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時大撲的《搏擊俱樂部》,現在9.0推上神壇,差評集體被打臉

2020-12-25 毒舌電影

豆瓣總共收錄多少片?

15萬部左右。

但不是每一部都會被15萬人反覆看,看不夠。

在「豆瓣電影250」中,今天這部最傳奇。

它曾口碑撲街,上映慘敗。

不喜歡的人,說它「神經病」「瘋子」「變態」;

喜歡的人,說它的「痛」是美學,是存在,是「感受活著」。

如今很多分類榜單(暴力榜,驚悚榜,懸疑榜)。

它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它是啥?先留個懸念。

前一陣子,拍它的那個老混蛋大衛·芬奇,又拍了新片《曼克》。

還是拍「瘋子」。

表面上,它講述影史經典《公民凱恩》的劇本誕生,講述天才編劇曼克與權貴階級的恩怨過往。

實際上,是一場理想與金錢的「虐戀」。

主人公沒有「蓋茨比的那道綠光」,只有糾結、迷失、反叛。

他痛恨浮誇,卻迷戀成為高級派對的焦點;他鄙視權貴,又留戀被權貴賞識的虛榮;他與周遭格格不入,又不敢徹底回歸自我......

總在對抗與妥協之間,表達著無用的憤怒。

一種衣冠楚楚的瘋。

像你,也像我。

說大衛·芬奇是最會拍瘋子的導演。

不如說每個人的瘋狂與憤怒,都會被他的鏡頭「精打細算」。

《社交網絡》的反社會天才,《紙牌屋》的黑手政客,《七宗罪》的絕望警探,乃至《消失的愛人》的妻子……

人的憤怒、異變、反叛。

幾乎是所有芬奇電影的主題。

「我認為人類很變態。」

這話如果不是大衛·芬奇說的,那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但如果,大衛·芬奇當年沒拍它。

他就不配成為今天的「大衛·芬奇」。

來,請出今天主角。

帥得發光的愛德華·諾頓、布拉德·皮特。

曾經反叛到極致的大衛·芬奇。

和這部煽動無數影迷,順便冒犯了整個世界的電影.

《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豆瓣9.0,IMDb8.8。

IMDb榜單排11,輸給《指環王》(#10),贏了《阿甘正傳》(#12)。

這不意外。

如果真讓主角泰勒(布拉德·皮特 飾)遇見阿甘,他絕會把那盒巧克力踩得稀碎。

再光膀子跟他幹一仗,「誰跑誰孫子」那種。

這是一部「最另類的傑作」。

反權威、反主流、反精英。

它向你提問:

在堆滿商品廣告和物質欲望的城市裡,你是誰?從哪來?還打算上哪去?

再替你搶答:

「只有放下一切,你才擁有自由。」

1999年,20世紀的終點。

《搏擊俱樂部》用懸疑冒險的障眼法,講述一個永不過時的城市寓言。

但令Sir沒想到的是,21年後的今天——這寓言講述的痛苦與憤怒,如此變本加厲。

是時候「文藝復興」了。

01

「搏擊俱樂部第一條規定,不要談論搏擊俱樂部。」

1999年秋天。

在義大利威尼斯,參加首映的觀眾們如此評價《搏擊俱樂部》:

「這是法西斯!」

而主創們似乎不意外。

主演愛德華·諾頓說:製片廠真·冤大頭。

「他們給了我們7000萬美元,讓我們拍攝一部他們會痛恨的電影。」

導演大衛·芬奇自己覺得:這次玩大了。

「如果要付給每個被這部電影冒犯的人一毛錢的話,我更願意用這筆錢從魯珀特·默多克裡那裡買膠捲(不上映)。」

隨後,正式上映,更是慘到家。

上映首周,1100萬美元票房,遠低於媒體預測,第二周直接跌落到633萬。

毫無規矩的敘事讓票房一片災難,價值取向又被主流影評界一致抨擊。

市場口碑雙撲,輸得像個笑話。

誰也想不到,此後數年,它會被一步步推上神壇(簡直像複製了一遍影片劇情)。

主流敗北,地下稱王。

《搏擊俱樂部》最該感謝DVD。

從未獲得任何主流獎項的它,在2000年得到了網絡影評人協會頒發的最佳DVD、最佳DVD評論、最佳DVD特別花絮三項大獎。

出版,再版,一再發行。

2009年,它全球銷量超過600萬份,光DVD的出租收入,就達到誇張的5500萬美元。

它講述地下的故事,也在地下流行。

一個小細節。

打開《搏擊》的DVD,版權警告後,會出現一幕紅底白字警告(WARNING)。

來自「大名鼎鼎的泰勒·德頓」(男二)。

「警告

如果你正閱讀本文,那麼這次警告正是為你準備。

你所讀的本文中的每個詞,都是你生命中又一秒鐘的浪費。

你沒別的事可做嗎?

你的生命真的如此空虛,以至於你怎麼都想不出另一個打發時間的方法嗎?

還是你如此容易受權威的影響,以至於你要呈上它所要求的一切尊敬和信任?

你讀了所有你被假定應該讀的了嗎? 你思考了所有你被假定應該思考的了嗎? 買了所有你被告知你應當想要的了嗎?

離開你的房間。去見一個異性。停止過度的購物和自慰。 辭了你的工作。開始一次搏擊。證明你活著。

如果你不主張你的人性。你將只是一個統計值。

你已經被警告了……

Tyler」

「離開你的房間。去見一個異性。停止過度的購物和自慰。 辭了你的工作。開始一次搏擊。證明你活著。」

這通篇反權威、反消費、反麻木,一本正經而又充滿迷惑的「人生建議」。

完美地總結了《搏擊》氣質——荷爾蒙與烏託邦。

說了半天,該回顧劇情了。

主角,和主角的「新朋友」泰勒·德頓,成立了一個地下搏擊俱樂部。

來的人,有白領、工人、服務生......都是各行各業萎靡不振的螺絲釘。

每周六晚,他們精神振奮,輪流走上擂臺。

無武器,無規則,無時限。

打架,一直打到「對方喊停,四肢受傷,快累死」。

贏了沒獎品,輸了不丟人。

一場對決3分鐘,提供3分鐘自由的幻覺。

入會的唯一規則就是。

保密。

「搏擊俱樂部第一條規定

禁止談論搏擊俱樂部

第二條規定

禁止談論搏擊俱樂部」

漸漸地,組織越來越壯大了。

有組織,有紀律,麻木的旁觀者成為了振奮的參與者。

從一開始的小惡作劇。

到後來的犯罪……縱火、炸雕像、威脅政要,乃至影片結尾處的(不可否認的)恐怖襲擊。

你別急著憤怒和表達正義。

它故事的極端,人物的憤怒,表現手法的煽動,歸其根本其實有著明確的「敵人」——資本秩序下的現代生活。

主角,沒名字。

(片尾籤名是「講述者」,所以可以是任何人。)

他可以是像你一樣的打工人,天天周而復始,做著一份隨時可被替代的工作。

有著無法填平的空虛、焦慮和不安。

他怎麼自救?

到2020的現在,方法也很單調——兩個手段,一個是買買買,在商家宣傳中尋找「個性」。

電影臺詞這麼說……

「以前人們找刺激是看色情書刊,現在是看商品目錄。」

另一個,則是假裝病人,參加各種「互助小組」。

在相擁而泣的集體中 ,尋找溫暖的假象。

誰都渴望正確的活法。

可問題偏偏是,生活中的「正確」太多。

當安慰劑統統失效,主角,終於遇上了人生中「最錯誤」的一個答案……

泰勒·德頓。

泰勒直指病灶的一段總結,至今是文藝青年摘抄背誦的名段: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一代,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世界大戰,沒有經濟大恐慌,我們的大戰只是心靈之戰,我們的恐慌只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從小看電視,相信有一天會成為富翁,明星或搖滾巨星,但是,我們不會。那是我們逐漸面對著的現實,所以我們非常憤怒。」

它表面是憤怒,實際是恐慌。

所以你「發洩」不完它,眼看著就要和它終生相伴。

你問,怎麼解決?

……先回到現在吧,又有一句臺詞冒出來了。

02

「插上羽毛,不等於你就是老鷹」

《搏擊》豆瓣頁面這麼寫:

「好於99%的懸疑片,好於97%的劇情片」。

而Sir覺得,它就是不折不扣的青春片。

千萬別小看青春片。

它好就好在,允許犯錯。

因為往往只有「錯了」,你才能重新思考「正確」。

這一命題上,《搏擊俱樂部》是有「前輩」的,而且和它一樣備受爭議。

比如1967年《畢業生》。

用一場「不倫之戀」,讓成年人世界的束縛、規矩如謊言潰敗。

又如90年代,丹尼·博伊爾的《猜火車》。

用極度的墮落,重新思考四處被定義的所謂「標準人生」。

而在20世紀末上映的《搏擊俱樂部》。

它精確地把憤怒的炸彈,引爆向了「商品時代」的精神空洞。

電影開篇一句話,靈魂點題。

「你所擁有的,反過來擁有了你」

隨著時代變化,綁架青年人自我價值的雜音,總在不斷「進化」。

《搏擊》中的種種困境已愈演愈烈,不信就仔細看向你身邊的各個角落——放心,一個角落都不落——商品時代還沒結束,就迎來了更牛的「算法時代」。

在算法時代,泰勒警告的那一句「你將只是一個統計值」已成現實。

取代商品雜誌目錄的,是精準推送的購物平臺,是一位位購物主播激揚慷慨的帶貨套話,比色情內容更刺激;

(此處腦補「把嘴給我閉上.gif」)

取代各種互助小組的,是各種報團取暖的「圈層文化」。互相認同,互相爭鬥,用流量尋找精神歸屬。

一旦你關掉屏幕。

現實能回歸嗎?遊戲會結束?

似乎,只能面對越來越沉重的麻木感。

這種麻木的本質,是我們已經習慣的,對於生活各方面的成本計算。

麻木的本質,是我們的「精明」。

反抗它(而非秩序),才是《搏擊俱樂部》最初的創作動機。

原著作者,查克·帕拉尼克聊過這本小說的緣起。

一次意外鬥毆,讓他臉上掛了彩負了傷,但等他上班,同事的反應讓他很困惑。

跟他打招呼的人,都只是「哎,天氣不錯啊。」「嘿,周末過得怎麼樣?」

沒一個人提到他臉上的傷。

多問一句,就要多做一步反應,就要多一份社交成本。

現代人與現代人交往,總是活在「你值不值」的計算中。

不只是人。

還可以是愛好、興趣、專長。

甚至是理想、自由與愛。

於是,整部《搏擊俱樂部》就像一場心理實驗:

讓一個麻木已久的「我」。

和一個嶄新的、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我」,相遇。

第一場戲,是飛機上的「我」和「我」,偶然聊起天。

「我」剛剛開了一句無用的客套話,就被另一個「我」(泰勒·德頓)一口回絕——「少給老子來這套。」

表面上,又帥又不要臉。

談吐中逐漸表現本性——不吃客套,不懂寒暄,滿嘴邪門冷知識。

這個「我」,真值得羨慕。

似乎面對各種折磨,總在等待反擊,總能成功地把自己的欲望伸張出去。

他甚至不止自己活得爽,更像個傳教士,可以用最搖滾炫酷的方式(一把手槍頂在對方頭頂),讓對方醍醐灌頂。

戰士的激情,領袖的魅力,分泌不完的多巴胺與荷爾蒙。

一個「我們」的反義詞。

表面上,它是一場人格分裂的懸疑把戲。

本質。

卻是自己與自己的一場心理博弈。

面對那個虛妄的「我」,你其實不想贏,因為贏了就代表你將回歸無聊的現實。

你想輸。

因為輸才讓你拋開,讓你打開,讓你重獲激情。

03

「我們相遇時,碰巧是我人生中最詭異的一段時間。」

坦白說,《搏擊俱樂部》並不是完美的作品。

結局,有點為了高潮而高潮。

玩的哲學套路又過於「搖滾」,也稍顯兒戲。

但它勝在,足夠生猛有力。

不管你處在生命的哪個階段,只要你置身於算法的社會。

那麼它離經叛道的價值觀,總能喚醒你對自己的尊重。

Sir年輕時,最喜歡的情節是影片後半段。

失控的泰勒,展現了一場行為藝術。

他扔開方向盤,狠踩油門,大喊「let go」。

特麼感覺好自由。

但隨著人生閱歷不斷增加,我們遲早會發現……

酷,不是什麼都不在乎。

真正的酷,是正視自己後,再玩命地在乎一個「什麼」。

用盡激情與勇氣,去死磕那個「什麼」。

好萊塢電影一貫愛用「在車上」「在路上」的畫面,表現主人公的個人意志。

這部電影,也有一個Sir不能忘的畫面:

兩個主角,第一次登場。

機場外,停著一臺紅色跑車。

主角因行李問題被扣在機場,正祥林嫂一樣念叨著。

一抬頭,看見泰勒·德頓一襲紅衣,瀟灑地跳進了那臺1999年的雪佛蘭科邁羅。

一腳油門,揚長而去。

看到這,主角住嘴了。

一臉羨慕,望著跑車遠去的方向。

跑車,就像他弄丟的欲望。

不是富有,而是上路。

他期待能重新上路,隨時上路,尋找實現自我價值的激情與勇氣。

如果你也曾懷疑現實。

如果你從未停止向時代發問,向不滿意的自己發問。

那麼希望有一天。

你能開著車,馳向遠方。

當你路過某一間加油站停下。

說不定Sir正滿面困惑地傻站在那,一看你來就問:

兄弟,看得出你天縱奇才,無所畏懼……載我一程好不好?

而你只是低調而乾脆地甩出一句:

「少給老子來這套。」

然後一踩油門,消失在天際。

那一刻,Sir會覺得自己活得像「一個統計值」。

而你,嘖嘖。

就是英雄本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

相關焦點

  • 魔獸世界9.0前夕絕版坐騎如何獲得 搏擊俱樂部六腳鱷獲得方式詳解
    魔獸世界9.0前夕絕版坐騎如何獲得 搏擊俱樂部六腳鱷獲得方式詳解 發布時間:20-10-15 15:05 來源:NGA
  • 《搏擊俱樂部》觀後感
    《搏擊俱樂部》在今年的《小丑》橫空出世之前可是在IMDB影史評分排名前十的作品,如今是第十一,雖然我還沒看過《小丑》呢,但其實在各種評分網站,能獲得極高評分的電影,他們的內核基本是類似的,都是在講述人性隨著時代和時間的變遷,包括咱們豆瓣上的第一名《霸王別姬》也是一樣的。
  • 一秒重溫經典 《女王的柯基》致敬《搏擊俱樂部》
    狗狗版「搏擊俱樂部」「小短腿兒」雖然缺乏排片優勢,卻逆流而上一舉成為同檔期新片上座率第一,口碑方面也同時獲得觀眾以及微博各界大V的持續好評。今日,影片發布了一支「狗屋規則」正片片段,曝光了影片中致敬電影《搏擊俱樂部》的情節,重現的經典橋段激起了不少影迷的好奇心,不禁想去影院對這部腦洞大開,全程歡脫的電影一探究竟。
  • 《搏擊俱樂部》編劇恰克·帕拉尼克分享寫作心得
    《搏擊俱樂部》是一部於1999年上映的美國血腥黑色喜劇電影,劇情自恰克·帕拉尼克的1996年小說《搏擊俱樂部》改編,二十世紀福斯發行。為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和海倫娜·博納姆·卡特主演。
  • 魔獸世界:搏擊俱樂部的德拉諾版本隱藏絕版成就 紫色拳手襯衣
    這一期說說搏擊俱樂部,本攻略為聯盟視角,部落基本同理,只是npc名字有所出入而已。8.2搏擊俱樂部回歸,或者說開放了第4賽季——第3賽季是軍團版本,第2賽季是德拉諾,第1賽季是潘達利亞。完成當前的第4賽季的搏擊俱樂部主線任務可以獲得裝甲鱷魚坐騎【布魯斯】:該坐騎將在第4賽季搏擊俱樂部結束時絕版(也就是9.0前夕上線就絕版),所以還沒入手的要趕快了。這一期說的不是坐騎,坐騎以前說過了,這一期說一下目前可以獲得的幾個理論來說已經絕版的成就。
  • 模擬經營遊戲《搏擊俱樂部2》即將到來 拳擊手生涯繼續
    導 讀 以拳擊俱樂部為對象的模擬經營遊戲《搏擊俱樂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本作根據同名電影情節改編而成,遊戲以養成為主,趣味性十足。
  • 相泮讀書13《搏擊俱樂部》
    《搏擊俱樂部》,電影改編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說,大衛·芬奇執導。一、影片的基本劇情男主傑克是一汽車公司職員,因壓力過大,患有嚴重的失眠症。一天,傑克在飛機上遇到泰勒,之後兩人創建了搏擊俱樂部,通過相互對打,而發洩情緒的組織。搏擊俱樂部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性組織,泰勒被為教父,俱樂部隨著發展,變得越來越偏激,不斷地滋事打架,砸車放火,到處搞破壞。二、男主的壓力及人格分裂傑克雖然在大公司上班,但每天生活在各種無形的壓力中喘不過氣來。
  • 2020年中國搏擊職業俱樂部排名(第一期)
    因此,格鬥世界特地推出2020年首期中國搏擊職業俱樂部排名榜單,該份榜單只收錄自由搏擊(踢拳)、泰拳等站立格鬥的職業俱樂部,暫不收入拳擊、綜合格鬥、武術散打等俱樂部排名,排名不存在絕對的準確性,只在一定程度上,以媒體的角度來客觀呈現給拳迷們,並不代表俱樂部真實的實力水準,只是作為一個參考依據。
  • 《搏擊俱樂部》:破而後立,以愛之名
    《搏擊俱樂部》是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於1999年發行的一部懸疑驚悚片,電影改編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說,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海倫娜·伯翰·卡特等主演。《搏擊俱樂部》該片講述了生活苦悶的「泰勒」為了找尋刺激與好友傑克組成「搏擊俱樂部」,在那裡可以把一切不快的情緒宣洩,泰勒德頓也在其中完成了自我博弈,最終以愛重生的故事。
  • 《搏擊俱樂部》與消費主義抗爭
    《搏擊俱樂部》是一部久負盛名的電影作品,很多專業影評網站都對它讚譽有加,人們給它貼上「治癒」、「勵志」等等標籤。每每看到它被這般宣傳的時候,內心總是充滿困惑。泰勒做電影放映師時會在普級片中加入限制級鏡頭;做侍應生時會在食物中「加料」……雖然令我震驚,但這些行為在平穩生活的「我」看來,很爽。泰勒開出收留「我」的條件是一場搏擊。震驚之餘,搏擊卻讓我獲得空前的放鬆感,獲得了一種全新的自由。搏擊俱樂部的成型。
  • 關於布萊德·皮特《搏擊俱樂部》,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幕後趣事?
    大衛·芬奇導演的《搏擊俱樂部》的票房,並沒有達到預期,在電影上映的期間,也受到了影評人和觀眾的批評。不過,在許多年後,當影迷人和觀眾重新審視了這部電影後,越來越多人都認為,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如今,這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搏擊俱樂部》,被許多人影評人認為,這是90年代最佳的電影之一,每個人至少都應該看一遍。這部電影改編自恰克·帕拉尼克1996年的同名小說,由著名演員布拉德·皮特和愛德華·諾頓主演。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傑克的傢伙,他對自己的工作和目前的生活方式不滿。這讓他加入到了一個,傳說中的搏擊俱樂部當中。
  • 他回應被女演員指責,失去《搏擊俱樂部》女主角一事
    詹尼安·吉勞法羅(JaneaneGarofalo)就談到了當年的《搏擊俱樂部》電影。她表示,因為愛德華·諾頓的關係,她失去了扮演女主角瑪拉的機會。傑尼安·吉羅法羅表示,雖然差點被選為「搏擊俱樂部」的馬勒,但由於愛德華·諾頓的關係,角色被取消據傑尼安·吉羅法羅透露,大衛·芬奇表示,只要她願意,就可以出演這個角色在被告知的情況下,這位女演員補充道,想讓愛德華·諾頓尼基亞卡特·洛夫(他當時的女朋友)來扮演喜瑪拉雅她還說,愛德華·諾頓不相信她有足夠的演技出演這個角色眾所周知
  • 世界十大燒腦電影之一,《搏擊俱樂部》
    《搏擊俱樂部》是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於1999年發行的一部懸疑驚悚片,電影改編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說,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海倫娜·伯翰·卡特等主演。傑克通過分裂泰勒並與其成為朋友,成立了發洩精神壓力的搏擊俱樂部。搏擊俱樂部的成立和壯大,是因為現實世界中人們普遍存在壓力過大,無處釋放,尋找不到人生的意義。這個俱樂部通過互相搏擊讓成員們有了釋放壓力的地方。可後來,隨著俱樂部成員越來越多,泰勒的自由受不到約束,帶著俱樂部的人開始搞破壞,進行各種犯罪活動。
  • 《搏擊俱樂部》是一部離經叛道的作品,雙重人格的割裂!
    《搏擊俱樂部》是一部離經叛道的作品,從原著,到大衛芬奇那種冷色調光影拍攝成的電影,裡面躁動的那種青春期未褪的激烈,以及因為看破世道裡財富資源卻無力改變的憤青所殘存的憤怒,以及想要用自己的頹廢與爆裂來喚醒更多人的渴求。
  • 關於《搏擊俱樂部》,你還需要知道這些「冷知識」
    既然大家都很喜歡這部傳世經典,那麼關於《搏擊俱樂部》,你還需要知道這些「冷知識」。導演換人眾所周知,《搏擊俱樂部》的導演是大名鼎鼎的大衛·芬奇。但出於種種原因,大衛·芬奇險些就錯過執導《搏擊俱樂部》的機會。
  • 探訪安徽武研搏擊俱樂部,與少年隊員零距離交流,尋搏擊運動魅力
    2020年7月10日,探訪位於合肥市包河工業園的武研搏擊俱樂部,與少年搏擊散打隊員零距離交流,尋搏擊運動的魅力,體驗他們訓練的艱辛和汗水。據悉,武研搏擊俱樂部擁有一支師資力量雄厚的專業的教練團隊,曾培養出世界冠軍、亞運會冠軍和全國冠軍。
  • 《搏擊俱樂部》
    《搏擊俱樂部》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搏擊俱樂部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經典電影是《搏擊俱樂部》。《搏擊俱樂部》,是一部1999年出品的懸疑驚悚片。在20年的光輝歲月裡,這部電影贏得了無數影迷們的青睞。豆瓣上超過46萬人評價,評分依然高達9.0。這部電影於1999年的電影,取材於查克·帕拉尼烏克1996年的小說。
  • 回顧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搏擊俱樂部》《電鋸驚魂1》
    影片根據英國推理小說作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作品《東方快車謀殺案》改編,講述大偵探在東方快車上巧破一樁謀殺奇案的故事。影片講述大偵探在東方快車上巧破一樁謀殺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東方快車,夜間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發現同車的美國富商雷切爾被人謀殺,死者被戳了12刀。
  • 《搏擊俱樂部》——意義缺失的現代生活
    #本期評點影片是《搏擊俱樂部》豆瓣評分:9.0搏擊俱樂部是在1999年上映的可稱得上是最具歷史價值的影片。但這樣一部影片因為當年美國國內政治環境的混亂和社會對於美國精神需求的因素而與各類獎項失之交臂。在頻繁的出差和飛機上,他難以分清自己在空間中所處的坐標,在失眠症的時夢時醒和工作的枯燥重複中,他難以分辨自己在時間中的坐標,在受到物的統治的社會裡,他找不到自己獨特的社會價值,但生存的威脅,又讓他必須適應無法認同的社會。於是傑克就必須在謊言中求存,在我想做和社會要求做之間,本性和社會約束的兩級之間形成兩套規則和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