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
承載著滿滿匠心,《巧手神探》為手藝人打造了一方舞臺,讓一些小眾文化得以進入大眾視野。湖南衛視首檔原創節目《巧手神探》正在熱播中,目前已經播出五期,一共介紹了18位來自不同領域、從事不同手藝的巧手匠人,有蠟像、微縮、魔術道具、特效化妝、麵塑、蛋雕等等,展現傳統和現代手藝的不同魅力,記錄時代背景下中國手工藝滄海桑田的變遷與革新。憑藉其深耕於手工藝領域、豐富多變的主題和內容,口碑持續上升,熱度居高不下。
堅守與傳承
用筆記下歷史,用手描繪歷史,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擁有深厚底蘊的中華民族留下了數不清的文化瑰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絕對屬於其中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在《巧手神探》的舞臺上,也不乏堅守於一隅、耐住寂寞潛心創作的傳統手藝人。第一期節目中出現的微縮大師黃跟寶,在上海的小弄堂裡出生,四十多年的歲月,他全部用來鑽研微縮技藝。節目中,他向大家展示了微縮版清明上河圖,細節之到位讓人嘆服。而各種能夠正常演奏的如手掌般大小的微縮樂器,也是他那雙布滿厚繭的手創造奇蹟最好的證明。歲月見證了手藝人忍受枯燥乏味、捍衛傳統的信念。
用年輕人的方式延續傳統,在第二期節目中出現的麵塑大師張倍源,留學海外卻毅然決然回國捏麵人,作為陝西非遺「麵塑記憶」第五代傳承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打開傳統文化寶箱,把年輕人熱衷的日漫風格融入到麵塑當中,「大鬧天宮」「絲路小憩」等傳統手藝和傳奇故事,通過他的手實現了過去和現在的交融。年輕,讓他擁有革新傳統的勇氣。在第五期節目亮相的蛋雕非遺傳承人楊星國,致力於展現蛋殼上大千世界的神秘,這種極其易碎的手藝最考驗定力,需要手藝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經受一次失敗即前功盡棄的打擊之後,方能練成手上功夫。從最開始靠自己琢磨技法,到成為大師級人物,並留下諸如《牡丹亭》等出色作品,楊星國為熱愛之事發揮出最強餘熱,堅守傳承,讓他擁有了無限的力量。
創新是不變的主題
如果說傳統手藝人是經典的堅守者,那麼現代技藝的興起,就是當代人價值理念的最好體現。《巧手神探》中,創新是不變的主題。
翻糖大師周斐,一位「90後」匠人。翻糖在他的手中,不僅僅是食物的原材料,更是可以任意變換形態的藝術源泉,「魔法森林」「夜·宴」等等,他的作品大都帶有夢幻色彩,體現精湛的手法。《巧手神探》中他用翻糖製作的煎餃,不僅秀色可餐,還成功騙過了所有人的眼睛。巧克力造型師韓磊,則用巧克力這種極易融化的原料製作「悟空」,代表中國獲得國際大獎。摺紙大師劉通,一張紙折萬物,他的作品《白犀》《永定門》《天使加百利》《青花瓶》先後被世界多地的博物館收藏。即使是一張紙,同樣可以創造奇蹟。
匠心融入生活
匠人之魂,除了創造,也應當滲入人們生活的點滴。用易拉罐製作的古風首飾,舊物改造的手提箱、衣服,代表更健康飲食文化的分子料理……這些手工藝的誕生,不僅是手藝人的選擇,更展現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當西紅柿雞蛋湯不再是紅黃而變成綠色,分子料理大師郭紅曉,告訴人們不要用外表去定義食物。而正如分子料理的理念,讓食物變得有趣,變得健康,也是當代人所追求的方向;網絡上頗有人氣的古風首飾手藝人雁鴻,在《巧手神探》中用易拉罐改造而成的鳳冠霞帔,滿足了所有人對於古典婚禮造型的想像;舊物改造設計師魏明輝設計的作品是另一種變廢為寶,2008年因為限塑令的施行,讓他萌生了用舊廣告牌製作手提包的想法,而他「玩心大發」的作品不僅進入了尤倫斯藝術中心,還被送到世界各地進行展覽。
正如《巧手神探》中的「廢現」秀場,「廢現」也是發現,從生活中發現手工技藝的另一面,這是手藝人在蛻變之後,站在當下朝著未來邁進的象徵。
無論是傳統或者現代,在時代洪流下,手工技藝跟隨著手藝人一路成長,這中間有一部分迷路,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有一部分因為人們的熱愛延續至今,而更多的是不斷加進新鮮血液,為年輕力量與傳統手藝的碰撞提供舞臺。《巧手神探》作為一檔原創綜藝,不僅做到了娛樂大眾,也讓更多人看到這群發光發亮的人所秉承的匠心精神有多麼可貴,引領著人們了解並支持這些可愛的人和可敬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