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幾乎所有的神獸都被圈在家裡不能出門,這讓作為家長的我們真是相當頭疼。所謂充電五分鐘待機兩小時的小祖宗們,真是「無處不消停,無時不作妖」。
好在我們還有「動畫片」這個萬能法寶,可以讓你隨時隨地啟動「神獸暫停鍵」,享受片刻的安寧時光。
但是關於看「動畫片」這個事,也是各家有各家的焦慮。這不,前兩天就有媽媽來說了:「孩子就喜歡看熊出沒,但是那個動畫片太暴力了我都不敢給他看。」
關於「熊出沒」這個動畫片,一直都可謂是爭議不斷,自從開播以來,社會新聞上就經常能看到它的身影。
因為這樣的報導太多,好多家長們便開始不願意孩子再看它了。但是,像這樣「少兒不宜模仿」的動作或者行為,即便不是從電視裡,書本上或者社會上也是會經常出現的。
正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的孩子,對於自己覺得非常刺激或者好玩的事物,本能的想要去模仿和體驗,也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家長一味的選擇杜絕孩子接觸,真的有效嗎?
其實,比起儘量讓孩子避免接觸這些「不良示範」,如何讓孩子擁有正確的認知和辯識能力,顯得更為重要。
如何教孩子分辨「虛擬與現實」
那我們如何才能教孩子區分「虛擬與現實」的概念呢?
想要區分,首先要能理解詞彙的含義。由於孩子的社會經驗不足,大量語言解釋是無法讓他們真正懂得其中意思的。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更可行的辦法,是利用遊戲來帶入,通過孩子們的親身經歷來解釋「真與假」,並引導孩子逐步理解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女孩子們喜歡「過家家」,爸爸媽媽可以陪著一起玩耍。在遊戲結束的時候,便可與孩子一起探討:「你看我們剛才在「虛擬」的世界裡,你是家長,我是寶寶;而現在回到了「真實」的世界,我們是爸爸媽媽,你是我們的寶寶。」
男孩子們則可以玩「奧特曼與小怪獸」的遊戲。在打鬥的過程中,怪獸會被消滅。當遊戲結束後父母便可以詢問:「剛剛消滅的,是「虛擬」世界的怪獸,還是「現實」中的爸爸媽媽呀?」
這類「角色」扮演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們很快理解「虛擬」與「現實」的差距,也避免了長篇大論的說教。
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關注社會新聞,讓孩子更了解真實的世界。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事情的起因、過程和結果」,讓孩子學會認識並注意到,「行為過程和結果的關聯」,以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等等。
已經出現了「暴力模仿」怎麼辦?
如果動畫片裡已經出現了「暴力」鏡頭,甚至孩子已經在模仿,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學齡前的孩子,對很多事物的認知並不充分,家長在孩子觀看動畫片的時候最好陪同在側。
當孩子出現疑惑的時候,應及時的予以解答。當畫面出現不適宜的內容時,則應平靜的給於糾正,並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強硬的制止並關閉電視,可能會引起孩子更強烈的好奇心,使效果適得其反。
而生活中若是發現孩子已經具有了不恰當的模仿行為,家長們也切記不可粗暴指責。平靜阻斷孩子的行為,並告訴他這樣是不正確的,隨後用其他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會因為家長的過激反應而在心裡產生更為強化的效果。相反,平和的糾正卻會讓孩子在時間中淡忘這個錯誤。
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遇到很多我們無法左右甚至認可的事情。而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做的,絕不是用象牙塔把他們圈起來保護著,是要教會他們如何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辨別是非、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