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金融市場往往在影響周期短暫,一般不超過兩至三周,危機除了出現市場恐慌性拋售,亦為不少具有資金實力的朋友帶來低吸時機。但這波由疫情造成的金融市場震蕩,己經延續了數周,而各國央行更緊急作出球市響應,亞洲市場來說疫情對股指影響己經逾兩個月,而美股下挫亦近三周,目前恆指跌逾25%、滬深300跌逾16%、標普500則跌逾35%,但跌勢尚未見底,過去不少心急炒底的朋友更面對多次套牢,為甚麼這次股指下調的的時間周期比過往長,而下調幅度亦比過去深。
筆者與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博士(Dr. Alan Greenspan)於2019年在美國華盛頓討論美國經濟危機討論中,格林斯潘博士就多次指出,貪婪的市場情緒往往造成投資者盲點,錯判大局。(同影為美國商品研究專家 Jeffery Christian)
過去的金融危機結構
過去80、90、2000年的所謂傳統金融危機,由於每次的爆發點均來自於金融及經濟體系內,只要能夠點算虧損影響範圍,虧損帳目雖然非常龐大,但始終影響範圍是有限,市場分別算入帳目虧損,又或者政府購入有毒資產與減稅,央行為市場提供流動性及減息刺激經濟,與控制物價,鼓勵投資,影響即可以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隨著經濟體系逐步回復正常運作,市場自然消化悲觀情緒,而市場自然回復正常。即股指重新獲得支持。
所以,在過去的傳統金融危機中,股指出現急速下挫的首刻,風險情緒則往往支持金價上揚,而當觸發資金緊張期,則同時打壓股指與金價;然後,當債務問題解決,市場環境逐步反映低息處境,美元貶值及資產價格低迷的情況,則進一步推動金價及股指,這等資金流程為投資者帶來不少入市機會。但為何這次沒有出現同樣的情況?
「經濟停頓」與「金融危機」本質並不一樣
今次危機的誘發點,並不是資產泡沫爆破、有毒資產/壞帳、資金鍊斷裂、債務違約、經濟周期衰退或者金融槓桿爆破,而是因為疫情造成的迅間「經濟停頓」,而「經濟停頓」與「傳統金融危機」在本質上及影響上是兩回事。
當然,目前由於疫情造成的「經濟停頓」,已經逐漸誘發以上的傳統金融風險,而且情況還在逐步惡化中。
首先,這次的誘發點是「經濟停頓」,加上沒有明確的結束期,油價率先受壓,造成油企資產折讓,從而打壓股指,而低油價減省黃金生產成本,觸發金價下挫的條件,造成金價與股指同時下挫的情況。過去一段時間,市場只是主要反映因為「經濟停頓」所造成帳目折讓的情況。
由於經濟停頓的周期要視乎疫情的發展,所以損失會隨著疫情的延續時間而加深,疫情有機會做成的停工,消費需求下降、失業、債務違約、破產及結業、成本上揚、內需及出口貿易冷卻,這些問題非過去政府購債及減息方法可以解決,央行救市政策很大程度只是緩解資金鍊斷裂的憂慮。
這情況下,預期虧損會隨著疫情的惡化而增加,而資金鍊斷裂及債務違約的憂慮亦隨著上揚,投資意欲下降,規避風險資產的情緒延續,股票帳目折讓亦會上升,這情況下,疫情沒有明確的壓止,股指是較難獲得明確的虧損計價,在沒有明確虧損計價下,加下資金逐步緊張,股指自然持續受壓。
美股過去定價偏高的環境下,跌幅可以更大
美股在過去帳面值偏高的情況,標普在3300水平市盈率介25-27水平,即使回落至2300-2400間,市盈率亦介17-18水平,在正常的情況下亦屬於偏貴,所以用跌幅作為入市考慮並不合理。同時,考慮到疫情打壓大部份上市公司的未來盈收,若用合理市盈率水平12-15作為考慮,亦要1950-2000才算合理的環境下,股指進一步跌破有關水平才算吸引,亦不無合理性。
由「經濟停頓」誘發的金融危機,與過去擁有具體影響範圍及壞帳數目情況並不一樣。在疫情延續的情況下,資金鍊斷裂危機只會加深,但實體經濟停頓下,問題持續發酵,資金緊張自然持續,而資金緊張下,市場更加憂慮央行與機構賣出黃金以緩解流動性。所以,疫情延續下,除了股指再有下行風險之餘,資金緊張問題,有機會持續壓抑金價。
以08年或03年為例子並不合理
在疫情問題未確認解決,誘發的金融危機與壞帳不能明確計價,央行救市並不用解決疫情擴散,而資金持續緊張、壞帳持續上揚、經濟體回復正常運作無期的環境下,股指及金價要獲得較大支持會有一定難度。
以08年金融危機或03年沙士盤局,看待目前黃金及股指的環境,事實並不合理。因為本質不一樣,經濟周期不一樣,影響的發醏性亦不一樣。08年及03年的金融市場問題是可以有明確的帳目,而當時的經濟活力及空間亦與今天不一樣,中國及新興國家可以透過釋放市場紅利,運用刺激經濟的手段帶動全球經濟,而今天的市場空間及紅利亦在收緊,加上疫情打壓實體經濟運作。
下一波危機:政府債務違約風險
在沒有疫情完成控制至消滅下,因為憂慮疫情死灰復燃的背景下,投資及消費的意卻亦會降至最低,借經濟算式看:生產總值GDP=消費C+投資I+政府開銷G+(出口X-入口M)
疫情明顯打壓消費、投資及出口,言則經濟體內只餘下政府開銷支撐,而政府為保持經濟有限運作,需要承擔更多的負債。所以,疫情沒有明確解決下,政府負債的概率則逐步上揚,但經濟停頓下流轉資金則會下降,即帶來債務違約風險,當中歐元區的債務違約問題特別值得關注。
言則,別運用過去高點作比較,而作為炒底的考慮,投資產品的價值是建立在對未來環境的考慮上,而不是按過去高價作考慮,過去的創新高及持續升勢,只是過去的表現,對將來的參考價值,要在同樣的環境下才會生效。
所有的市場邏輯,亦具備環境基礎與假說,不可同日而言語。
【作者簡介】黎永達
香港資深金融從業員,曾服務知名金融公關、財經媒體及投資銀行。過去服務對象包括Societe Generale、CMC Market、KVB崑崙等。同時為大專客席講師、財經媒體定期嘉賓及財經讀物著者,多次代表香港出席世界金融行業論壇,現為英倫金融集團研究及市場主管,多年為服務機構贏取多個行業大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構成要約、建議或促使任何人士提呈買賣或認購任何證券。結構性產品價格可急升或急跌,投資者或會蒙受全盤損失。過往表現並不反映將來表現。投資前,投資者應了解風險,並諮詢專業顧問及查閱有關上市文件。本文任何內容概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意見、並無聲明任何投資或策略適合或符合閣下的個別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