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平均工資數據。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0501元,比上年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04元,比上年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2%。
在城鎮非私營單位中,有6個行業的年平均工資水平超過了10萬元大關,比2018年增加了2個。在城鎮非私營和私營單位,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均屬於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最高的前三個行業。
城鎮非私營單位
分行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
城鎮私營單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制表:中國青年報(單位:元,%)
數據一公布,網友坐不住。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幾個行業,獲得了不小的關注。
從城鎮非私營單位高薪行業分布來看,有三點現象頗為值得關注:一是IT業平均工資水平自2016年首次超過金融業後,已經連續4年位居第一名。二是「科學家們」反超「金融人士」,工資「高歌猛進」直接躍升為第二位。三是衛生和社會工作者的年平均薪資新晉10萬元行列,位列金融行業之後。
可見高薪主要集中在具備「高門檻」「高學歷」「專業性」「硬實力」等特點的網際網路、科研、高等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普遍快速增長。
薪資是一個風向標,它凸顯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反映行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與社會發展進行互動的映射。當然,它也是不少學子及職場人士尋求職業發展和轉型的一份參考,因而每年高薪行業報告甫一推出,便能成為輿論的焦點。
這是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現場展示的基於5G技術的遠程駕駛系統(10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高薪的為何是這些行業?環顧數字時代大環境,可以看見的是,網際網路技術和行業的紅利仍在不斷釋放,「一業帶百業」的熱潮中,不少傳統行業正在進行著數位化轉型,網際網路應用相關行業的就業人員工資快速提升。
今年以來,自上而下「加快新基建,培育新動能」的投資和發展戰略,促使各地方紛紛加快了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布局。業內預計,到2025年,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領域的投資將達10萬億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或超17萬億元。因而,對相關行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將處於旺盛階段。
另一方面,市場和社會也越來越尊重知識的價值。去年8月,華為與國際科技巨頭展開人才爭奪,對招聘的8位應屆畢業生實行年薪制,開出的最高年薪為201萬元,最低年薪也有89.6萬元,這讓不少仍在坐冷板凳鑽研科研和學術的學子們為之振奮——知識能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自身價值也能夠被充分認可。
如果說,市場和社會對技術、知識、人才的重視是循序漸進的,技術密集型企業和知識密集型企業的湧現也依賴於整個業界生態的逐步完善;那麼今年年初暴發的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則是加速了整個社會對於專業人才和科技力量的認可和尊重。
這場疫情給社會帶來的一個思想上的轉變是,重新思考知識與科技的價值,對專家和專業人士增加了信心。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張文宏醫生等科研工作者和醫療領域的專業人才,成為人們的權威信息來源,同時也是不少人的內心支柱。
而通過區域網數據追蹤篩查密切接觸者,運用健康碼協助管理復工復產,連接網絡實現「雲教學」「雲招聘」「雲旅遊」……一系列社會治理和經濟生活線上化的轉變,也再一次印證了技術的力量。這些決策、模式、生活方式的背後,也正是有一群能夠熟練運用網際網路技術,不斷推動社會治理向智慧化、精細化發展,推動人們生活向便捷和幸福發展的從業者。讓他們獲得高薪,想必足以讓人信服。
創新驅動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進行收入分配,才能推動科學知識、科研成果、技術開發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也能夠讓堅持學習的人們看得到希望。
前幾日那張「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未來」的照片在朋友圈刷屏,它讓不少人為之觸動。生活再艱難,女孩依然沒有放棄學習。人們的觸動,與其說來自這張照片,不妨說來自一種對知識的信仰——相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相信這種勃勃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