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人間地獄的寧古塔,真的有那麼可怕?事實上應該稱它流人天堂

2020-12-22 常棣tandy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其實這裡是電視劇帶給我們的誤導,寧古塔縱然是罪犯囚徒流放之地,雖是苦寒之地,但是絕沒有到人間地獄的地步,事實上準確的說應該算是「流人天堂」。

一、寧古塔的溯源

清順治十年(1653)於寧古塔設立副都統,康熙初改設寧古塔將軍。寧古塔即今黑龍江省寧安縣。「相傳有兄弟六個,各有一方。滿洲稱六為寧古,個為塔,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所以寧古塔「雖以塔名,實無塔」。

寧古塔位於牡丹江畔,西為張廣才嶺,東為老爺嶺。牡丹江自吊水樓瀑布以下至樺林中遊,河谷漸寬,河谷盆地呈串珠狀排列其間,寧古塔即為其中之一。寧古塔是滿族祖先的發源地,相傳滿族先祖於此吞朱果而受孕,「其東門外三裡有林名「覺羅',即我朝發祥地也」。同時寧古塔又是通向諾雷、虎爾哈、索倫、奇雅喇、班吉爾漢喀喇、赫哲喀喇、費雅喇等部的必經之路。

「山川深阻,形勢完固,北達三姓,可控赫哲、鄂倫春諸部,南達琿春,直附朝鮮之北,東襟大海,視日本諸若在咫尺間,東北各邊居中扼要,重鎮也。」所以,寧古塔便成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的軍事重地,並發展為八旗駐防城市。

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在今海蘭河的南岸,牡丹江北,城為「桅木隔石築造」,又稱木城、石城,城「高一丈餘,周圍一裡,東西各一門,城外邊牆五裡餘」。後因舊城坍塌,由工部議準,於康熙五年(1666)由將軍巴海監造新城,新城位於舊城東南六十裡,牡丹江畔,以「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二丈餘,周圍二裡半」,「城外邊牆十裡餘」。

新城內「東南西北通衢道,自主帥、副都統而下,八旗佐領,以至軍伍、工匠各分地有差」。漢人原居住東西兩門之外,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亂起,調兵一空,令漢人徙入城中」。漢人徙人新城後,「城內東西大街,人於此開店貿易。從此人煙稠密,貨物客商絡繹不絕,居然有華夏風景」。

康熙十五年(1676),移寧古塔將軍於吉林烏拉,副都統移駐寧古塔。這一轉移,遂使寧古塔喪失了作為將軍轄區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稱寧古塔將軍為鎮守吉林等處將軍,寧古塔只設副都統。於是寧古塔演變為僅僅是牡丹江流域的中心城市,「凡崖峰、烏蘇里、三姓、紅旗、黑龍江新城各處土產,每歲秋冬皆貨於此。江南各省之人亦萬裡而來,乃一小都會也」,寧古塔的城市經濟仍然有所發展。

二、寧古塔與吉林

1、吉林的崛起

康熙十五年(1676),寧古塔將軍移駐的吉林烏拉城即今吉林省吉林市,滿語:烏拉意為江,吉林意為邊,即松花江邊。吉林山嶺環抱,江流曲緩。以現代地理學分析,吉林位於松花江中遊兩岸衝積穀地,四周環繞花崗巖低山丘陵,松花江從其間穿過。松花江自吉林以下,河谷逐漸展寬至300-500米,洪水期可通行200噸以下的駁船。

因此,吉林是松花江上的一個水運節點,從其地以下始可以通航。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遺昂邦章京造戰船於此,以徵羅剎」。此前歷史上的吉林並不是松花江流域的兵要之地,兵要之地實在下遊寧江城。遼、金時寧江州城與黃龍府互為犄角,均為防範女真人的軍事重鎮。

寧江州位於今吉林省扶餘縣東南松花江東岸的小城子古城,黃龍府即黑龍江省阿城縣金上京,女真人反遼,首攻寧江州。

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的原由在於「清之初,將軍之所以移駐,則以奉天為清之陪都,此焉近密,便於控制」,「又為沿邊臺站東西橫接,故舍寧江古成而改建都會於驛道之衝」。吉林城有八門,「考德勝、福綏、迎恩三門各分路,總歸奉天大道;致合門系往化皮廠、沙河子大道;北極門往烏拉街大道;巴爾虎門、朝陽門均往黑龍江大道;東萊門往琿春大道「。由此可見,東北中部地區的驛道是以吉林為中心,言其為「驛道之衝」實不為過。

吉林「向無城垣,居民錯雜」寧古塔將軍移駐後,「康熙十二年,副都統安珠瑚監造,南倚松花江,東、西、北三面豎木為牆」。「凡民居、官舍、圍牆均木板為之,街道亦以尺五寸見方木板鋪之",極具地方特色。此後,乾隆七年(1742),同治六年(1867),光緒九年(1883)均又重修,木牆改為磚牆,且向北展「九十八丈三尺七寸」,最後「周圍城牆,合江堤共十四裡多」,吉林城變成吉林將軍轄區內的政治、軍事中心。

2、寧古塔地位下降的原因

寧古塔與吉林兩城不同的發展命運,就城市地理角度而言,可從兩個方面對比探析:

其一,就地理環境而言。吉林與寧古塔雖都臨河,而且又都處於河谷盆地,但吉林位於長白山向松嫩平原過渡的低山丘陵地帶,再加上處於松花江通航之節點上,故而易於交通與開發。而寧古塔則夾於高大的張廣才嶺和老爺嶺之間,自然條件相對惡劣。

《寧古塔紀略》雲「自春初至三月,終日夜大風,如雷鳴電激,塵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鵝飛下,便不能復飛起,不數日即有濃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盡凍,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堅冰,雖白日照灼不消」。加之交通困難,「寧古去京四千餘裡,冬則冰雪載道,其深丈餘,其寒令人不能忍受。夏則有哈湯之險,數百裡俱是泥沼,其深不測……音信難得,歲僅一至」。

由此而言,優劣已明辨矣。

其二,就交通區位而言。吉林靠近盛京,又處於東北中部,為「驛道之衝」,連接東西臺站;而寧古塔則處於東海各部族聯繫的必經之道,「東襟大海」。客觀地講,兩城均有自己獨特之優勢。但不同時代,不同的交通目的地,也就造就了兩個不同命運的城市。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時,寧古塔因其對東方特殊的交通區位而受重視,成為此間東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滿清貴族入關後,內亂漸平,這時的吉林因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更便於與內地的聯繫而轉受重視。寧古塔則因地理位置偏遠,加之惡劣的自然環境與交通條件,導致其地位下降。

不過它作為城市體系的次一級區域中心的地位仍然存在,直至20世紀30年代才為牡丹江所取代。吉林城一躍而成為吉林將軍轄區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中心,直至20世紀偽滿洲國時,日本刻意經營長春,才使吉林的地位發生變化。

三、寧古塔流人

清代東北流人,指因不滿清朝統治或觸犯清廷刑律,處以流放等刑罰,發配到東北地區的罪犯。這些罪犯既有皇族、將領、官吏等,更有反清的文人志士以及刑事罪犯等人物。清初的東北處於「極邊苦寒之地」,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流人在入關之初流放到瀋陽,以後流放開原的尚陽堡,再後遠徙至寧古塔、吉林烏拉、黑龍江城(璦琿)和齊齊哈爾。

這些流人,都是一人獲罪,累及親朋故友。

如謝國楨先生所云:「偶然一個消息傳來,朋友們都驚惶失措,仰屋生悲。至於緹騎到門,張皇就道,老母痛哭,妻子牽衣,更不知有怎樣悽慘的景象。其幸而得賦生還者……固足深堪慶幸,若埋骨荒山,永戍不返者,恐怕更難以縷舉。」

清初遣戍東北的流人,數量是很多的。清代盛行「連坐」,即「一人犯法,禍滅九族」。因此流人的遣戍,往往不是一個,而是幾個人、幾十人,甚至幾百人。如康熙二年(1663年),莊廷的「明史案」,即浙江湖州富商莊廷請人為朱國楨所撰《明史》續寫崇禎朝事。書中對崇禎朝史實直書不諱,不避努爾哈赤的名字,不用後金的年號,書中反映出後金對明的附屬關係。事被告發,清廷以「大逆」罪嚴究。

莊廷錢已死,被開棺戮屍。其家族及為書作序、校補、刻印、售書、買書、藏書之人,被株連至死者70餘人,發配東北者數百人。稍後的「南山集案」受株連發逍者也有數百人之多。又如清初左懋泰遣戍遼東,牽連全家百餘口,方章鋮遣戍寧古塔牽連全家數十口。這種「一案株連,動輒數十人」的株連之法,導致更多的人遣戍東北。康熙前期的詩人丁介,曾作《出塞詩》一首,詩云:

萬裡關河竟渺茫,沙場一去鬢如霜。賀蘭山外笳聲動,鴨綠江頭草色黃。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君王倘恤邊庭苦,早賜金雞下白狼。

詩中描寫了東北地區的荒涼,流人企盼赦歸故裡的心情,也寫了流放流人數量之眾。

關於東北流人的數量,在曾流放東北的流人的著述中多有論及。順治十六年(1659年),遣戍到寧古塔的錢威云:「塞外流人,不膏數千。」另一位顏李學派的學者王源,在為楊賓作的《柳邊紀略》序中云:「數十年上庶徙茲土者,殆不可以數計。」其中尤以寧古塔、齊齊哈爾為最。

順治十八年(1661年),流放寧古塔地區的張彥云:寧古塔「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與其前後到寧古塔的方拱乾亦云:寧古塔地方「華人(中原之人)則十三省無省無人」。

曾在康熙年間到寧古塔探親的楊賓云:寧古塔地方「當是時中土之名卿碩彥,至者接踵」。稍晚一些的齊齊哈爾地區則是「族類不一,客民尤夥」,「流人之賞旗者,且倍於兵」。甚至有詩寫道「居人共道今年暖,遷客來多天意轉」,是說由於流人的陸續到來,使該地的氣候得以變暖。清初吉林烏拉等地流人也很多,據曾扈從康熙皇帝東巡的近臣高士奇在其所著《扈從東巡日錄》中載: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廷曾「徙直隸各省流人數千戶居此,修造戰艦……日習水戰,以備老羌」。

不僅如此,到雍正初年,連雍正帝也感到遣犯日多,人滿為患。據《清實錄》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發表一道上諭云:「盛京乃開基之地,寧古塔、黑龍江、三姓等處,俱屬接壤,向來發遣人犯,安插於此,至今漸多。且將來發遣之人,多於本地兵丁,亦深有未便。嗣後凡發人犯,可否分發內地邊遠之區,令地方官嚴加管束,人數無多,禁約亦易。」可見,面對流人日見增多的現實,雍正皇帝憂心忡忡,擔心東北滿族八旗受其影響「廢壞風俗」,提出改遣流放之地。

就流人在東北的數量,有的學者做過統計,認為東三省流人應在10萬左右。流人中有農民、手工業者、士兵、商販、官吏和文人學士等,其中許多人才華橫溢,儘管身處險惡境遇,不少人在困頓中死去,已湮沒無聞,但他們以自己的艱苦勞動和不懈奮鬥,對清代東北文化的復甦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乾隆元年(1736年),寧古塔漢人罪犯的發遣也告停止。諭旨云:

黑龍江、寧古塔、吉林烏拉等處地方,若概將犯人發遣,則該處聚集匪類多人,恐本處之人漸染惡習,有關風俗。朕意嗣後滿洲有犯法應發遣者,仍發黑龍江等處,其漢人犯發遣之罪者,應改撥於各省煙瘴地方"。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又諭:

東三省等地不便安插罪犯,以後有應發該處者,著永行停止,改撥他省。從此以後,漢族流遣罪犯多改發新疆、雲貴、兩廣等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相關焦點

  • 寧古塔在清朝為何被稱為犯人的人間地獄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清朝時期流放犯人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時期讓犯人們聞之色變的苦寒之地,犯人一旦被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就相當於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輩子再沒有了盼頭。下面星火情殤來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這個問題。
  • 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大家都喜歡看《西遊記》,都羨慕孫悟空大鬧天宮,也為其中說到的地獄感到毛骨悚然。那麼,世上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而古時候的人們,由於科學知識不發達,不知道該怎樣解釋打雷、閃電、生病、死亡、做夢等現象,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圓的,只有相信天堂、地域、神仙、閻王等傳說:鬼仙們來無蹤、去無影,不食人間煙火,不生活在人們的物質世界,他們本身也是沒血肉、沒定型的精靈。
  • 清朝時期「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清朝皇帝要把罪犯送到那去呢?
    很多人還沒走到放逐的地方,就已悲痛欲絕,死在半道上,成了孤魂野鬼,四處漂泊,對他們的懲罰比死亡更嚴厲,所以罪犯大多害怕被放逐,甚至跟隨他們到放逐之地的士兵也不願踏上進一步的道路,那麼到底被放逐的人到了哪裡?他們中的一個叫「寧古塔」。
  • 為何清朝把人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身份?
    在清朝電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句話:把某個欽差大臣或者把某個官員發配到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這其中有兩個關鍵點,恐怕我們很多小夥伴對此特別模糊。 第1個:什麼是寧古塔?寧古塔究竟在哪兒?它僅僅是一座塔嗎? 第2個:披甲人是什麼人?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為何如此可怕?
    「流放詩人」方拱幹曾對寧古塔有這樣的描述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寧古塔有多麼可怕了。 寧古塔有新舊兩城 寧古塔舊城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
  • 寧古塔是什麼塔,為什麼很多人寧死都不願去
    寧古塔不是一座塔,也沒有塔。它是當時東北邊疆一個重鎮,大概在現在黑龍江東部一帶。據說寧古塔的氣候極其惡劣,常年冰峰,野獸遍布,幾乎不是人間世界。 披甲人字面意思是披著鎧甲的人,指被俘虜的人在戰爭時候為統領部族披著鎧甲衝鋒上陣。清朝時期,披甲人幫助清王朝鎮守東北邊疆,世代居住在這裡。清朝也經常發配犯人和犯人家屬到寧古塔當差或為奴穩定邊疆。
  • 盤古開天后,人間真的有地獄嗎?《山海經》記載地獄不在地底下
    盤古開天后,人間真的有地獄嗎?《山海經》記載地獄不在地底下上古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從老一輩就開始有人說一定要做好人,不然死後會進入十八層地獄受苦,也有人經常在吵架的時候詛咒人家死後進地獄,在人們眼中地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地方,相信看過影視劇的朋友都知道地獄裡有閻王爺、小鬼地獄還分很多層,是人在活的時候要是不好好做人,死後就按等級進入不一樣層面的地獄,那麼現實中真的存在地獄嗎?
  • 清朝總把囚犯發配「寧古塔」,賜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人
    有終生,永久。皇上龍顏大怒,衝著犯錯誤的重臣高叫:「發配寧古塔,賜披甲人當奴,永遠不可入關。」這一重臣猛然被嚇得癱倒在地,乃至立即昏倒,恨不能一死解脫了。這令人禁不住疑惑,這神秘的「披甲人」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什麼令人聞後大驚失色、膽戰心驚?什麼是寧古塔?
  • 古代流放寧古塔的都是什麼人?
    而於順治十六年流放寧古塔地方拱乾在他的《絕域紀略》中載道:「華人(漢人)則十三省無省無人,亦各因其地以為俗」,這就足以證明寧古塔流人之廣泛,全國各省皆有,不同風俗亦有。 那麼如此巨大的流人數量又是因為什麼呢? 清朝東北流人的遣戍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抗清鬥爭。
  • 佛教相信天堂和地獄嗎?
    大足石刻中的地獄獄卒雕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佛教毫不懷疑天堂與地獄的存在,因為天堂與地獄,都在生死範圍的輪迴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獄,人人都有經歷的可能,甚至可說,人人都曾去過天堂地獄。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惡五逆的大罪下地獄。苦報受完了,地獄的眾生可以生天堂;福報享盡了,天堂的眾生可以下地獄。所以佛教相信,天堂雖好,不是究竟的樂土,地獄雖苦,也有出離的日子。 同時,由於所修善業的不等,天堂也有等次,由於所造惡業的輕重,地獄也分層級。
  • 清朝最嚴重的刑罰,莫過於「流放寧古塔」,寧古塔有何可怕之處?
    但是到清朝,卻有一個比死刑更可怕的刑罰,那就是流放寧古塔,我們看清宮劇,凡是一說到「流放寧古塔」,犯人馬上屁滾尿流,魂飛魄散,你可能要問了,流放至少還有一條命在,哪有這麼可怕呢?哼哼,你不知道,寧古塔是真正的死亡之地,與其去那地方煎熬,真不如一死了之來的痛快!
  • 世界未解之謎,天堂和地獄真的存在嗎?它們究竟在哪裡?
    大家相信世界上有天堂和地獄的存在嗎?很多人都說天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如果了解基督教的人,應該都知道《聖經》裡面說相信耶穌才可以得到永生,只有相信他死後才會得到他的庇護,才能進入天堂。對於地獄人們都覺得十分的可怕,據說它是為一些惡人準備的,你在生前做了一些惡行,死後就會下地獄,這是上天對於他們的懲罰,但是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都覺得這只是一些宗教信仰,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他們說他們還是相信科學,可是天堂到底存在嗎?美國新聞曾經登過一張照片,照片裡是一個非常璀璨的城市,看起來特別的繁華,可是這個城市並不是我們地球上的,所以就有很多人認為那就是天堂。
  • 「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為什麼一聽到這個地方讓人毛骨悚然呢
    在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皇帝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給朕把他發配到寧古塔去。」每當犯錯的人聽的這句話都會嚇得瑟瑟發抖,兩腿發軟。那麼寧古塔究竟是什麼地方,讓人聽了就會不寒而慄,毛骨悚然呢。寧古塔距離當時的清朝國都北京十分遙遠,犯人被人押解著一路北上。在路上少吃少穿,挨餓受凍不說,而且越往北走越寒冷,哪些習慣了榮華富貴的人根本受不了這種苦,所以有些身體不好的,還沒有到達目的地,就已經慘死在路上。
  • 《地獄神探》:穿梭於天堂,地獄,人間的惡魔獵手!
    《地獄神探》改編自同名漫畫,由弗朗西斯勞倫斯導演指導,基努李維斯,雷切爾薇茲和蒂爾達斯文頓等主演的科幻電影。影片講述康斯坦丁從小就具有辨認惡魔和天使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對他也造成了很多困擾,曾一度想要選擇自殺。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那麼什麼是寧古塔呢?寧古塔又在哪裡呢?其實,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地名,是清朝時期在關外流放罪犯的一個地方,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在當時,寧古塔屬於邊遠地區,不僅氣候異常、環境惡劣,還五穀不長,寸草不生,非常適合罪犯改造。
  • 《為奴十二年》:你從地獄歸來,這裡依舊不是天堂,只是人間
    有這樣一個關於天堂的故事:神父在黑板中間劃了一條線,讓孩子們在線的兩邊分別寫上天堂與地獄的想像。於是天堂的這邊是花朵、歡笑、陽光、詩歌、音樂和美好;而地獄的那邊則是醜陋、哭泣、黑暗、仇恨、流血和骯髒。神父總結道:是啊!
  •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這裡是一片白茫茫的荒原,在荒原之上,在一條河邊,有一座「周長約3裡,開了4道城門,城門用碎石砌成,高丈餘」的小鎮。對比於南方的都市,它很不起眼,但它卻有著一個讓人談之色變的名字,「寧古塔」。距離北京約4000裡之外,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同時也是清朝流放犯人最多的地方。
  • 小遊戲《天堂還是地獄》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你定!
    小遊戲《天堂還是地獄》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你定! 最近有一款頗有創意的遊戲登陸
  • 搞笑漫畫:天堂和地獄的差別,真相讓人大跌眼鏡,還好去了地獄
    畢竟人的想像力其實是十分豐富的,我們大家在看的時候也是會發現在其中夾雜著的很多的人生哲理性問題,相信也是有很多的人會在漫畫中發現一些事情的。事實上,所謂的漫畫也是對於生活的誇張化,給大家心中其實也是會留下比較多的概念和愛好。(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漫畫故事。老杜終於是到了自己的晚年,和大多數人一樣到了閻王的面前。
  • 「人間地獄」寧古塔到底是哪裡?為什麼犯人都懼怕這個地方?
    它的位置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要地方,也是清代寧古塔將軍的治所和駐地。 寧古塔其實是滿語,寧古在滿語有「六」的意思,塔在滿語是「個」的意思,所以寧古塔有「六個」的意思。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於是將此地叫為寧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