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huò)。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huò),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rú),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青丘山
亶爰山再往東走三百裡有座山,叫青丘山。
山上向陽的南坡盛產玉石,而背陰的北坡則盛產一種名叫青雘(huò)的礦物塗料,古人常用這種塗料來塗飾器物。
九尾狐
山中有一種奇獸,外形長得很像狐狸,但是卻長著九條尾巴,它發出的叫聲很像是嬰兒啼哭的聲音,就是我們俗稱的九尾狐了。
這種野獸十分兇猛,可以吞食人類。據說吃了它的肉就能夠使人不被妖邪蠱惑。
在中國古代,九尾狐最初是一種祥瑞之獸,因為它死去後頭部會朝著出生地的方向,所以古人認為它具有居安思危,不忘本心的品格。而它蓬鬆美麗的九條尾巴也被認為是子孫繁茂,後世昌盛的象徵。據說當帝王的恩德到了能夠惠及鳥獸蟲魚的地步,九尾狐就會出現。
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白虎通德論·封禪》曰:
德至鳥獸則鳳皇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鳥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孫繁息也。於尾者何?明後當盛也。
因此九尾狐其實是為王稱帝、國家昌盛、子孫繁茂的象徵。
除了東漢班固的《白虎通義》以外,敦煌、漢、魏的《瑞應圖》,北齊人魏收所著的《魏書》也多有提及「王者不傾於色,則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統則見」的說法。這些說法大致上是說,只要君主治理天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那九尾狐就會出現以示祥瑞。
漢畫像石中常常見到九尾狐與兔、 蟾蜍、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是祥瑞與子孫興旺的象徵。
東漢著作《吳越春秋》曾記載了一個關於大禹和九尾狐的故事:
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塗山看到九尾白狐,以為為王之吉兆,乃娶塗山女。故有塗山之歌唱道:「綏綏(suí )白狐,九尾痝痝(máng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這個故事是說,大禹因為忙於治水,年過三十還未娶親。在路過塗山的時候,大禹遇見了一隻九尾白狐,因為九尾狐是祥瑞之獸,所以大禹認為自己的婚事會一帆風順,而塗山當地的人則認為將塗山的少女嫁給大禹,會使得福澤降臨塗山。於是大禹就娶了一位塗山的少女。後來大禹當上了王,而塗山也繁榮昌盛了起來,所以當地的人就將這件事情編成了一首《塗山歌》傳頌了下來。
但是九尾狐開掛般的瑞獸光環到了唐朝時期就開始跑偏了,甚至逐步演變成了會蠱惑人心的妖獸。
唐宋時期,九尾狐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開始被當作妖媚邪物,並且和貌美的女子聯繫在一起,甚至傳到了日本。
元代史話本《武王伐紂書》中,吸盡妲己魂魄元氣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
而明代長篇章回小說《封神演義》則在《武王伐紂書》的基礎上對千年九尾狐狸精附體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發揮,寫了她做的許多壞事。相反,商紂王被描述成「才兼文武」並不那麼壞,而且外有忠臣良將,內有賢后淑妃,本來江山穩固得很,都是這個千年九尾狐狸精帶著九頭雉雞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了「真性」。
《封神演義》把古來關於女性狐妖媚人的觀念推向極致,也把「從來女色多亡國」的女性觀念推向極致。
而唐宋時期流傳到日本的九尾妖狐的故事,也被熱愛妖怪文化的大和民族進一步地創造出了大妖怪+絕世美女——玉藻前。
在日本本土最早的傳說中,玉藻前只是作為傳說中迷惑鳥羽天皇的狐狸精的形象出現,但其形象因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一些中國和日本後世的小說或歌舞伎一類的作品中,甚至連她的生平都被補充完整了——據說她誕生在中國,是吸收陰氣結晶而成,可以幻化成人。
公元前十一世紀時,這隻九尾妖狐化身為絕色美女妲己,當上了當時商紂王帝辛的寵妃。在妲己的淫威之下,商朝的百姓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不久之後商朝的政權便被西邊新興的周政權給推翻了。而這隻九尾妖狐也跑到了印度去,化身為摩竭佗國(古印度)斑足太子的王妃華陽天,之後又回到了中國,開始暫時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
唐朝時,日本派遣使者吉備真備到中國來,這隻九尾妖狐便溜進了吉備真備的船艙裡到日本來了。之後又過了幾百年,便自稱「玉藻前」獲得了鳥羽天皇的寵愛與信任。後來天皇便得了怪病倒臥床榻;大臣們因此開始懷疑她,便請陰陽師安倍泰親(安倍晴明的第八代孫)暗中對她進行了佔卜。結果,「玉藻前」的真面目終於曝光,原來是一隻來自中國的九尾妖狐,於是她便逃離京城,躲避到遠方。
不得不說,大和民族的想像力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把九尾狐從中國的商朝時期到日本鳥羽天皇時期將近兩千年的妖物生平全都編寫好了。
至於九尾狐妖邪化後的形象為什麼是蠱惑人心的狐狸精呢?筆者在這裡有一點小小的想法——這大概就是因為山海經中描述九尾狐的那句」食者不蠱「吧,按照古人的思維來看,吃了能夠不被妖邪蠱惑,想必九尾狐自身就應該是有蠱惑人心的能力的吧。
灌灌
青丘山中還生活著一種叫灌灌(huò)的禽鳥,它的形狀像斑鳩,鳴叫的聲音像是人在互相斥罵。
據說灌灌的肉很好吃,尤其是烤熟以後味道十分鮮美,把它的羽毛佩戴在身上則能使人不被迷惑。
赤鱬
青丘山是英水河的發源地,河流一路向南奔騰而去,最終流入了即翼澤,而澤中生活著很多名叫赤鱬(rú)的生物。
赤鱬的身體形狀與普通的魚一樣,但是卻長著一副人的面孔,它啼叫的聲音如同鴛鴦鳥的叫聲,據說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不生疥瘡。
不知道赤鱬算不算是一種人魚呢?通常現代人們會認為人魚的原型就是儒艮(gèn),因為它的頭是圓形的,有時候還會頂著一些水草,遠看像頭披長發的美女,胸前的鰭很像人手,還喜歡靠著海礁休息,在古代被漁民看見以後就誤以為是人魚。
筆者腦補了一下赤鱬的樣貌,覺得和儒艮(gèn)還真的挺像的。
以上就是筆者對於青丘山全部的講解了,有小夥伴想要探討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下一篇我們將要走進的就是《南山經·南次一經》的最後兩座山——基山和箕尾山了,小夥伴們敬請期待吧。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