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兵團新聞12月18日電(林國強)文化潤疆,教育為先。近年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總目標,以大力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為抓手,通過開展內初班教學、兵地學校結對幫扶等工作,不斷加強民族團結文化宣傳,鼓勵少數民族同胞學好國語,進一步增強各族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效推動了師市教育兵地融合工作向縱深發展。
作為一師阿拉爾市最早開設內初班的九年義務制學校,阿拉爾中學在內初班「先行先試」上下足了功夫。自學校2015年承辦內初班以來,始終堅持「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教育,以爭創「教育兵地融合的標杆」為努力方向,積極引導教師、學生、家長開展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讓各族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同玩樂,切實把學校打造成為南疆區域現代教育、民族團結、兵地融合的典範。
內初班學生正在認真聽課。
阿布都薩拉木·於散是阿拉爾中學九年級內初班的學生,2018年以271分全校第一名的總成績,從庫車縣選拔進入阿拉爾中學內初班學習,兩年多在兵團學校的學習和生活,讓這位維吾爾族「巴郎」不僅融入到了新的大家庭中,和老師同學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還讓自己學習到了更多的文化知識。
「來到學校以後,這裡的環境很好,老師和同學很熱情,都很關心我們,在這裡學習和生活, 每天都很快樂」,阿布都薩拉木·於散說。
為了鞏固兵地教育融合發展基礎,幾年間,一師阿拉爾市主動接納地方學生到師市學校就近入學,僅2017年-2019年,每年累計招收地方學生數量均超過4000人以上。其中,作為試點的阿拉爾中學,通過積極接納地方各族群眾子女就近入學的人數就達到857人,佔全校總人數的20%左右。其中,就近入學的536名少數民族佔到了學校地方各民族學生總人數的63%。
拉萊·阿不力克木來到阿拉爾中學就讀已經一年多了,通過享受少數民族學生教育政策,讓原本家庭並不富裕的拉萊·阿不力克木的家人免除了後顧之憂。拉萊·阿不力克木告訴記者,自己很喜歡在兵團的學校上學,因為學校的環境很好,專門為內初班學生設立了學生食堂和宿舍,在這裡學習和生活都很愉快。
拉萊·阿不力克木說,「來到學校之後,學校專門安排我們內初班學生混班學習,班級裡有好幾個民族的同學,大家一起學習,一起交流,一起生活,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
為了讓內初班的同學們更好的學習,一師阿拉爾市將優秀的教育資源整合到內初班教學團隊中,通過不斷加強建立師資隊伍,選拔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帶班,2019年僅阿拉爾中學九年級內初班140人參加學業水平考試,其中63名同學被內高班錄取,錄取比例佔到全校的45%。已經有著近30年教學經驗的阿拉爾中學歷史教師楊志英,從2015年設立內初班開始,就一直從事內初班的教學工作。六年來,楊志英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讓自己的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同時也與內初班的孩子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歷史教師楊志英利用課間時間給內初班學生做輔導。
「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覺得內初班的孩子們還是很可愛,只要能讓孩子們聽懂我們的授課內容,有時我還要擔任語文老師的角色,先教學生讀發音,再進行課程學習,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教學方法、方式,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中總結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楊志英說。
眼下,阿拉爾中學共有學生425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789人,約佔全校總人數的19%,全校93個教學班級,均有少數民族學生,100%實現混合編班,全面實現了民漢合校。通過立足內初班建設,積極推動民漢合校、混合編班、混合吃住,阿拉爾中學現有內初班學生590名,生源均來自阿克蘇地區七縣兩市的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回族等6個民族,所有內初班學生全部被混合編排至31個教學班中。
阿拉爾中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秀峰說,「對於內初班同學們的教學,學校一直先行先試,把最好的教學資源和師資隊伍,用到孩子們的教學和生活中,同時我們還加強孩子們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好的傳承胡楊精神、兵團精神、三五九旅精神,讓各民族的學生在這裡快樂地學習和生活,讓他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
內初班學生食堂。
今後,一師阿拉爾市將繼續紮實開展支教工作和接收地方「跟班駐校」教師及少數民族職工,做好兵地學校共建工作,開展好「三進兩聯一交友」活動,創新推進國語教學機制,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國語教學質量,通過申請貧困補助、「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團鎮適當補貼等方式,解決地方學生各種困難,推動兵地教育事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