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林培源:我對世界的想像與瞭望,都與潮汕有關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詹騰宇 新周刊

2018年,汕頭市南澳漁業碼頭,岸邊摞滿了漁民剛剛打撈的漁獲,就地形成攤位,賣給前來選購的食店店主。/圖 林銳彪

故鄉的生活,是一切的原點、故事的開端,是林培源身體裡的一部分。他們匯集成了《小鎮生活指南》。

林培源剛剛完成了一樁人生大事。

六位中文系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在屏幕一端,林培源在另一端——距北京兩千公裡開外,舊宅二樓,他的婚房。

一個小時後,耗時兩年寫就的博士畢業論文終告通過,他喜極而泣,走出房間,給剛好上樓的妻子一個長長的擁抱。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將林培源與清華校園、論文資料以及即將圓滿結束的博士生涯隔開,將他推回家鄉——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一個位於潮州市區、澄海、饒平三地交界,面積約5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僅5萬人左右的小鎮。這裡簡單而封閉,卻也完好保留著潮汕地區最傳統的生活方式與文化認同。

此間的生活,是一切的原點、故事的開端,是33歲的林培源身體裡的一部分,它們匯集成了林培源的小說新作《小鎮生活指南》。

他在出版社製作的推薦視頻中說:「我對世界的想像與瞭望,都與潮汕有關。」

小鎮異鄉人

過去13年,與許多隻身遠遊的潮汕青年一樣,林培源每年回家的時間不超過1個月。而這次,他被疫情困在鹽鴻足足6個月。

時間驟然放緩,只有身體回了故鄉。林培源的心緒還是被外界的變所牽動,回京遙遙無期,論文仍未完成。他形容,自己突然從城市的「僑寓者」,變成了小鎮的「異鄉人」。

林培源自稱有社交潔癖,自小招架不住潮汕繁瑣的傳統禮數和複雜的人情關係。居家6個月,他只是偶爾與中小學時的老朋友見面,約個宵夜,吃個腸粉,沿著鄉裡長長的水利渠,一圈一圈地走。他說學業和寫作,老同學聊妻兒、新車和周邊遊。各說各的,也挺開心。

他發現,在老同學的講述裡,身在家鄉的幸福,似乎是一件近在咫尺的事情——比如,只消湊一班朋友,把車子開到汕頭東海岸高架橋下的大空地,燒烤、聊天、放風箏,很是愜意。

一邊是複製父輩生活軌跡的安逸留守,一邊是掙脫地理與精神限制的高飛遠遊。林培源屬於後者,但他在這段滯留家鄉的時光裡,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同齡人的選擇。

在這片背倚蓮花山、以水產養殖為主、小而封閉的土地上,林培源是個名人。兩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得主、作家、博士等頭銜本就罕見,把這些合而為一的,唯獨他一人。

母校澄海中學把林培源的照片和作品置入校史館,歷任校長在迎新會上都會提及這位出色的「本校校友」。各路書店老闆會託各種關係嘗試讓林培源幫忙籤售,市區各級文聯的朋友、周邊城市的筆友從不間斷。林培源的婚禮當天,他六年級時的班主任攙扶著已經80多歲的、他的學前班語文老師到場——老師們都以教過他這樣的學生為榮。

2016年,汕頭小公園。這裡是汕頭老城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圖 林銳彪

「不知是環境變了,還是自己變了」

伴隨路邊不間斷的摩託車喇叭聲、外甥的喧鬧和挖掘機的巨大異響,林培源在鹽鴻依然堅持每天下午3個小時的工作。汕頭市在2020年年初開展雨汙分流工程,從市到村,都在鑿路。林培源說,村裡的工程被私人承包,施工隊技術有限,時常會挖開某一戶門口化糞池的下水道,兩撥人便橫著,在路邊吵。

老家的房子挨著大馬路,隔音不好,樓下車輛路過、行人講話的聲音穿牆而過,打破睡眠。除此之外,隔熱也不太好,一到夏天,父母都會搬到相對陰涼的一樓睡覺。為了降溫,父親用上了「土辦法」,託鄰居買了幾塊厚厚的泡沫板,鋪在林培源房間正對著的樓頂上。

回到這個熟悉又處處局限的地方,林培源除了感嘆「以前不知道怎麼適應過來的,不知道是環境變了還是自己變了」,只能儘量調節心態,完成博士論文的最後一章。

在此期間,他還收到了各大出版社寄來的超過兩百本新書,他一一拆封、碼好,為羅伯特·阿爾特的《七個瘋子》和比拉·馬塔斯的《卡塞爾不歡迎邏輯》兩部集子寫上書評。

林培源經常想念清華大學博士樓的單人間。那兒有一臺代替工夫茶具的美式咖啡機,飄窗上鋪著毯子,整齊碼放著書。窗外是五道口地鐵站。他的博士論文的主要篇章和許多寫作都在這裡完成,伴著每天有節奏的、列車滑過軌道的響聲。

對一個遊子來說,13年足夠久,久到足以蛻掉一些看似堅固的特質。比如去杜克大學訪學時,林培源帶了潮汕人標誌性的工夫茶具,但妻子不喝茶,他一個人喝也覺得無趣,轉而在達勒姆和羅利(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首府)周邊尋找地道的咖啡館,學會了磨咖啡豆,並慢慢依賴上這種新的味道。

於是,鹽鴻的老宅裡,總有兩種香氣的交織:父親照常與來訪的朋友衝茶談天,而林培源更習慣一個人喝網購回來的掛耳咖啡。

父母對林培源頗為開明,但這種開明需要代價——林培源得用足夠優秀的成績,換取人生選擇的自由。這是潮汕世俗中不由分說的價值觀,是一種不需要擺上檯面的潛規則。林培源覺得,父母一直以來不加幹涉的表面下,是一種「潛藏的緊張感」。

父親做過木工,是遠近聞名的手藝人。林培源小時候就經常去父親的工作間拿些邊角料鼓搗,小學時用木頭做出了一艘帶馬達的船——他覺得,這種將素材化為成品的嘗試很有意義,「我的想像力可能是那時候慢慢培養出來的」。

母親是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經常給林培源講一些當地的民俗風情、家長裡短、奇聞軼事。這些零碎的片段,形成了林培源關於潮汕最早的記憶與素材。

母親幾乎沒有完整看過林培源的作品。唯獨有一次,她偶然翻開了2007年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合集,第一篇是林培源的獲獎作品《打馬而過的舊時光》,文章寫了一些家族舊事,滿滿堆著母親初為人婦時的種種難堪與心酸。彼時四下無人,讀完這篇文字,她嚎啕大哭。

2013年,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圖 林銳彪

記憶的縫隙與小說的原型

文字和想像力,讓林培源與父母、與這片土地和文化達成了某種堅實的連結與溝通。小時候的記憶是最堅固的,它成了持續書寫的根基;記憶也是流動的,它成了向外延伸的主軸。林培源從小的見聞,加上好奇心和想像力,構築了他的小說世界的磚瓦和精魂。

林培源自小記性好,他能記住很久之前與朋友見面的準確時間,以及房間各種擺設的細節。他在初高中時就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對外界的觀察與分析:「比如看到一個東西,就習慣性地在頭腦裡進行轉換,如果我用文字去描述它,我會怎麼寫?」

《小鎮生活指南》中備受好評的《奧黛》,便是在這些傳聞的夾縫中流淌出來的。

林培源小學時,聽聞鄉裡有個男人娶了越南老婆、生了孩子。這在當時的鹽鴻鎮非常罕見。此外,他的一個小學校友的父親是越戰老兵,回鄉後從事養殖業,有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一提到越南便格外激動。後來,林培源特地去了一趟廣西防城港,每天看戴著鬥笠的越南人從邊境排隊過關,到中國境內打工。

這些細碎的記憶和見聞,化為一短一長兩篇小說。林培源先寫下《奧黛》,將這些素材進行了融合與想像:一個打過越戰的本地男子阿雄想討個老婆,經一個老人的介紹,娶了越南新娘陳文瑛,短暫地恢復了對生活的知覺與欲望。

但婚後日子不順,吵鬧不斷,直到陳文瑛無故消失,阿雄剛剛覺醒的欲望無處可去,生活退回寂寥和一團亂麻的困局,只留下一件泛黃的奧黛,象徵著陌生的外來觀念衝擊和對改變生活的拙劣努力。

《奧黛》中這對倉促結合的異國夫妻一直處於僵硬的對抗狀態。文中一句「當年沒搞死你們越南人,今日輪到你來搞我」,是林培源對國與國、人與人、歷史與現實隱喻的總結,不同文化背景、心態、位置在小小的屋簷下僵持、爆發、復歸平靜。後來他意猶未盡,將這一題材寫成了長篇小說《以父之名》。

作家阿乙如此評價《奧黛》:「林培源寫的是現在的事,卻似發生在古時或民國。他不是注意去使這個時代區別於其他時代,而是使它消融在漫長時間的湖水中。」

林培源說,講故事時,自己的聲音是被隱藏起來的,如同自己對故鄉的觀察那樣。小說《青梅》中的第一人稱敘事,像旁人一樣細緻而沉靜地觀察著,用小孩子的眼光安靜地看成人世界隱秘的苦難:「我會盡最大努力去削減我作為一個作者的聲音,我把對人物的情感、判斷甚至道德評判去掉,讓敘事人的聲音跟角色重合,讀者不會被太多觀念幹擾,整個故事和邏輯會更可信。」

2016年,汕頭市南澳島。/圖 林銳彪

潮汕民俗繁多,林培源甚至在小說中虛構或者修改一些民俗,注入他充沛的想像,記錄傳統的同時破除傳統。他在《拐腳喜》中嘗試虛構了一個民間儀式——「哪戶人家死了人,死者生前穿的鞋就會掛到門前」;《他殺死了鯉魚》中,虎壁下的方槽本是養龜的,林培源改成養鯉魚,並在「鯉魚」這一意象中,寄寓了普通人一輩子生老病死的悲歡。

潮汕民風彪悍,這在林培源記憶裡的故鄉往事中也得以體現。每當鹽鴻鎮舉辦遊神賽會,總會有村裡的仇家趁著人多打架甚至捅人,各種血腥暴力事件時有發生。這些不斷發生的景象,被林培源寫進了《他殺死了鯉魚》中。

比如上世紀90年代末,警察會到村裡強行制止遊神賽會,反被村民們打得無力還手,紛紛躲到小賣部或者鄉間神廟,警車則被村民合力掀翻。村裡小孩子騎在大人肩膀上,看村民衝著警察扔石頭——一種舊式文化的頑固和難以撼動之處,都在這些飛舞的石塊和集體無意識的圍觀裡了。

父子、女性與夢境

父親(以及父子)、女性和夢境(或曰幻覺),是林培源的潮汕故事中最常見的三個元素。這些反覆出現的元素,緊緊交織成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圖景。

潛意識裡,林培源將父親的意象跟潮汕的文化環境、社會結構做了同構,「某種程度上,我會把生活的整個環境和背景作為一種強大的父權的象徵」,當父親的意象、父子的互動出現在林培源的小說裡,通常代表著一種被動、壓抑、走投無路,想用力改變但又無力改變的現實。

而女性則剛好相反。林培源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賦予了更多的自我突圍、自我選擇的可能,比如《水泥廣場》中主動提出離婚的慕雲,《姚美麗》中經營電子遊戲廳、特立獨行的姚美麗。

潮汕傳統氛圍下的女性,大都飽受壓力、依附感強。同時,潮汕家庭的穩固與否與家中女性密切相關。林培源覺得自己的母親、姐姐和妹妹都是相對獨立、有決斷力的女性,但這種獨立是有限的、被潮汕文化緊緊包裹的。

姚美麗式的獨立女性,無論在上世紀90年代還是當下的潮汕鄉村都非常少見。她最想傾吐的關於生活的種種,最後只能說給一位虛構的啞巴司機聽。

林培源說,「一個女人的秘密只能傾訴給一個啞巴」是一個很偶然的設計,但它卻意外地契合潮汕女性「無處可說」的壓抑與艱難。

《秋聲賦》代表了《小鎮生活指南》大多數故事的基本基調:以糟糕的生活為開端,歷經過程荒誕的掙扎和努力,依然不見起色。結尾的「他出生的這個家,成了他最後的精神病院」「也只有睡過去時,父母才會覺得阿秋還活著,他們才覺得沒有失去他」,寫出了潮汕文化中不由分說、壓抑沉重的一面。主人公們從絕境走入絕境,從很低走向更低,林培源平靜地描繪著絕望的模樣,但每個故事的最後,仍然留了一點點轉圜餘地。

林培源很厭惡在小說裡寫一個過於絕對的結局,比如讓人物死亡。他認為,草率的死亡只能證明作者在偷懶。《小鎮生活指南》裡,只有《拐腳喜》提及了死亡——一個很潮汕鄉間的死法——鄉裡水溝河道多,下面儘是淤泥,主人公慶喜半夜喝醉栽進去,頭先入地,死於窒息。

2013年,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圖 林銳彪

「故鄉對他是不設防的」

回想新概念大賽初期,校園文學風靡,少年時的林培源也隨了這波風潮,寫校園,寫青春,加入最世文化,隨後的十年(2008—2018),他在籤約作家、商業出版和純文學的矛盾下寫作。在不斷的嘗試中,他終究覺得,城市生活和浮華情感的路數不適合自己,這種被美化過的生活,與出身於十八線小城的自己是格格不入的。

最後林培源決定,他的寫作還是得回歸這片不完美的、熟悉的、帶著溫度和記憶的土地,他在《小鎮生活指南》的後記中寫到,希望用文字構築一個和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馬爾克斯的「馬孔多」一樣的「原型故鄉」,寫被生活拋棄的年輕男女、衰老無力的中年男性。這些才是他最熟悉也最擅長的題材。

他回憶起第一個關於潮汕的短篇,叫《春天和一個老人的死去》。文章模仿餘華《活著》的敘事,講了一個老人被兒子兒媳趕出家門,在郊外的草寮中孤獨死去的故事。

文學社的老師讚揚了這一嘗試,說「你大可以把目光投到你身邊,寫潮汕的人與事」。2014年7月,《白鴉》發表於《青年文學》雜誌;2015年,《郵差》登上《花城》雜誌。這是林培源用小說書寫潮汕的重要轉折點。他很重視純文學刊物的認可。

2020年,林培源坐在澄海區東裡鎮與海山鎮交界處的堤壩上。/圖 林銳彪

新書的書名,頗費了一番心思。《小鎮生活指南》是《拐腳喜》的原名,與臺灣作家陳雨航在2012年出版的小說集同名。兩者有相似之處:陳雨航寫的是1960年代臺灣東部小鎮的生活,林培源寫的是由1990年代潮汕小鎮生發的悠遠幻想。

林培源說,潮汕文學在中國文學史幾無地位,甚至整個嶺南文學也是如此。他並不諱言自己寫作的野心——希望通過自己的敘述,讓潮汕文學獲得應有的尊重與重視——這也是這部小說集定位成「潮汕故事集」的緣由。

對於「潮汕故事集」的概念,林培源心情複雜。他覺得,一方面小說藉此提升了辨識度,被迅速歸類到地域文學的框架,迅速激發潮汕讀者的情感認同和非潮汕讀者的好奇;另一方面也會帶來危險與質疑——比如把所有潮汕元素去掉,這些故事還成不成立,能不能打動人心?

他用十篇小說裡紮實的敘述、豐沛的情感和融到故事裡的小說技藝,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作家遼京讀完《小鎮生活指南》後評價道:「作者說寫小說的要義在於『不忍』,不忍則意味著『同情』和『平視』,在這本書裡,作者幾乎是隱身的,隱在這些小鎮的人物之中,不是岸上觀魚,而是潛入水中,自身也是一條魚,故鄉對他是不設防的。作者從聽到的、看到的人和事中間剪取一些側影,構成一本小鎮故事集。在潮汕風俗和當地美食的後面,還有這些平凡而可嘆的生活,不僅僅是『清平鎮』,更是所有小鎮的微縮模型。」

《小鎮生活指南》封面圖(中信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林培源正在準備下一次離開家鄉。無論去往何處,他出發的地方,始終不曾改變。

他身上的許多「潮汕性」像老家牆面那樣剝落著。但他為潮汕繼續書寫的意願,卻變得更加強烈。

✎作者 | 詹騰宇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原標題:《作家林培源:我對世界的想像與瞭望,都與潮汕有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林培源:小鎮以內,潮汕以外
    美食、崇商,如今加上半個五條人,撐起了絕大多數外地人對潮汕的認知標籤。文藝創作和這片充斥著保守鄉土人文的土地似乎並無關聯;生於此地而嚮往進步的知識青年,也常以一種決絕的姿態嘗試逃離他的家鄉烙印。(林培源近照) 然而,生於汕頭,在廣深兩地、北京和美國都求學過的作家林培源,卻嘗試在一種「漂泊」的狀態裡去接近故鄉,以語言形式和故事內容再創造出一個潮汕。
  • 專訪|林培源《小鎮生活指南》:我的根在小鎮,魂也在那裡
    「85後」潮汕作家林培源尤其偏愛這樣的小說。他喜歡魯迅的《吶喊》與《彷徨》、詹姆斯 · 喬伊斯的《都柏林人》、舍伍德 · 安德森的《小鎮畸人》、奈保爾的《米格爾街》、奧康納的《好人難尋》與《上升的一切必將匯合》——它們都圍繞著某種空間結構來敘述,在這個空間裡,作品和作品相互纏繞、生長,形成了一個繁複的小說宇宙。按他的說法,「它們有根,有靈魂的落腳處。」
  • 林培源《小鎮生活指南》入選《亞洲周刊》2020年十大小說
    中信出版林培源《小鎮生活指南》上榜。上榜的其他作家作品如下:姜戎《天鵝圖騰》、陳春成《夜晚的潛水艇》、黎紫書《流俗地》、路內《霧行者》、莫言《晚熟的人》、馬家輝《鴛鴦六七四》、遲子建《煙火漫捲》、龍應臺《大武山下》、馮驥才《藝術家們》。
  • 瞭望丨時代塑造作家 文學擁抱世界——訪石一楓
    對比一下上世紀80年代所謂的文學黃金時期,我覺得我當了個作家的經歷好像也差不多——搞了半天文學,文學沒那麼多人看了。不過想開了也沒什麼,社會進步的表現不恰恰就是多元麼?要還是全國人民嗷嗷待哺地等著那一小撮作家啟蒙,我都替作家臊得慌。說到底還是喜歡這事兒,能把業餘愛好變成謀生的職業,這說來也算幸運。    《瞭望》:最早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寫小說的?
  • 20位作家的雲聚會,暢談中國短篇小說的「調性」
    她表示,「很難用術語表達何為小說調性,它與作家的語言方式有關,比如使用白話還是文言文,這代表了作家及人物價值觀的取向,但就整體而言,小說調性的建立恐怕更多與語詞的選擇、使用、配比,語句的長短節奏,作品的整體氛圍相關。不同小說調性裡,藏著作家對世界、情感及人世的不同理解。」何為小說「調性」?
  • 和食物有關的幾本書
    加了水果的水果茶、料多又豐富的奶茶、不同品種的咖啡……總之,人類的創意在飲品世界裡,似乎總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不過,要是說到自己在家裡做飲品,那可能就是充滿著各種藉口的另一回事了。在美食作家魚菲的新書《花樣飲品》裡,你會發現做飲料這件事情似乎變得簡單了許多。
  • 特稿:潮汕,向何處去
    02 潮不是汕,汕不是潮講完潮汕,我們再講講潮汕人。潮汕人可以說中華民族最優秀、最聰明的族群之一,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勤勞、聰明、勇敢。他們的勤勞與聰明,讓他們在有限的資源裡面,做出超乎想像的花招。舉個極端例子,為什麼潮汕出美食?潮汕人吃牛世界聞名,但其實潮汕不怎麼產牛,全是江西、貴州,甚至新疆過來的。但他把牛肉料理精細到世界罕見。
  • 潮汕吃喝攻略:對不起,我要去潮汕吃吃吃了!
    愛暴走的丸子,一個總是深夜發牢騷、文藝又沙雕的僧系遊客~一提起潮汕,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哦~我知道!那裡的牛肉火鍋很好吃!這足以看出遊客對潮汕美食的痴迷。潮汕美食作為對外的一張名片,不僅為外人所嘖嘖稱道,更讓潮汕遊子魂牽夢縈。
  • 潮汕都藏了哪些好吃的?
    但潮汕地區裡能穩居上位圈的,能被大家惦記著的,絕對不止一家。潮汕有個行規,牛肉丸的含肉率要達到90%以上,否則不能打上「潮汕」二字;而且,還需用新鮮的牛後腿肉,手工錘成肉泥,人工擠成肉球,這樣才有鮮嫩Q彈的口感。真·比桌球還Q彈每一顆正宗的牛肉丸,都要經過6道工序,千百次捶打,才能造就這份鮮美。
  • 不是所有牛肉丸都叫「潮汕牛肉丸」
    在吃貨圈裡,流傳著一句話「食在廣東,味在潮汕」而講到潮汕的美食就更繞不開彈到可以打桌球的神級牛肉丸潮汕手工牛肉丸!牛肉丸的起源潮汕牛肉丸的最早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許多種說法,其中最為大眾認同的便是起源於梅州客家——聚居在山區的客家人:大體上家家戶戶都養牛。在商品經濟不是很發達的時候,生牛肉太多,過剩沒法長期保存,所以客家人就把牛肉剁碎加鹽擠成丸子狀煮熟,方便保存,這種方法慢慢地演變成為當地的一種小吃。
  • 潮汕美食千千萬,談談你對潮汕美食的評價和最喜歡哪些潮汕美食?
    潮汕早餐的美味和多樣,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嘗嘗潮汕人吃的早餐都有哪些吧。牛肉牛雜粿條中國各地都有當地特色的米麵類美食,而在潮汕的米麵美食,那就非粿條莫屬了,粿條之於潮汕,好比竹升面之於廣州,拉麵之於蘭州,炸醬麵之於北京。一早起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粿條配上剛剛燙熟的鮮嫩牛肉,實在是享受。
  • 厝角頭——潮汕民居建築特色
    潮汕民居又稱潮汕建築、潮州古建築,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是廣東省東部的傳統民居建築,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潮汕民居受到經濟條件、政治因素、地理環境、文化習俗乃至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形態各異、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內涵,而在歷史上潮汕民居的變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首先,由於潮汕漢人大多是從中原經福建南遷而來的。潮汕明清時期的建築,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常以庭院式建築為主,如澄海樟林的西塘等。這與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達而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是蘇杭一帶有關。
  • 科幻作家星河:科幻作品將逐漸從神秘走向寫實
    就科幻作品的未來方向,科幻作家星河作出上述表示。由中華文學基金會和平安公益基金會共同舉辦的公益活動「愛不孤『讀』,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計劃」日前邀請科幻作家星河做客中國作家網文學直播間,通過經典的科幻電影和文學作品講述人類與流行病的抗爭和對外太空的探索故事。
  • 「瞭望之友」徵集號
    我們向所有「瞭望之友」發出徵集號:講述您與瞭望筆墨交流、精神交匯的點滴故事或是一段文字,不拘體裁、不限長短;或是幾張圖片、一段視頻,黑白、彩色均可;又或是一句生日祝福、一聲鞭策鼓勵……我們將傾心聆聽您的分享,其中的精彩文章,將陸續刊發在《瞭望》「創刊40年特別報導」中,並收錄於《瞭望》創刊
  • 一首三語結合的歌:《潮汕製造》
    一首三語結合的歌:《潮汕製造》 《潮汕製造》 作詞:慧來藏 作曲:林鬱 演唱:慧來藏 編曲:林鬱
  • 宮崎駿:我溫暖這個世界的全部力量,都與你有關!
    「我以為阿樸(高畑勳暱稱)能活到95歲,阿樸去世了,我覺得自己也剩不下多少時間了」。突然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生命於他們就像是在風中搖曳的燭火,忽明忽暗,我害怕突然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有他們。忍不住抽搐的嘴角,在眼睛裡轉了幾圈的淚,還是沒憋回去。好像即將失去一些最重要的東西,又或者已經失去了。
  • 汕頭小公園,帶你品遍潮汕特色文化,這才是潮汕美食的天堂
    汕頭是潮汕地區下轄的一個旅遊城市,很多網友也有抱怨說,不是說汕頭美食特色多嗎,但是我不知道在哪裡呀,這個是每一個外來朋友都有這樣的疑慮 今天告訴你一個地方,那裡呈現的是妥妥的潮汕文化和潮汕美食
  • 易白文化「心系潮海」潮汕方言流行音樂計劃
    獨立音樂人、青年畫家、影視編導、作家、詩人和媒體人,並在文學、繪畫、音樂、影視領域創作成果豐碩。詩歌作品榮獲首屆楊牧詩歌獎,進行曲《守衛南疆》榮獲「雲南省軍區之歌徵集」優秀作品獎,流行歌曲《鐵花開》榮獲「強國一代·歌曲徵集」詞曲類優秀獎和孝親獎等榮譽。
  • 《瞭望》刊發文章: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瞭望》刊發文章:太極拳如何施展拳腳 2021-01-09 11:59:18 來源:新華網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