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治沙近十載 造林植綠十萬畝——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堅持...

2020-12-24 澎湃新聞

深耕治沙近十載 造林植綠十萬畝——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堅持以技術創新助力生態建設紀實

2020-10-06 14:2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仲秋時節,記者來到位於騰格里沙漠深處的馬蘭湖生態基地,只見藍天白雲下,昔日荒涼的沙漠中分布著花棒、檸條、梭梭、沙拐棗等各種沙生植物,鬱鬱蔥蔥,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

馬蘭湖生態基地內長勢喜人的花棒

馬蘭湖生態基地由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負責建設。該公司總經理葉惠平告訴記者,經過九年多的不懈努力,公司先後投資2633萬元,累計在沙漠中植樹造林 10.3 萬畝,其中馬蘭湖3.7萬畝、額爾克哈什哈蘇木6.6萬畝。

2011年7月,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在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馬蘭湖畔承包了 3萬畝荒沙地,拉開了治沙造林的序幕。馬蘭湖乾旱少雨,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說是湖,但並沒有水,只是一小片含鹽鹼量較大的溼地,上面生長著一叢一叢的馬蘭花,四周是流動的沙丘。葉惠平說:「我們剛來時,這裡全是沙丘,一棵大樹都沒有,喜鵲找不到築巢的樹,只好把巢築在矮小的灌木上。」

葉惠平向記者介紹馬蘭湖生態基地的沙生植物生長情況。

在綠化工作開始時 ,由於缺乏經驗,他們春天種的樹苗不是被大風連根拔起,就是被風沙掩埋,成活率很低。但他們沒有灰心,而是虛心向當地牧民和林業技術人員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低投高效,樣板示範,協力治沙」的馬蘭湖治沙模式,終於在這片流動的沙漠中種出了3萬多畝的綠洲。「現在,馬蘭湖生態基地生態治理的最初目標基本實現,植被覆蓋率已達70%以上,風沙相比過去減少了,高大的沙丘也變矮了,獾豬、狐狸、野兔和各種鳥類也成了馬蘭湖的常住戶。」葉惠平說。

2018 年 ,在完成馬蘭湖植樹綠化3.7萬畝的基礎上,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再次做出決定,在阿左旗額爾克哈什哈蘇木承包一片荒沙地,繼續植樹造林。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在額爾克哈什哈蘇木完成綠化6.6萬畝 。在治沙造林的過程中,他們因地制宜,利用沙漠自身的水分,創新性地發明了不用澆水的風沙種植沙柳方法。葉惠平告訴記者,他們事先將沙柳、花棒等樹苗在水中泡2至7天,讓樹苗吸足水分,然後用3到5公分的鑽頭,在沙漠中打下1.2米深的孔,把樹苗插進去就可以了。這樣每 12 秒可種植一株樹苗 ,一 個工人一天可以種800到1000棵樹,極大地提高了在流動沙丘中的植樹效率。「因為沙漠中風沙大,只要有點兒風,樹坑就會被沙子埋上,這樣就節省了人工填埋的勞動力。沙漠中水位淺,加上孔小,填埋進去的幹沙子很 快就會吸收周圍沙子中的水分變溼,這樣沙柳在無需澆水的情況下也可以健康生長 ,而且成活率達90%以上。目前,這項植樹技術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葉惠平說。

原樹華和葉惠萍查看苗圃中樹苗的生長情況。

在馬蘭湖採訪時,記者見到了香港萬輝塗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原樹華。原樹華熱心公益慈善、環保事業,馬蘭湖生態基地就是他投資建設的。談起轉場到額爾克哈什哈 蘇木治沙的決定,他說:「現在我們的治沙團隊不但有治沙經驗,而且治沙能力也越來越強,因此就想趁熱打鐵,再多治理一些沙漠。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想通過馬蘭湖生態基地這個樣板,帶動更多企業、社會組織、華人華僑等積極投身植樹造林的公益項目,改善生態環境。」

為提高樹苗的成活率,降低苗木成本,源輝林牧有限公司還在馬蘭湖建設了苗圃基地,成功培育出胡楊、刺槐、沙棗、梭梭、花棒、沙冬青、蒙古扁桃、白刺、黑枸杞、馬蓮等鄉土樹種,基本實現了苗木自給。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完成育苗並移種1302萬株,收集並撒播種子2855公斤。

原樹華向記者介紹馬蘭湖生態基地的發展願景。

「生態建設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公益事業,但如果只有投入沒有回報,不能給周邊的農牧民帶來經濟效益,這條路是走不遠的。」原樹華說,這些年,公司在治沙造林的同時,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和旅遊業,目前,人工嫁接肉蓯蓉、種植沙漠銀耳均已獲得成功。此外,他們還計劃把馬蘭湖打造成研學遊教育基地,一方面對青少年進行生態保護教育,另一方面吸引更多人士或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治沙,把更多的沙漠荒地改造成綠洲,為後人造福。

「我們治理沙漠、保護環境的初衷沒有變,等公司產生經濟效益後,我們會把所有的利潤繼續投入到生態治理事業中。用產業化反哺沙漠治理,讓這項公益事業長久地做下去。」據葉惠平介紹,下一步公司還計劃在阿左旗頭道湖植樹造林3萬畝,進一步鞏固造林治沙成果,並帶領當地農牧民一起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和旅遊業,以生態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改善生態。

來源於阿拉善日報官方微信《今日阿拉善》

原標題:《深耕治沙近十載 造林植綠十萬畝——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堅持以技術創新助力生態建設紀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孟和巴依爾:造林27載 荒漠變綠洲
    1993年,孟和巴依爾看到家鄉內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超格圖呼熱蘇木由於過度放牧,草場嚴重退化,於是,他與家人在家鄉承包了4000多畝草場進行治沙造林。27年過去,孟和巴依爾一家承包的草場已從曾經生態脆弱的沙化土地變成了如今的茵茵綠洲。  7月間,在孟和巴依爾家位於騰格里沙漠邊緣的草場上,梭梭、白刺、檸條、花棒等沙生植物隨處可見,生機盎然。
  • 看各地如何造林植綠(綠色家園)
    他已經在這一帶治沙造林16年了。  這裡是青土湖區域,夾在中國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和第四大沙漠騰格里之間。「青土湖是民勤綠洲北部最大的風沙口,風沙線長達13公裡,流沙面積12萬畝,兩大沙漠在這裡呈合圍之勢。」民勤縣三角城林場場長陶海璇說。  「過去,風吹沙起,一夜之間莊稼地就成了沙窩窩。」
  • 綠意,在黃沙中鋪展——我國防沙治沙紀實
    「在長期治沙過程中,老百姓的科學造林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曾任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林業局局長、奮鬥在治沙一線近30年的吳兆軍說,春季風沙大,不適合種灌木,於是人們就探索著春季種楊樹、柳樹等喬木,秋季種沙柳等灌木。
  • 中國治沙江湖:教授點沙成土,騰訊突然入局
    對抗「紅色公牛」近半個世紀近四十年,來內蒙古烏海的淘金的人只有兩個目的:挖煤、或者治沙,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易志堅是2016年來到烏蘭布和沙漠的,他在緊鄰烏海市的地方,拿到了一塊沙漠試驗田,易志堅這次要把沙約束起來。
  • 機聲隆隆造林忙 —拉薩市曲水縣才納村植樹造林見聞
    近4年來,曲水縣人工造林34225.4畝,防沙治沙完成71664.6畝,封山育林14957.4畝,種植經濟林1130畝。截至目前,曲水縣森林覆蓋率達28.3%,林木綠化率達到30.5%,自然保護區面積達1160.1畝,溼地面積達1860畝,各項數據均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曲水縣地處拉薩河谷,每到冬春季風沙肆虐,土地沙化、風化嚴重,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 治沙生態產業扶貧 五大沙漠用上了庫布其模式
    如今,庫布其沙漠作為我國防沙治沙、脫貧攻堅的樣板,向全國輸出治沙、脫貧經驗的進程正在全國展開。這些天來,幾大沙漠的億利治沙人和農牧民起早貪黑,務求抓緊每年治沙工程最關鍵的春季時間,保障治沙造林的效果。2013年以來,億利帶著庫布其的技術、種質資源和先進產業模式先後走進了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內蒙古烏蘭布和沙漠、甘肅騰格里沙漠、西藏和青海等省區推動治沙生態產業扶貧工作。
  • 高原鄉鎮沙珠玉 治沙鬥貧成「綠海」——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採訪...
    新華社西寧9月16日電 題:高原鄉鎮沙珠玉 治沙鬥貧成「綠海」——青海省共和縣沙珠玉鄉採訪見聞新華社記者耿輝凰沙珠玉,無玉更無珠,有的只是漫無邊際的沙子。經過50多年持續不斷的治沙鬥貧,如今這個鄉已成了糧倉、「綠海」,部分村莊正在開發旅遊景區。9月的青藏高原,秋高氣爽。記者前往沙珠玉鄉的路上,遠遠就望見一片片「綠海」。一進上卡力崗村,宛如走過城市的林蔭大道,路旁高大的白楊樹排列整齊,蔥鬱成林。放眼望去,村落間、農田裡防護林網相互交織。林網中的方田內,即將收割的麥田泛著金黃,迎來收穫季的蠶豆果莢飽滿。
  • 治沙工程項目建設向貧困村傾斜 陝西橫山1271戶貧困戶全面脫貧
    自2013年工程實施以來,國家共下達陝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林業計劃任務122.37萬畝,中央預算內投資28805萬元,佔中央總投資48000萬元的60%。工程的實施,使陝西省防沙治沙邁入了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的新階段,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固」的歷史性巨變。
  • 今冬明春湖南省計劃人工造林150萬畝
    搶抓季節 不誤林事今冬明春全省計劃人工造林150萬畝華聲在線11月18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張尚武)正值冬春造林最佳時節,記者今天從省林業局獲悉,今冬明春,全省計劃人工造林150萬畝,各地正在抓緊挖穴整地,落實苗木上山,打造高質量造林工程。
  • 她們的治沙故事,比電影裡更精彩!被盛讚「創造了奇蹟」的女子民兵...
    國慶主旋律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其中一個單元《回鄉之路》講述了治沙的故事,在該單元結局時,大屏幕上出現了治沙英雄和團體,在一閃而過的鏡頭裡,女子民兵治沙連顯得尤為特別。女子民兵治沙連駐紮在陝西省榆林市,該地處於毛烏素沙漠的邊緣,與風沙搏鬥是這裡人民的日常。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流沙面積達860萬畝。
  • 中國的又一片「綠洲」誕生,治沙英雄化腐朽為神奇,用了60年
    比如治沙工程,中國人肯定有話要說。過去,人們對沙漠的認識還不夠,導致了中國荒漠化的事實,這也是需要承認的。而看到沙漠造成的問題後,中國也開始大力治理土地沙化現象,全力遏制沙漠入侵。慢慢地,這成了一場全民運動。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人一樣,對治沙有著如此高的熱情。14億人都希望西北的沙漠能夠得到有效治理。
  • 鶴壁國土綠化方案出臺,今冬明春計劃新造林超7萬畝
    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構築國土綠化生態安全屏障,不斷增綠量、增容量、增效益,完成造林和補植補造91030畝,其中新造林74390畝(濬縣13420畝、淇縣32450畝、淇濱區12200畝、山城區2550畝、鶴山區12880畝、開發區330畝、寶山經開區270畝、示範區290畝),補植補造16640畝(濬縣4000畝、淇縣5708畝、淇濱區3230畝、山城區172畝、鶴山區3450畝、開發區30畝、
  • 空臺裡克區域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建設現場熱火朝天 新疆阿克蘇幹部...
    阿克蘇空臺裡克區域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2020年春季植樹造林活動正如火如荼開展。連日來,地市萬餘名幹部群眾扛著鐵鍬、十字鎬走進戈壁灘,充分發揚柯柯牙精神,進行植樹造林。3月31日,記者從地區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今年是阿克蘇空臺裡克百萬畝荒漠綠化工程實施的第三年,年底前要實現全面收官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