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導師張立山曾說這是一個中醫信息高度共享的時代,算是沒落中醫的一件幸事。得益於諸多自媒體宣傳,我也從中醫書友會等平臺獲取了知識,時不時重新看一看或者整理下自己收藏過的文章,切身體會到《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不亦樂乎」。
精彩文章
溫故知新——名醫驗方
作者:李超
瓜蔞甘草紅花湯——《醫旨緒餘》方·治療帶狀皰疹
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
此方原載於孫一奎《醫旨緒餘》一書中,續載於《續名醫類案》中,鄒孟城老中醫《三十年臨證研探路》一書中也記載了用此方治療帶狀皰疹如有神效。
餘弟於六月赴邑,途行受熱,且過勞,性多躁暴,忽左脅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水泡瘡三五點,脈七至而弦,夜重於晝。醫作肝經鬱火治之,以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進一服,其夜痛極,且增熱。次早看之,其皮膚上紅大如盤,水泡瘡又加至三十餘粒。醫教以白礬研未,井水調敷,仍於前藥加青黛。龍膽草進之。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於四鄰,脅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泡瘡又增至百數。予心甚不懌,乃載歸以詢先師黃古潭先生,先生觀脈案藥方,哂曰∶切脈認病則審矣,製藥訂方則未也。夫用藥如用兵,知已知彼,百戰百勝,今病勢有燒眉之急,迭卵之危,豈可執尋常瀉肝之劑正治耶?是謂驅羊搏虎矣!且苦寒之藥,愈資其燥,以故病轉增劇。水泡瘡發於外者,肝鬱既久,不得發越,乃侮其所不勝,故皮腠為之潰也,至於自焚則死矣,可懼之甚!為訂一方,以大栝蔞一枚,重一二兩者,連皮搗爛,加粉草二錢,紅花五分。戌時進藥,少頃就得睡,至子丑時方醒,問之,已不痛矣。乃索食,予禁止之,恐邪火未盡退也。急煎藥渣與之,又睡至天明時,微利一度,復睡至辰時。
我在臨床治療皮膚紅癢喜用《備急千金要方》一書中的漏蘆湯,頑固性皮膚病則加用宋孝志先生傳承的「瘡瘍三兩三」,效果很好。無論是漏蘆湯還是「瘡瘍三兩三」都有清熱解表散邪的功能,而瓜蔞甘草紅花湯治療皮膚病卻未從表解,而從裡下,冒昧揣測,此方通便以清熱,是以重用瓜蔞;鄒孟城先生亦云「藥後若輕瀉一兩次,則見效優速……」。
神應養神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方·治療脫髮
當歸 天麻 川芎 羌活 白芍藥 熟地黃各等分
上藥研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1丸,木瓜,菟絲子浸酒下;腳痺,薏苡仁浸酒下;中風,溫酒、米湯下。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原用此方治療足厥陰經受風寒暑溼所襲,左癱右瘓,半身不遂等情況,後用此方治療肝腎不足、內有瘀血,以致風盛血燥,不能榮養的所致的脫髮症。
我個人治療脫髮多以《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為依據,選方則多以《金匱要略》中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為底方,酌加地黃、當歸、何首烏等藥物,或直接合用神應養真丹。此方治療腎精虧虛所致的脫髮療效確切,但對於毛囊炎引發的脫髮患者則無效。後者需注意清熱瀉火,脾虛者選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合漏蘆湯;陰虛溼熱的患者則需選用《外科正宗》中治療癩風的消風清燥湯。
芍藥鉤藤木耳湯——門純德方·治療神經系統疾患
生白芍30g 鉤藤30g 炙甘草9g 鬱李仁6 全蠍6g(研末衝服) 天麻6g 僵蠶9g 白苣子10g 黑木耳15g
門純德先生釋義:方中以白芍、鉤藤為主,兩藥均入肝經,白芍和肝血,養肝陰,柔肝而解痙;鉤藤疏肝風,調肝氣,解痙而止痛。白苣子、鬱李仁,一苦一甘,甘苦相須,利五臟,療傷損,破瘀血,潤燥結,以通經脈。木耳、天麻,一柔一剛,剛柔相濟,益精氣,濡經絡,祛風化痰而止痛。僵蠶、全蠍,一緩一急,緩急相濟,驅風邪、緩拘攣以定痛。甘草調和諸藥,延長藥效,同芍藥配伍,酸甘化陰,養陰益氣,緩急而止痛。九味藥主輔和諧,標本同治,共同起著濡潤經脈、通經活絡、解痙而止痛的作用。
門純德先生多以此方治療面神經炎、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神經系統疾病。如果從四氣五味及升降出入分析的話,此方酸斂柔肝為主、潛降息風為主,能治療肝風上逆、陰不斂陽所致疾病。
溫故而知新,拜謝前賢傾囊以受。
不忘初心,做一個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