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黃帝領導的部落日漸強大,就分封了許多人分別去管理不同的事務,其中,倉頡被黃帝分派管理清點圈裡的牲畜和屯集的食物用品。
倉頡管理清點時牲畜和食物的數量不斷發生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他就用結繩記數,但不同的牲畜和食物容易混淆,而且增加數目時在繩子上打結很方便,但減少數量時解個結就麻煩了。
倉頡想到了在繩子上掛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管理的物品,不同的貝殼代表不同的牲畜和食物,數量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教量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方便了許多。
隨著部落的不斷發展壯大,部落的事務越來越多,族人人丁的多少,狩獵食物的分配,牲畜數量的增減,戰爭兵器的增損等事務越來越多了,結繩掛貝已經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一次在統計牲畜的數量時看到牲畜留下的腳印,倉頡靈機一動,想到可以用符號來表示所管理的物品和食物,這樣分門別類,事務就管理的井井有條。
黃帝知道了倉頡的做法大加讚賞,安排倉頡到各個部落傳授這種方法,這些符號就推廣開了,慢慢地就形成了文字,這就是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