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冬天過去,明媚的春天到來。本是春暖花開,適合出去走走的季節,卻被疫情縛主了腳步。不管在家避疫,還是已經恢復上班,看到外面春和景明,自己卻只能在屋內困守是不是很鬱悶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不僅故事暖心而且畫面超美,不管是心靈還是眼睛都得到一次治癒和淨化。那便是瑞士和德國合拍的電影《海蒂與爺爺》
說起這部電影其實從故事本身而言一點不新鮮。首先是因為用來改編的原著小說《海蒂》本身是一部享譽世界的兒童文學作品。它是有瑞士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比麗創作,出版於1880年。這本書在出版之初就大受歡迎,100多年過去了仍然經久不衰。世間的好故事遲早都會被電影盯上,像《海蒂》這樣以孩子為主要人物的正能量作品很早就被用來拍成各種版本的電影。其中以著名童星秀蘭·鄧波兒主演的1937年版本最為中國觀眾所熟知。
對於秀蘭·鄧波,70後和80後的觀眾可能並不陌生。在我國剛剛開始向好萊塢敞開門時,由小秀蘭·鄧波兒主演的電影便是第一批引進的作品之一。儘管秀蘭·鄧波成名的時間早在20世界30年代,但由於其作為童星出演的作品總是充滿著無限童趣和正能量,所以直到80年代電影解禁時,天生有兩個迷人酒窩,一頭金色捲髮的小女孩形象還能不斷打動熒幕前的我們。而《海蒂》則是給小編印象最深的一部秀蘭·鄧波作品。
因此當我看劇情介紹時,第一反應便是,這不就是一部翻拍電影嘛!為什麼不管在歐洲還是在國內的各大平臺上都打出了超9分的好評呢?但打開電影看了5分鐘,我還是被這個老故事拍出的新電影吸引了。因為這部電影從畫面到人物實在是太迷人了。
據說這是作家為自己小兒子而寫的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小說。其構思和完成均在阿爾卑斯山區的小村落中。但在秀蘭鄧波版的《海蒂》中,也許當時正值二戰期間,其拍攝只能選擇在好萊塢的攝影棚中完成,因此幾乎沒什麼大場景的表現,基本就是秀蘭鄧波霸屏。從現在來看,一些場景的景片感很強,感覺是在演舞臺劇,不管是爺爺的木屋還是在雪地中追逐的場景,都給人很強的景棚感。可這部全新的《海蒂和爺爺》可是人家瑞士和德國合拍的。放著在家門口的阿爾卑斯的真山真水,不用白不用。於是海蒂和爺爺生活的場景中全都是阿爾卑斯上地區的旖旎風景。
話說阿爾卑斯山還真可以用人間仙境來形容。小編有幸曾親自去體驗。基本是隨便拿相機一拍就是一張絕美的電腦桌面,空氣清冽,水草清新,田園牧歌,寧靜無憂。是一個去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小編曾想,如果國內的鄉村都能像阿爾卑斯地區那樣美且生活方便,估計不用號召,大家都願意從城市回到鄉村。當然這是題外話。
也就是說,不用看劇情,只比較電影畫面,這個新版的《海蒂與爺爺》就已經大大超過秀蘭鄧波版。遑論瑞士的導演,拍自家作家的作品,在劇情和拍攝風格上自然與好萊塢版的迥異。
在秀蘭鄧波版中,好萊塢編劇為了讓劇情更有高潮,更有懸念,加入其慣用的手法,即設置一個反派角色家庭教師與海蒂作對,並加入了一個圍繞著富家女克拉拉的陰謀作為懸念。當然,大擺這個壞女人的英雄自然就是小海蒂。但這些其實都是原著中沒有,被編劇硬塞進去的。因為好萊塢編劇的第一條原則就是,電影中必須出現二元對立,給主人公製造各種麻煩,這樣才能讓主人公在不斷突破麻煩的過程中展現其意志力。
但,歐洲電影卻並不喜歡好萊塢的這種膚淺對立,他們更喜歡展現平靜外表下人物洶湧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說,一個人也可以是場戰爭(比如《竊聽風暴》),一個人也可以成全自己曠日持久的慘烈愛情(比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所以在新版的《海蒂與爺爺》中,沒有了絕對壞人的出現,也沒有陰謀的影子,導演完全選擇了貼著原著來。海蒂遇到的人中,可能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偶爾也會給海蒂帶來麻煩,也會使點小壞,但沒有一個是絕對意義上的反派大boss。一切都只關乎海蒂一個人的成長和心靈感受。
本來,當一個人心裡乾淨時,從她的視角看去的人和事都不會有絕對的仇恨與邪惡。這部新版的海蒂最大的兩點就是基本貼著海蒂的視角走,用鏡頭的風景和色調讓我們感受到海蒂內心的感受和性情,感受她內心的純淨與成長。因此當我們看到那明淨的山水,山花點綴的草坡,牧羊少年和羊群時,我們能感受到海蒂是真的喜歡這裡的自然和自在。而當場景轉到克拉拉家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海蒂對克拉拉的真誠,以及她對阿爾卑斯山的風景和爺爺的入骨思念。這版《海蒂》比秀蘭鄧波版更令人感到溫暖和心動的秘密正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