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在農村生活當中都存在著多種多樣的講究,其實很多地方風俗在城市裡已經很難看到了,真正堅持傳統的還是只有農村當中。而農村裡也同樣代代相傳著不少老話,這些話我們將它們稱作是「俗語」,而在諸多的農村俗語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為何會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其實在很早期的農村生活人們還十分的喜歡狩獵,那就是打野兔和抓野雞,這些野味都是當地人特別受歡迎的食物。每當有客人和重要節日的時候,他們便會拿上各自的工具上山捕獵,滿載而歸之後就又是一頓豐盛的晚餐。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養殖業的發展以及突飛猛進,所以現在農村也很少有人會去捕獵野味。再者,國家也發布了明文規定,不能私自狩獵,因此也沒有看到有人進山去狩獵。
那麼,在狩獵這樣麻煩的事情當中卻出了「春不撿雞,冬不撿兔」這樣的俗語是為什麼呢?原來在以前的生活習慣中,老一輩都累積出來不少經驗,在冬天凍死掉的兔子都是一些身體素質不過關的。而一些年輕人卻不並懂得這些道理,在路上碰見了這樣的好事,可能就會想要撿回家大吃一頓。其實在大自然的淘汰法則當中,這部分被凍死的兔子都是因為自身患有疾病才會這樣,身體健康的兔子是不會出現凍死的情況的。
看過《人與自然》這類節目的朋友一定了解野兔是很會打洞的動物,在冬季它們會把自己的洞穴鋪滿乾草禦寒,而且在冬季來到之時也會應季的換上過冬的絨毛。所以凍死的兔子不能吃,病死的兔子身上始終會帶有我們不知道的病毒,人吃了之後只會帶來壞處。為了撿個便宜而自傷身體,怎麼看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這就是冬不撿兔的原因。
而春不撿雞跟冬不撿兔的道理也是很相似的,在春天正是野雞活動頻繁的時間,它們的精力可以說是十分旺盛了。而莫名其妙的死在路邊肯定是不正常的,這倒是跟人類的習慣有些關聯,在春季人們都習慣大肆的滅害,比如噴藥殺蟲,投老鼠藥滅鼠。而這些東西對於野雞來說都是帶有殺傷力的,一些野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食了有毒的食物而死去。有時候可能是死在路邊,有時候也可能死在林子裡。
但不管怎麼說,這些中毒死去的雞,人都是不能拿來使用的,因為中毒死亡的毒性都還是潛伏在它的血肉當中。人吃下去也會跟著中毒,這樣的野雞撿回家吃無疑就是給家裡人投毒了。一家人吃了住醫院還是事小,要是有個什麼三長兩短才真是讓人後悔不及,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肯定是不能做的,而「春不撿雞,冬不撿兔」這樣的俗語也正是用來提醒人們不要貪圖這些便利的便宜,始終吃虧的還是自己。大家覺得有道理嗎?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