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樽清酒鬥十千"與"濁酒一杯家萬裡",皆是流傳至今的名句,無所謂好與不好,但"清酒"與"濁酒"終究是不同對,不同的人飲不同的酒,不同的酒有不同的情。
古人愛酒,文人尤其愛酒,說起最愛酒的,當是李白,其詩云:"古來聖賢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然而劉伶、陶淵明之輩對酒的熱愛,也不再他之下,甚至李清照,也是愛酒的。酒在文人的生命裡,有著無法磨滅的印記,其中"濁酒"的出鏡率最高,明明"清酒"更加珍貴,可文人為何獨獨鍾愛"濁酒"呢?
一、 酒的起源及發展
1、 酒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關於酒的起源,大多充滿了浪漫的想像。江統《酒誥》記載了三種不同的說法,"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又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其一,酒是上天造出來的,這是最為浪漫的說法,除了上天,還有誰能造出酒這樣的妙物,喝了便可忘記一切憂愁,飄飄然仿若在雲之巔,就應當是仙人帶下來的吧。
其二,酒是儀狄造的。儀狄是大禹時期人,傳說他是一位釀酒的大師,總結了前人的經驗,釀出來的酒,"禹飲之而甘"。
其三,酒是杜康造的,這是最廣為流傳的傳說,魏武帝曹操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後世把"杜康"作為酒的別稱。白水縣至今留有"杜康泉",其縣誌云:"俗傳杜康取此水造酒"。
這三則傳說,第一個肯定不是真的,只是古人的美好幻想,雖然這一幻想很美好。後兩則的傳說,卻可以證明,在原始社會時期,酒已經造出來了,這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萬千先民們智慧的結晶,無論是儀狄,還是杜康,要麼曾是善於製酒的人,要麼是虛構的人物,這在神話中,極為常見。
2、 酒的發展演變——"清酒"與"濁酒"
酒在中國古代的演變,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最開始的是果酒,之後是糧食釀的黃酒,最後演變為白酒。
果酒最早應當出現在原始社會時期,當人類偶然吃了天然發酵的野果,突然有了一種奇妙的感覺,或許就是微醺,這樣的感覺如此美妙,先民們便開始有意識的野果進行人工發酵,最早的酒便產生了。果酒的酒精含量很低,最初是作為藥用的,《漢書·食貨志》云:"酒為百藥之長",直到後來,糧食酒的產生,其娛樂的作用越來越大。
夏商時人們開始釀造糧食酒,這時的農業水平有了較大的發展,多餘的糧食酒被拿來釀酒。那時酒的原料主要為黍和稻,所以被稱之為"黍酒",也就是現在的黃酒。黃酒的釀造工藝不夠成熟,酒汁和酒渣通常是混合在一起的,如果想要清一些的酒,還需要過濾,沒過濾的酒就是"濁酒",反之過濾的就是"清酒",一般來說,清酒要比濁酒金貴,濁酒放的時間長了,還會變酸。
黃酒的歷史非常久遠,直到現在,還廣泛存在於千家萬戶,白酒的出現就晚了很多,直到元朝蒸餾技術的普及,才廣泛流傳開來。
自黃酒產生開始,便有了"清酒"與"濁酒"之分,"清酒"因為需要過濾的步驟,所以製作比較複雜,比"濁酒"要更加昂貴,多是富貴人家所飲用的,而一般人家,多是以濁酒為主。
3、 古人對酒的態度
古人對酒的態度其實十分友好。很早的時候,古人就認為飲酒可以延年益壽,具有養生功能。因此在《詩經》中,常常會用酒來祝壽,《詩經·七月》云:"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咒觥,萬壽無疆!"所以商周貴族多好飲酒,以至於後世有不少人說商亡於酒,豈不知人家覺得自己在養生。漢代進一步加強酒的延年益壽功能,《孝經》有規定,身體贏弱者或有病者可以在居喪期間飲酒。作為最重視孝道的漢朝,竟然允許人在居喪期間飲酒,可見他們是真的相信酒養生延壽。
漢末之後,酒的作用更多的是消愁解憂,魏晉時期這一功能被進一步放大,那時的知識分子,大多心緒壓抑而無法排解,他們不願意同晉王朝合作,但又沒有能力推翻它,只能借酒澆愁,當時的名士,幾乎沒有不喝酒的,其中要數劉伶最甚。
古人對於酒並不排斥,文人對於酒更是喜愛非常,開心可以飲酒,不開心也可以飲酒,酒是他們感情的寄託,如果沒了酒,古代文人確實會寂寞不少。
二、古詩詞中的"濁酒"意象
1、滿懷愁緒的"濁酒"
文人愛酒,詩中便常會出現酒,但"清酒""美酒"並不常見,出現次數最多的是"濁酒",或者是"香醪""濁醪"等"濁酒"的意象。
唐代詩人中,最愛喝"濁酒"是杜甫,不要總看老杜一幅苦大仇深的樣子,他的酒的熱愛,不下於李白,不過李白愛的是"清酒"。杜甫詩中出現濁酒的時候,通常都是滿懷愁緒,其一首《登高》,云:"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寫盡了老杜的愁悶。
杜甫愁悶什麼呢?山河破碎,潦倒終身!杜甫出身於官宦家庭,家族裡的人世代為官,可到了他這一輩,卻難在重回之前的輝煌,就像盛唐終究離去一樣。所以杜甫一生之中,難有歡快的時刻,而濁酒就是他的慰藉,他也只喝得起濁酒了。
"濁酒"出現的詩詞,整篇的基調便是傷感,而非歡樂。範仲淹的《漁家傲》寫道:"濁酒一杯家萬裡,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這裡的"濁酒"是一杯思鄉的酒,在外打仗的離人,怎會不懷念家鄉?
"濁酒"被看做是愁苦的象徵,並非沒有道理,閒適歡樂的時刻,自然是要喝美酒的,當屬"清酒"最好,就像李太白那樣,恣意瀟灑地鬥酒十千。可是愁悶的酒,哪有那樣的灑脫,只有一杯接一杯地喝著,只想醉上一場,那還管什麼清濁?
2、 鄉村生活的"濁酒"
"濁酒"另一個常常出現的地方,就是鄉村了,古代文人常會以"濁酒"來寫鄉村生活,畢竟,鄉裡的老百姓,哪能喝得起"清酒"?
陸遊的《遊山西村》中寫道:"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其中的"臘酒"也是濁酒的一種。雖然這裡也寫了"濁酒",可鄉村的"濁酒"更多的是淳樸與歡樂。鄉村的生活安定而又平靜,在辛勤的勞作之後,喝上一杯自家釀的"臘酒",是世間最為幸福的事情,他們不必管外面的天地是什麼樣,只要管好自己的一生便可。
古代的不少文人,喜愛鄉村田園的的生活,陶淵明便是他們心裡的"桃花源",他們筆下的鄉村風光恬靜安謐,有時還會被好客的村民留下,吃上一頓農家的飯菜,喝上一杯農家的"臘酒",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自然也會愛上"濁酒"。
三、文人為何鍾愛"濁酒"
1、"濁酒"更為常見
文人的詩中多出現"濁酒",很重要的原因是"濁酒"更為常見,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富貴加身,更多的也只是一般人家,更不用說還有貧困交加的,杜甫便是此中代表。
家境不好的文人,自然喝不起"清酒",只能喝"濁酒",心情不好的時候,更要喝"濁酒",所以他們的詩詞中,多出現"濁酒"的意象,以至於在很多情況下,"酒"實則就是指"濁酒"。
2、文人的心境的苦悶
"濁酒"無疑就是渾濁的酒,它看起來不如"清酒"美,若說"清酒"能帶給人歡樂,那麼"濁酒"只能愈飲愈愁。渾濁的事物,本來就會給人以不好的想像,就像那渾濁的世道一樣。古代的文人,除了極少數外,有幾個不苦呢?他們中有那麼多天賦異稟的人物,卻只能在時局裡沉淪,以至於連"清酒"都喝不起,只能用"濁酒"來寄託自己的心緒。
結語
"清酒"與"濁酒"都是古人鍾愛的意象,只是"濁酒"更能代表大多數文人的心境,只有"濁酒"能夠寄託他們的愁悶,"清酒"是上層人喝的,他們有機會做上層人,但路並不好走,所以大多數人都不開心,風光得意的,終究只是那少數。至於他們,只有一杯"濁酒"可慰藉平生。
參考文獻
《中國酒文化漫談》
《古典詩詞中的"濁酒"意象》
《從清酒濁酒意象看唐代詩人的生命情懷》《古代詩詞中清酒與濁酒的意象》
《簡析杜甫詩歌中的濁酒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