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最有煙火氣的莫過於菜市場,酸甜苦辣、市井百態在此交融。
隨著城市的更新和發展,今天的菜市場已經呈現出完全不同以往的面貌。它們不僅僅是懷舊的代言,也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乃至於一座城市的地標。在這輪改造的進程中,藝術功不可沒。
當藝術介入菜市場,是噱頭,是概念,是設計提升,還是人文關懷?藝術和菜市場又有什麼樣的關聯?
舊城改造的「典範」
舊城改造是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菜市場作為居民生活最重要的場所,也需要適應當代人的生活場景和城市更新的步伐。
2020上半年,位於西安市的建國門菜市場改造基本完成。在原有的基礎上引入藝術街區、酒吧、展覽、街邊集市等新潮元素,迅速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網紅」打卡地,昔日老舊的街區充滿了新生的活力。
西安老菜場
不過,要追溯到「網紅」菜市場的扛把子,非荷蘭鹿特丹的Markthal大型拱廊市場莫屬。
Markthal Rotterdam
Markthal的改造也是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的,原本的農貿市場需要擴容並加蓋穹頂,以為市中心創造更多的空間。
Markthal Rotterdam由國際知名的MVRDV建築設計事務所承接改造
改造後的市場整棟建築的外觀呈馬蹄形,中央是一個40米挑高的拱形綜合市場,聚集了90多個生鮮食品攤位和商鋪,涵蓋產品種類繁多,琳琅滿目。它同時也是結合了居住和購物的一種新的城市建築類型,屋頂是一個容納了228間公寓的拱形結構,內部含1200個停車位和一座超市。
顧客可以在這裡可以購物、吃飯,在露臺上泡吧,居住和停車。這種大膽而新奇的功能組合設計極為少見,為「城市綜合體」的建築形式開拓了一種新的可能。
Markthal Rotterdam
鹿特丹Markthal的一大亮點是拱面上的大型壁畫,它們是由藝術家Arno Coenen 和 Iris Roskam創作的《豐收之角》 (The Horn of Plenty) 。《豐收之角》採用超大圖像顯示市場上出售的產品,畫面裡的新鮮蔬果、麵包、花卉是在向荷蘭黃金時代的靜物油畫致敬。
Markthal Rotterdam壁畫
壁畫面積達11,000平方米,堪稱荷蘭最大的藝術品。為此,Markthal贏得了「食物界的西斯廷教堂」的美譽。
Markthal Rotterdam
今天,Markthal超級市場已經成為鹿特丹的超級IP。在建成後,吸引了超過200萬的各國遊客前來參觀,並且為鹿特丹贏得了很多聲譽,對城市及周邊地區的經濟也做出了巨大貢獻。
Markthal Rotterdam
菜市場與美術館
的雙向「營造」
美術館選擇深藏郊外並不意外,讓人們可以短暫地從現實中抽離出來。不過,在廣州卻有這樣一座獨特的美術館身處鬧市之中,並且與菜市場僅有一牆之隔,它就是扉美術館。
2017年底,宋冬在美術館與菜市場之間建成「無界的牆」,希望將藝術滲透到更多人的生活中。美術館陸續舉辦的一系列活動吸引了附近居民的參與,但是另一頭工作的攤販們卻對美術館舉辦的活動無動於衷,這引發了建築師、策展人何志森的思考——到底美術館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宋冬《無界的牆》
2018年,何志森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發起了一個三個月的菜市場改造課程,地點選在了扉美術館附近農林肉菜市場。二十位學生先和農林肉菜市場的攤販一起生活工作一個月,一開始,所有的攤販都拒絕和學生交流。之後因為一次暴雨,學生和攤販之間的互助成為打開攤販心結的一把鑰匙。
以攤販的手為主題的匯報展覽
在深入了解攤販的故事後,學生們發現手是最令攤販驕傲的一個「資產」。學生把四十四位攤販的雙手用相機記錄下來,並作為課程的結課匯報。
以攤販的手為主題的匯報展覽
這次展覽建立起了菜市場與美術館之間的關聯,攤販們多年來頭一次踏入到只有一牆之隔的大廈空間,並將自己手的照片帶回市場掛了起來。在美術館人員的推動下,攤販們開始更頻繁地交流,並逐步建立起身份的自覺和自信, 甚至還與美術館合作了一些作品,譬如「被偷窺美術館」等。
攤販與美術館合作的作品
何志森將這一系列行動形容為是「通過一系列及其微弱的介入甚至是不造物的方式,來重新建構攤販們生而為人的尊嚴和自信,並將之轉化為今天中國城市更新和社區營造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在他看來,「建築」不是一個消極被動的名詞,比如一棟房子,而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聯和共情的重新連接,一種新的積極的社會關係的建構。
託比亞斯·雷貝格《上海外灘美術館Blackbird肉鋪》
2019年,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
如果說菜市場項目是從市場生發、與攤販的一次協同合作,德國藝術家託比亞斯·雷貝格(Tobias Rehberger)則是從藝術系統出發來進行突破。在他的設想下,上海外灘美術館成為了一個複合而包容的空間,有肉鋪、有酒吧、茶室等等。
託比亞斯·雷貝格《如果你的眼睛不用來看,就會用來哭》
2019年,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
託比亞斯用戰爭時期軍艦上為幹擾敵軍所採用的黑白相間圖案作為「肉鋪」視覺的主基調,營造了一種既具有魅惑力又現代的感覺。「肉鋪」中同時有專業的服務人員在現場為你點單,你可以在這裡挑選自己心儀的物品,甚至都會忘了這是在一個美術館裡。
託比亞斯·雷貝格《天堂禁用,地獄無用(埃爾雷多蒙版)》
2019年,展覽現場,上海外灘美術館
託比亞斯的作品往往包含了廣泛的合作者:花藝師、藝術家、手藝人、肉販、建築師或調酒師,他們逾越了美術館和白立方的界限,也挑戰了我們試圖在單一時刻領略全部展覽的習慣。
託比亞斯·雷貝格《唯有你所愛的會讓你哭泣》,2009年
位於威尼斯雙年展內咖啡廳的永久裝置作品
圖片由藝術家及紐格赫姆施耐德(柏林)惠允
這樣的創作方式深受關係美學的影響。法國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在《關係美學》中將藝術家視為藝術的促進者,而不是創造者,並將藝術作品視為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一種信息交換,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家為觀眾提供了改變世界的一個入口。
「藝術和生活不是對立的兩方,我喜歡的博物館就像是一個公共廣場,我希望所有的人都參與進來。」託比亞斯曾在闡釋自己的藝術理念時說道。
託比亞斯·雷貝格《循環(模型)正面,後面,上面…》
2001-2014年,木材、紙,257×306×481 釐米
當「菜市場」
作為營銷策略
菜市場battle三裡屯誰更潮流?想成為時尚尖端最靚的仔,不逛菜市場就out了!
「菜市場經濟學」現場
2013到2018年期間,不是美術館在三源裡菜市場舉辦了三場菜市場藝術展。前兩屆的展覽主題叫做「吃了嗎」,來自北京人生活中的常說的三個字。第三屆是題為「菜市場經濟學」的展覽項目。
「菜市場經濟學」現場
在展覽中,主辦方將狹長的三源裡菜市場通道改造成了巨大的展廳。每隔10米左右的距離,就能看到一組跟經濟學有關的互動裝置和藝術作品;同時將店鋪也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其中近十個攤位,直接以經濟學家的名字。「亞當斯密的牛肉鋪」和「弗裡德曼的早餐店」,一度成為當時轟動整個業界的營銷案例。
#三源裡叫板三裡屯#改造活動
2019年,三源裡菜市場轉型潮流秀場叫板三裡屯的事件又火了一把。原本略顯雜亂的菜市場被炫酷的螢光綠色覆蓋,菜市場中的各類食品生鮮也以更加潮流的方式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本著「做什麼都型」的主題,被稱為「最洋氣菜市場」的京城打卡聖地進行了美學改造,升級成為了彰顯年輕一代審美意識的新陣地。
#三源裡叫板三裡屯#改造活動
如果對這兩個案例稍加了解,就會發現,這並不是一次單純的升級改造,前者是與「得到App」合作的一次推廣項目;後者則是BMW對新車做的一場推廣活動。借用三源裡菜市場的IP效應來進行品牌營銷,項目也許無法長期為當地居民帶來太多的改善,但也著實為菜市場增加了不少噱頭。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公共藝術項目
和前二者將菜市場作為營銷主陣地不同,流行音樂人李宇春則採用了一種逆向的方式。在她看來,菜市場作為煙火氣最濃的地方,也是探討流行的最佳入口。
2018年,李宇春首次以總監製的身份參與當代藝術跨界項目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並邀請徐震、張鼎、郭鴻蔚、何翔宇、高露迪、aaajiao、高磊、劉佳玉、陸平原、袁可如十位藝術家對傳統菜市場形象進行一次重新演繹,這場展覽在上海最熱鬧的商場之一——興業太古匯落地舉辦。
「流行實驗室之菜市場」公共藝術項目劉佳玉《菜市場和弦》
張鼎《肉鋪》
在虛擬的「菜市場」空間中,融合多重感官、材質和創作理念的作品交替出現,讓觀者得到沉浸式的體驗。菜市場的一個個攤位成為藝術家的工作現場,人們熟悉的日常情景轉化為一種感受力,成為理解藝術家觀念的路徑。
郭鴻蔚-《聽音樂長大的玉米》
徐震-《恐龍食品有限公司》
菜市場:
創作的靈感源泉
藝術與菜市場不光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藝術家也不斷從象徵消費的市場中尋找創作靈感。
Lucy Sparrow
英國藝術家 Lucy Sparrow 是當今英國最富有創意的藝術家之一,她最代表性的是毛氈系列。Lucy Sparrow 使用毛氈和羊毛,創造現有物品的藝術復刻版本,在不同的主題下,毛氈藝術品「入侵」到了便利店、音響店、藥店等消費終端,一夜之間成為令人愛不釋手的「商品」。
盒馬鮮生與木木美術館跨界打造的POW!ART!MART!
2019年,Lucy Sparrow與盒馬鮮生和木木美術館打造了一場名為POW!ART!MART!的跨界項目,這是一家雄心勃勃的「生鮮超市」,販賣著各種日常百貨:果蔬、海鮮、米麵糧油,甚至還有紙巾、洗衣液……不過,它們都是Lucy Sparrow一針一線手工縫出來的毛氈藝術品。當然,你也可以像逛菜場一樣把他們買回家。
Lucy Sparrow毛氈作品
Lucy Sparrow的作品總能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色彩斑斕,童趣十足。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不得不讓人驚嘆藝術家充沛的創造力。
Lucy Sparrow毛氈作品
義大利藝術家 Giuseppe De Mattia 從小就對菜市場有著深厚的情結。「有時,我進入一家果蔬店的感覺,比看一些藝術展覽的樂趣還要多!」在一次展覽中,他將整間畫廊都變成了菜市場(環境裝置)。
Giuseppe De Mattia 個展現場
步入展廳,一股氣味撲鼻而來,模擬了菜市場的嗅覺體驗,寫著「Frutta e verdura」(水果和蔬菜)的霓虹標牌在這一空間瀰漫;
Giuseppe De Mattia 個展現場
在第二個房間,陳列著季節性的水果和蔬菜,同時,混入了藝術家手工製作的陶瓷作品,如果不是拿著放大鏡,恐怕看不出他們的區別。
Giuseppe De Mattia 個展現場
菜市場和美術館,兩個同樣作為展示商品的場所,他們的一致性使De Mattia重新思考藝術家職業身份,並探討藝術市場和普通商品之間的關聯。
Giuseppe De Mattia 個展現場
我們之所以青睞菜市場,不僅是因為它濃縮一座城市的記憶,還因為它承載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人類學家項飈教授在《十三邀》中提到 「附近」的消失,今天的人們越來越少地去關注生活周邊的事物場景,「每個個體與另一個個體都通過那個高度抽象的系統來協調」。
「附近」對於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如何重新建立起「附近」的連結?藝術以什麼樣的方式介入社會的營造?仍然是值得我們不斷思考的問題。
藝術商業編輯部
編輯、文:凡琳
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