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可口可樂勻稱的飲料瓶已走過一百個年頭。瓶身完美的曲線使它不僅成為了永恆的設計,也是一件藝術品。喬納森·格蘭錫(Jonathan Glancey)為您報導。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其源頭多種多樣,上至腓特烈大帝拿破崙·波拿巴(Frederick the Great, Napoleon Bonaparte),下至公元2世紀的羅馬醫生克勞迪亞斯·蓋倫(Claudius Galen)。糧食是行軍的必備之物,那他們喝的又是什麼?自1942年,美國軍隊湧入歐洲,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可口可樂以其完美的弧形瓶而著名。
二戰期間,美軍喝了十億瓶通過海運運到歐洲的可樂。可口可樂公司作出規定,戰區任何一家影院的可樂價格都是固定的,每瓶5美分。戰時的海報還描繪出一幅義大利空軍特別行動勤務組(GIs)在戰爭結束後的義大利,和解放的孩子們一起笑嘻嘻地分享可樂。另外,攝影記者還發回了一張照片,上面是久經沙場的步兵們,他們愉快地喝著可樂,即便他們得繼續向萊茵河(the Rhine)挺進。
可口可樂瓶的身影在1942年美軍挺進歐洲時就可見。(蓋蒂圖片社:Corbis)
二戰向世界推廣了可口可樂。今天,我們所喝的可樂,是源於前同盟軍上校、嗎啡上癮者兼藥劑師約翰·彭伯頓(John Pemberton)在1886年的喬治亞的亞特蘭大調製而成。當時可樂的的身影遍布其他各國,除了古巴和朝鮮。1985年,挑戰者號太空梭把可樂帶去了銀河。
儘管今天可口可樂以不同的種類、大小在自動售賣機出售,但世界最出名可口可樂形象仍是完美的瓶身曲線,也成為了十九世紀可口可樂公司的腳本標誌。數以萬計的人說,玻璃瓶裝的可口可樂味道最好。不管是否有相關科學證明,很多人都喜歡玻璃瓶裝可樂,且手感設計非常好。
弧形瓶設計之初
「可口可樂瓶是兼科學和實用於一體的傑作。簡單來說,瓶子的設計師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瓶身合乎邏輯、不多耗費一絲材料,能給人帶來愉快之意。這是『流體包裝』最完美的設計,也是史上經典的包裝之一,」生於法國的著名美國工業設計師雷蒙德·羅維(Raymond Loewy)說,「設計的目的就是銷售」而且「這最可愛的曲線也是銷售曲線的顯示」:可口可樂瓶擁有全球公認的可愛曲線設計。
有趣的是,當時,可口可樂公司一直有向全球銷售含古柯鹼的甜飲品。但從1903年,在沒有古柯鹼的情況下,零售商通過將蘇打和酒吧裡的飲用噴泉混合起來,再用瓶子包裝。當時的飲料公司還沒設計出自己的「流體包裝」。一戰期間,美軍在1917年啟航前往歐洲時,山寨飲料已比比皆是,包括Cheracola、Dixie Cola、Cocanola等。可口可樂也是時候「動真格」,建立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霸權了。
裝瓶廠裡傳送帶上的可口可樂空瓶子,攝於1955年(圖源:蓋蒂圖片社)
1915年,可口可樂公司的律師哈羅德·赫希(Harold Hirsch)組織了一場瓶子包裝設計大賽。他邀請了八家包裝公司參與比賽,要求參賽者設計出「可口可樂的瓶型,必須做到:即使在黑暗中,僅憑手的觸摸就可辨認。白天即使看到一個局部,也要讓人馬上知道這是可口可樂的瓶。」
獲勝者是來自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Root Glass公司的Earl R. Dean。他的設計靈感來自可可豆的豆莢,並使用了《大英百科全書》裡的豆莢照片為創作素材。設計成品比因窈窕曲線著名的性感女星梅·韋斯特(Mae West)和露易絲·布魯克斯(Louise Brooks)更窈窕,也體現了窈窕瓶身設計的適用性,且顛覆了裝配廠的普通裝配線。經過1916年的修整,四年後,也就是1920年,窈窕的瓶子成為了標準的可樂瓶。到1928年,其銷售額就趕超蘇打噴泉飲料的銷量。1941年,戰爭把可樂帶上了戰場,並徵服了全世界。
1920的可口可樂廣告上,可樂瓶身比設計之初的更纖細。(圖源:Alamy圖片社)
1957年是可樂弧形瓶百年史的聚焦點。雷蒙德﹒羅維和他的主管約翰·埃布斯戴(John Ebstein)進行改革,用白色的字體代替了瓶身上的壓紋。雖然原創設計源於1886年弗蘭克﹒梅森·羅賓遜(Frank Mason Robinson)獨樹一幟的設計,但瓶身的設計可謂是與時俱進。羅賓遜是潘伯頓上校(Colonel Pemberton)的簿記員,他的書寫需要用史賓塞書法(Spenserian』 script)書寫。該書法由普拉特﹒羅傑斯·斯賓塞(Platt Rogers Spencer)發明,廣泛用於商業往來信件以及個人信件,成為了美國商業通信的標準字體,直到1920年打字機發明以後才被取代。飲料中的兩種糖漿成分,激發了羅賓遜命名的靈感,這兩種成分就是古柯(Coca)的葉子和可拉(Kola)的果實。當時彭伯頓就是從過時裡萃取咖啡因,發明了自己的專利飲料。
波普藝術?
可口可樂瓶只是早期許多例子中的一個,是最好的平民化設計。1950年,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時代雜誌封面的商業產品。是設計師雷蒙德·羅維的又一簡潔而成功的作品。其設計範圍還涵蓋火車頭的設計、「美豔」的汽車、灰狗巴士(Greyhound)、美國宇航局(NASA)空間站的內部設計,並獲得了高度讚譽。
賽車手斯特林·莫斯爵士(Sir Stirling Moss)贏得1957年英國汽車大獎賽(British Grand Prix)後拿起可樂一飲而盡。(圖源:雷克斯圖片社)
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也在可樂瓶上不斷進行設計。他在1975年寫道,「美國的偉大之處始於它的傳統,無論是最有錢還是最貧窮的消費者,他們都能買到同一樣東西。你能在電視上看見可口可樂的身影,你知道總統、伊莉莎白·泰勒(Liz Taylor)也喝可樂,你也能喝上可樂。可樂就是可樂,不會有優劣之分,再多的錢買到的也就是和街角流浪漢喝的可樂一樣。所有的可樂品質都是一樣的。伊莉莎白﹒泰勒、總統以及流浪漢都知道這一點,你也應該知道的。」
安迪·沃霍爾從1962年其收集的210個可口可樂瓶。(圖源:Corbis)
還有其他的藝術家,像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還有羅伯特·勞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都被可樂瓶深深吸引。可樂瓶成為了波普藝術(Pop art)的標誌,並對20世紀60年代的汽車設計產生了直接影響。雷蒙德·羅維1962所設計的Studebaker Avanti汽車大概源於「可樂瓶造形」,該汽車就像可樂瓶一般。據說,車身的邊線設計激發了1963年「美豔」的別克(Buick )Riciera系列和各類龐蒂亞克(Pontiac )GTO系列的汽車設計,隨後也萌生了雪佛蘭的科邁羅系列(Chevrolet Camaros)和道奇(Dodge )Chargers系列的設計。在英國,則有Rootes of Luton銷售的1968年沃克斯豪爾(Vauxhall Victor)系列汽車。另外,1970年,福特(Ford)推出了Mk III Cortina。該汽車是美國精神的象徵,只由英國福特汽車公司位於戴根納姆(Dagenham)的工廠生產。碰巧的是,福特汽車公司的標誌形式和可口可樂的一樣,都是史賓塞書法。在短期內,標誌和產品設計把兩家平民化的公司聯繫在一起。
美國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the High Museum of Art)正在舉辦一場名為「可口可樂弧形瓶:歷經百年的美國經典」(The Coca-Cola Bottle: An American Icon at 100)的藝術展,展覽時間截止到10月4日。該博物館出於著名建築師理察·邁耶(Richard Meier)之手,並於1983年對外開放。另外,藝術展最大的捐款者是來自可口可樂公司前掌門人羅伯特·W·伍德羅夫(Robert W Woodruff)。伍德羅夫曾表示,「無論他去到那裡,無論該會花費公司多少錢,在座每位穿著制服的人都能得到一瓶價值五美分的可樂。」,儘管與設計之父雷蒙德·羅維1951年的自傳《不要試圖改變》(Never Leave Well Enough Alone– knew)標題相違背,可口可樂瓶身設計還是做出了細微調整,可口可樂瓶就像一位充滿活力的百歲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