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調查,10年以來,各省高考狀元的家庭出身,來自教師和公務員家庭的學霸最多,而如果你再仔細區分,發現這些學霸的家庭,雖然同樣出自教師家庭,但是也是有不同的。
1、父母一方為教師,一般以母親為教師的居多,即便是公務員家庭,也往往是父親是公務員,母親是老師。
2、老師以小學老師居多,高中老師的較少。如果是高中老師的孩子,父母往往並不在重點高中任教,而是在普通高中任教。而且不少老師在業務能力上並不突出,但是卻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非常優秀,而優秀優秀的老師,培養孩子卻非常失敗。
雖然這都不是絕對的,但是這裡卻有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在裡面,學習靠天賦,但是並不只有天賦,對於多數人而言,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學霸是可以培養的。
這些教師家庭,為什麼更容易出學霸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父母懂教育,有時間陪伴孩子,能夠給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和讀書的環境,孩子從小成績優秀,所以學習的興趣也大大增加,學習內驅力增強,自然也就更容易成才。
我認為小學階段,是培養學霸的關鍵階段,因為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學習的內容越來越深,父母就會逐漸退出,由「扶著」孩子走路,到「領著」孩子走路,再到「跟著」孩子走路,這是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
那麼,小學階段,什麼樣的家庭,容易培養出學霸呢?
第一,父母或者其他長輩中,至少有一人能夠有時間輔導孩子小學六年的作業!
我和小學數學老師聊天,她告訴我,她教過幾個高中老師的孩子,都特別聰明,但是就是成績不是很好,為什麼?因為孩子習慣太差了,學習也不是很刻苦。據我了解,這幾個孩子的爸爸都是學校裡的「名師」,教學成績優秀,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成績卻不好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這些高中老師一個是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學習,因為高中老師晚自習需要值班,周末需要值班,一周幾個晚上不在家,影響對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另外一個就是高中老師面對的都是「半成品」,尤其是重點高中,孩子都比較自覺的學習,這是人家家長和其他中小學老師培養的結果,而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如果缺少這些培養,孩子是不會自然而然就學好的。
相比高中老師,小學老師更重視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他們也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所以孩子的學習習慣都比較好,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我曾經對重點高中班級家長的職業做過統計,發現這些成績優秀的孩子, 家長中至少有一方是「比較閒」的,比如有個單位,父親都在西北地區幹工程,工資待遇比較好,母親全部都辭職,專門帶孩子,到了高中,這個單位的幾個母親一起去學校旁邊租房子陪讀,這部分家庭的孩子,成績多數都非常優秀。
第二,父母或者其他長輩中,至少一人能懂教育,會教育孩子!
有時間陪孩子,孩子成績也不一定好,因為同樣是陪伴,差距也是很大的,有點陪伴是有效的,有的陪伴是無效的,比如你在旁邊刷手機,有的陪伴是起反作用的,比如辱罵羞辱孩子,所以,家長不僅要有時間陪孩子,更要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首先,是要會輔導孩子作業!雖然教育部門不讓家長給孩子批改作業,但是這是針對整體,當你有這個能力輔導孩子作業時,這種「一對一」的輔導,還是非常有效果的。但是,輔導不是「越俎代庖」,要觀察孩子的學習態度,對於不會的問題,要積極引導,最多給孩子講七分,三分留給他思考,不要認為你這個時候都會,總有一天你有不會的時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其次,要學會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沒有孩子從小就對學習有深厚的興趣,即便有也是對某一科有興趣, 而不是所有科目,所以,學習興趣,主要靠後天培養的,這個過程,家長的作用不可替代。當孩子成績非常優秀時,自然也對學習有更多的興趣,而家長外在的肯定和適當、適時、適度的表揚,可以強化孩子學習的內驅力。有些老師因為業務能力強或者見到的好學生太多,對自己的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導致孩子叛逆,所以成績並不好,而有些老師,會誇孩子,自己的孩子成績也會很好。如果再想提升,可以從小給孩子講、聽或者看一些名人傳記,引導孩子尊重勞動,學會感恩,樂於奉獻,有了崇高的理想,也就有了更高的格局,這樣的孩子,不會被眼前利益所迷惑,不會為一時得失打敗。
這兩個要求,聽起來不高,但是要持續做起來卻很難,對家長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很多家長會埋怨,如果家長都做了,要老師幹什麼?
你要知道,老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你不要指望在老師的教育下,所有的孩子都具備了上面這兩點,況且在孩子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中,什麼老師都能遇到,而真正起到主要輔助作用的,是不變的而且水平日益提升的父母,如果你不到,也就不要要求老師去做了,老師做的也是分內的工作, 也就不要期待孩子成為學霸了,孩子也只是個普通孩子而已,你覺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