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6 14:2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仲秋時節,記者來到位於騰格里沙漠深處的馬蘭湖生態基地,只見藍天白雲下,昔日荒涼的沙漠中分布著花棒、檸條、梭梭、沙拐棗等各種沙生植物,鬱鬱蔥蔥,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
馬蘭湖生態基地內長勢喜人的花棒
馬蘭湖生態基地由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負責建設。該公司總經理葉惠平告訴記者,經過九年多的不懈努力,公司先後投資2633萬元,累計在沙漠中植樹造林 10.3 萬畝,其中馬蘭湖3.7萬畝、額爾克哈什哈蘇木6.6萬畝。
2011年7月,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在騰格里經濟技術開發區馬蘭湖畔承包了 3萬畝荒沙地,拉開了治沙造林的序幕。馬蘭湖乾旱少雨,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說是湖,但並沒有水,只是一小片含鹽鹼量較大的溼地,上面生長著一叢一叢的馬蘭花,四周是流動的沙丘。葉惠平說:「我們剛來時,這裡全是沙丘,一棵大樹都沒有,喜鵲找不到築巢的樹,只好把巢築在矮小的灌木上。」
葉惠平向記者介紹馬蘭湖生態基地的沙生植物生長情況。
在綠化工作開始時 ,由於缺乏經驗,他們春天種的樹苗不是被大風連根拔起,就是被風沙掩埋,成活率很低。但他們沒有灰心,而是虛心向當地牧民和林業技術人員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低投高效,樣板示範,協力治沙」的馬蘭湖治沙模式,終於在這片流動的沙漠中種出了3萬多畝的綠洲。「現在,馬蘭湖生態基地生態治理的最初目標基本實現,植被覆蓋率已達70%以上,風沙相比過去減少了,高大的沙丘也變矮了,獾豬、狐狸、野兔和各種鳥類也成了馬蘭湖的常住戶。」葉惠平說。
2018 年 ,在完成馬蘭湖植樹綠化3.7萬畝的基礎上,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再次做出決定,在阿左旗額爾克哈什哈蘇木承包一片荒沙地,繼續植樹造林。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在額爾克哈什哈蘇木完成綠化6.6萬畝 。在治沙造林的過程中,他們因地制宜,利用沙漠自身的水分,創新性地發明了不用澆水的風沙種植沙柳方法。葉惠平告訴記者,他們事先將沙柳、花棒等樹苗在水中泡2至7天,讓樹苗吸足水分,然後用3到5公分的鑽頭,在沙漠中打下1.2米深的孔,把樹苗插進去就可以了。這樣每 12 秒可種植一株樹苗 ,一 個工人一天可以種800到1000棵樹,極大地提高了在流動沙丘中的植樹效率。「因為沙漠中風沙大,只要有點兒風,樹坑就會被沙子埋上,這樣就節省了人工填埋的勞動力。沙漠中水位淺,加上孔小,填埋進去的幹沙子很 快就會吸收周圍沙子中的水分變溼,這樣沙柳在無需澆水的情況下也可以健康生長 ,而且成活率達90%以上。目前,這項植樹技術還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葉惠平說。
原樹華和葉惠萍查看苗圃中樹苗的生長情況。
在馬蘭湖採訪時,記者見到了香港萬輝塗料有限公司董事長原樹華。原樹華熱心公益慈善、環保事業,馬蘭湖生態基地就是他投資建設的。談起轉場到額爾克哈什哈 蘇木治沙的決定,他說:「現在我們的治沙團隊不但有治沙經驗,而且治沙能力也越來越強,因此就想趁熱打鐵,再多治理一些沙漠。個人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我們想通過馬蘭湖生態基地這個樣板,帶動更多企業、社會組織、華人華僑等積極投身植樹造林的公益項目,改善生態環境。」
為提高樹苗的成活率,降低苗木成本,源輝林牧有限公司還在馬蘭湖建設了苗圃基地,成功培育出胡楊、刺槐、沙棗、梭梭、花棒、沙冬青、蒙古扁桃、白刺、黑枸杞、馬蓮等鄉土樹種,基本實現了苗木自給。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完成育苗並移種1302萬株,收集並撒播種子2855公斤。
原樹華向記者介紹馬蘭湖生態基地的發展願景。
「生態建設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公益事業,但如果只有投入沒有回報,不能給周邊的農牧民帶來經濟效益,這條路是走不遠的。」原樹華說,這些年,公司在治沙造林的同時,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模式,大力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和旅遊業,目前,人工嫁接肉蓯蓉、種植沙漠銀耳均已獲得成功。此外,他們還計劃把馬蘭湖打造成研學遊教育基地,一方面對青少年進行生態保護教育,另一方面吸引更多人士或企業以多種形式參與治沙,把更多的沙漠荒地改造成綠洲,為後人造福。
「我們治理沙漠、保護環境的初衷沒有變,等公司產生經濟效益後,我們會把所有的利潤繼續投入到生態治理事業中。用產業化反哺沙漠治理,讓這項公益事業長久地做下去。」據葉惠平介紹,下一步公司還計劃在阿左旗頭道湖植樹造林3萬畝,進一步鞏固造林治沙成果,並帶領當地農牧民一起發展特色生態產業和旅遊業,以生態促進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改善生態。
來源於阿拉善日報官方微信《今日阿拉善》
原標題:《深耕治沙近十載 造林植綠十萬畝——阿拉善盟源輝林牧有限公司堅持以技術創新助力生態建設紀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