兢兢業業、熱忱專注、敢於開拓、執著求索,黃威教授攀登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高峰。
——序言
十月是大自然收穫的季節,濟南顯微外科醫院又迎來高光的時刻。黃威教授撰寫的《3D列印技術在拇指及手指全形再造中心的應用》論文在2020年10月的《中華顯微外科雜誌》中榮譽刊登。
據了解,該期刊創刊於1978年,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局批准正式發行的我國唯一的顯微外科專業性刊物,也是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學會的學術性期刊,全面反映了我國顯微外科水平和發展方向。
此次黃威教授論文的順利發表,代表著其研發的3D全形手指再造術在臨床應用上又邁上一個新臺階,在行業內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顯微鏡下顯技術,毫釐之間現真情
記我院手指再造中心黃威教授
顯微外科醫生做手術,既是一個技術活,又是一個體力活,更是一個感情活。如果僅僅投入技術,手術臺永遠是冰冷的、無情的、冷酷的;如果注入感情,手術臺就會有故事、有細節、有溫度。黃威教授就是這樣一位為患者帶來溫暖和希望的人。
黃威
現任濟南顯微外科醫院院長,3D全形手指再造首席專家、國內首家手指再造中心創始人、國際顯微外科雜誌(IMJ)編委。
從事手指再造及顯微外科臨床工作20餘年,擅長3D全形手指再造、斷指(肢、趾)再植、手功能缺失重建、周圍神經損傷、關節損傷及肢體嚴重創傷修復、手部整形美容、複雜手外傷救治等相關疾病的手術與治療。特別是3D列印技術的應用,使手指缺損患者告別了殘疾,創造了斷指再造領域無失敗案例,手術水準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潛心研究,不斷探索
顯微鏡下手指再造顯技術
黃威教授一直非常關注學科前沿的技術和知識,並勇於去學習和實踐學科領域的新技術、新知識。伴隨這種好學求新精神,黃威教授在手指再造技術方面不斷改良創新。
先後參與了山東省第一例異位寄生再植術、領銜開展全國第二批手指全形再造術、改進原有全形手指再造手術、獨創使用3D列印技術與全形手指再造相結合應用。
「因為各類新技術層出不窮,做我們這一行不僅需要一個好的心理素質和強大的抗壓能力,更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和一顆永遠的敬畏之心,不斷學習、不斷沉澱、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黃威教授這樣說。
而正是這種潛心研究、不斷探索的精神,2019年6月,黃威教授在國際顯微組織(IMC)發布一例配合3D列印技術設計的保留足趾的長指全形再造案例,引發100多個國家與會專家的強烈轟動,榮獲2019年國際顯微外科手指再造「最佳案例獎」。
「在現代國際醫學領域,中國的顯微外科成為了並不多見能贏得世界讚譽和普遍認可的醫學門類,我們有責任將這種認可延續下去。」黃威一直有這個使命感。
精準手術,醫者仁心
人文關懷毫釐之間顯真情
2019年,「為三指缺損(食指、中指、無名指)的17歲男生再造食指的案例」轟動一時。黃威教授採用其研發的3D全形手指再造術,對患者缺損的手指進行修復再造,手術過程中要處理近百個細節問題。歷時14個小時,手術後患者的食指已經接近正常形態,感覺和運動功能良好,該項手術一舉摘得2020年國際顯微外科組織「最佳案例」。
【3D全形手指再造術】這可以算得上外科領域最令人驚異的技藝,能夠成功地再造出因事故被機器切斷或在交通事故中離斷的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
黃威教授在這一領域一直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大量高難度的手術,需要細緻、耐心和體力,要求手術醫生不僅具有紮實的醫學知識、熟練的手術技巧,更重要的是頑強的意志和極端負責的敬業精神。
黃威教授在給患者做再植、再造手術時經常汗如雨下,通常是經歷複雜的關節重建、血管吻合、神經吻合、肌腱吻合之後,手術就已經進行到了第七八個小時了,此時已近乎達到人體力的極限,但必須還得靠一種意志力和不服輸的精神堅持到最後。而只有當手術結束,才發現雙腿發軟已經站不起來。
可即使這樣,看到手術室外一直焦急等候的家屬,他還是習慣地走上去輕輕地說一句:「完事了,休息去吧,大家都不容易,讓我們共渡難關。」
忙碌,是大家對黃威教授的最初印象,接待病人、安排手術、科研教學,他幾乎沒有一點空閒的時間。作為一名醫生,他時時刻刻準備著救死扶傷,只為手指缺失的患者多做一點貢獻。
截至目前,黃威教授已運用3D全形手指再造術,為上千名患者復原手指,彌補缺憾。他說,手指再造是非常精細的手術,它是用一種顯微的觀點,在一個放大的環境下,去對各種不同程度的手部缺損進行治療。因此無論在哪一臺手術上,黃威教授都會全身心地投入,在患者手指上精雕細琢。
少有驚天動地的生死救援,更多的是在顯微鏡下無聲的縫合。對於同行,他是一位有風度的專家;對於患者,他是一位有溫度的醫者。黃威教授在手外科領域勇攀高峰、技術精湛、敢為人先,他是一位有深度的學者,也是一名堅守在顯微鏡下的手指再造醫生。
壹點號手指再造黃威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