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風情濃鬱、自然風光秀麗,素有「文獻名邦」之稱。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文官武將、名家學者留下了大量讚美大理的詩詞楹聯,為大理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洱海晚霞 楊繼培 攝
「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
大理是雲南古文明的中心
是多元文化與自然和諧共榮的樂土
是令世人神往的桃花源
讓我們跟隨詩詞,探秘大理
博南歌
漢·佚名
漢德廣,開不賓。
渡博南,越蘭津。
渡蘭倉,為他人。
東漢置哀牢、博南縣,為置縣設郡修路,越過了博南山(今大理州永平縣境內)、瀾滄江,直達哀牢(今保山)。修路勞工苦之,故作《博南歌》,發出了「渡蘭倉,為他人」的感嘆。
星回節
唐·尋閣勸
避風鄯闡臺,極目見騰越。
悲哉古與今,依然煙與月。
自我居震旦,翊衛類夔契。
伊昔經皇運,艱難仰忠烈。
不覺歲雲暮,感極星回節。
元昶同一心,子孫堪貽厥。
作者尋閣勸,南詔王異牟尋之子,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即位,唐賜「元和冊南詔印」。尋閣勸在位僅一年,第二年即去世。
南詔時期,王室與中原文化交流密切,故南詔詩人多出於王室。如尋閣勸、趙叔達、楊奇鯤、段義宗等。《星回節》是南詔國王尋閣勸唯一傳世的一首詩,收入《全唐詩》。
小橋流水 何尹全 攝
蒼洱臨眺
元·李京
水繞山光山繞城,萬家煙樹一川明。
鳥從雲母屏中過,魚在鮫人鏡裡行。
翡翠罘崽籠海氣,旃檀樓閣殷秋聲。
虎頭妙墨龍眠手,百幀生綃畫不成。
李京,字景山,河間(今河北獻縣)人。元大德五年(1301年)任烏撒烏蒙道(今昭通一帶)宣慰副使,曾巡遊大理。著《雲南志略》,有《李景山詩集》存世。
詩詞大意為:哪怕顧愷之、李公麟再世,就算他們的生花妙筆,用盡百幅生綃,也畫不出大理的美景。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像空間。
龍關歌
明·楊慎
雙洱煙波似五津,漁燈點點水粼粼。
月中對影遙傳酒,樹裡聞歌不見人。
詩篇寥寥數語便道出了洱海漁舟燈火,月映水波的細膩清新之美。
海風行
明·楊慎
蒼山峽束滄江口,天梁中貫晴雷吼。
中有不斷之長風,衝波動林沙石走。
只尺顛崖迥不分,徵馬長嘶客低首。
我行其野歲仲春,春寒野陰雲物屯。
病骨淩兢坐自躓,欲去未到先愁人。
山靈相假若有神,纖蘿不動停飆塵。
鳥鳥聲樂旅顏破,僕夫笑語龐眉伸。
翻思往昔蘭臺直,披襟曾奮雌雄筆。
金門玉堂遠別來,景差唐勒長相憶。
飄蓬落羽向南荒,憔悴榮華寧有常。
不學迴風悲屈子,江邊愁結芰荷裳 。
明代才子楊慎因「大禮議」而受廷杖,被貶雲南。期間吟詩作賦,詠頌大理神奇、瑰麗的山川風物,吸收六朝、初唐詩歌之長,形成了「濃麗婉至」的詩歌風格。楊慎筆下的下關風氣勢雄偉,仿佛有萬鈞之力。
泛洱水
明·李元陽
柳青春已半,曉日初曈曨。
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
琉璃瀉萬古,灝氣開鴻蒙。
風恬水無波,一鏡涵虛空。
澄明萬象麗,照耀金銀宮。
中流棹謳發,心與境俱融。
雪嶺玉嶙峋,影搖尊酒中。
明君邁三五,賢哲登三公。
迂疏得自適,海窟尋漁翁。
東風吹岸花,蒲帆逗芳叢。
手綰碧樹枝,目送高飛鴻。
憶昔此水涯,建立多英雄。
浩歌一灑淚,天地終無窮。
李元陽,字仁甫,號中溪,別號逸民,明代大理府太和縣人,被譽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
詩人用綺麗的言辭寫景,古樸的語言抒情,美景與感懷有機融合,將洱海之美與千秋天地巧妙結合起來。
萬人冢
明·鄧子龍
唐將南徵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
惟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
鄧子龍(1531-1598年),字雲卿,號武橋,江西豐城人。驍勇善戰,升湖廣參將。明萬曆年間詔移永昌,屢破緬師,進副總兵。
唐天寶九年至十三年(750-754年),唐朝與南詔發生了長達五年的天寶戰爭,唐軍大敗,先後傷亡近20萬人。南詔收唐軍屍體,祭而葬之,建《大唐天寶戰士冢》,俗稱「萬人冢」,今改建為天寶公園。
洱海小普陀 楊繼培 攝
大理石
近現代·郭沫若
三塔矜高古,回思貞觀年。
蒼山韻風月,奇石吐雲煙。
相在心胸外,涼生肘腋間。
天功人力代,海外競珍傳。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樂山人。中國現代傑出的作家、詩人、史學家。生平著述很多,有《郭沫若文集》行世。
詠大理風花雪月四景
近現代·曹靖華
上關花,下關風,下關風吹上關花;
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
曹靖華,當代著名作家。1962年1月到大理採風時,在散文《洱海一枝春》中留下「風花雪月」聯。曹靖華說:「大理,好一幅風景畫。大理,好一首抒情詩。」 (知史明道微信公號)
【來源:雲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