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伊朗發布了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視頻。在不知道位置的某個巨型地下洞窟裡,伊朗軍方修了一條特殊的地鐵,用軌道平臺不停地把起豎狀態的飛彈運送到發射架上,然後從井口發射出去。迅速移動的飛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部分國內評論者將其評價為「飛彈機槍」。其實熟悉戰爭史的人會發現它更像另外一種東西,就是普法戰爭到二戰時期流行的固定式要塞炮。
在那個年代,歐洲大國最喜歡的戰爭模式就是人海戰術。無數步兵排成整齊的隊列,端著步槍向鐵絲網環繞的要塞發起衝擊。那時候的火炮也非常笨重、很難機動。歐洲國家還特別喜歡研製超重型榴彈炮,移動一次陣地要用好幾天的時間。既然如此,索性就把它裝進混凝土要塞裡,再蓋上厚厚的裝甲。外圍再挖上深深的壕溝。這樣,對方的火炮打不動、步兵衝不上來。要塞不就安然無恙了嗎?
然而事實證明,沒有攻不下來的要塞,無論色當、列日、塞瓦斯託波爾,都在更大口徑火炮和無數步兵的屍體堆積之下被攻陷了。從那以後,世界陸軍開始向機動化高速轉型,以運動戰與陣地戰結合來謀求勝利。雖然築壘地域依然是重要的軍事鬥爭手段,但是已經很少有人在築壘地域部署超大口徑的火炮了。
難道這意味著伊朗的地下「飛彈機槍」洞庫是活化石嗎?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
機動作戰有兩個基本要求。首先是能「動」得起來,在2020年的今天,這要求一國能夠為自己的陸軍提供足夠的越野機動平臺,運載著兵力兵器大範圍運動。伊朗飛彈部隊顯然不缺少載重卡車,但大多是進口的,至少是要依靠進口核心部件來組裝。在美國堅持繼續實施武器禁運的前提下,卡車隊的戰備完好率是沒有保障的。另外,在中國人看來,機動式飛彈發射車似乎是順理成章的東西,伊朗卻未必有這個能力大量生產,更不要說研製了。畫面上的伊朗飛彈洞庫發射架和車載型號幾乎一模一樣,顯然是拆車件。所以,「飛彈機槍」和其他國家的陸地機動式戰術飛彈旅,戰鬥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例如俄羅斯的每個「伊斯坎德爾」飛彈旅裝備12枚飛彈,可以高速機動,同時把飛彈投射出去,形成集中而猛烈的火力。「飛彈機槍」就只能一發一發地開火。
其次是能「防」得住,部隊拉出要塞進入野外,就要考慮防空襲的問題。沒有強大的野戰防空能力,撒出去的部隊就是案板上的菜。伊朗雖然能擊落美國的無人機,但缺乏真正高強度電子對抗背景下的野戰防空能力,伴隨機械化部隊或者飛彈部隊開進的自行防空飛彈更是缺乏。伊朗領導人顯然不敢讓珍貴的飛彈部隊開到曠野裡送死——美國人的MQ-9可不是吃素的。
不能走,就只能藏。而且用洞庫來抗衡對手的空中優勢,為飛彈部隊提供安全的發射陣地,也不是伊朗人的首創,而是納粹德國。二戰末期,德國在法國聖奧梅爾北部的山區選擇了一個位置,打算用作V-2飛彈的發射陣地。V-2飛彈使用低溫燃料,發射準備時間很長。而當時的德國已經失去了制空權,飛彈部隊非常狼狽。為了能提供一個四平八穩的使用環境,德軍決定,修建一個超級混凝土穹頂,把發射陣地完全覆蓋起來。讓V-2在穹頂下面從容地加注燃料,再從穹頂上方的開口發射出去。這個穹頂極為巨大,直徑達到71米,厚5米,使用的水泥和鋼筋加起來重55000噸。但是因為工程規模太大,修建過程中就被英國空軍偵察機和法國抵抗組織發現了。英國空軍聽取了建築專家的意見後認為,立刻轟炸的效果有限,等水泥凝固了就炸不動了。最好的轟炸時機,是水泥將幹未乾的時刻。英國空軍耐心等待了一段時間,等水泥穹頂封頂後沒多久,立刻出動大批轟炸機,投擲5.4噸超級炸彈,把穹頂徹底炸垮。納粹再也沒試圖修建過這樣的掩體。
但是要注意,伊朗的洞庫並不是處在建造中,而是已經建成了。美國即使發現了這個洞庫並且試圖空襲,也要投入極為巨大的力量才能摧毀。甚至常規武器都不一定能奏效。美國航空兵唯一能確保擊毀的,就是飛彈發射井口。那麼伊朗只要做好保密工作、多開設幾個井口,就可以和美國航空兵打蘑菇戰了。甚至可以用發射井作為誘餌,伏擊美國航空兵部隊。今天的美國,已經承受不了一場長期化戰爭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伊朗能不能在洞庫內確保安全。伊朗被美以特工滲透到內部暗殺、破襲的案例並不鮮見,飛彈洞庫肯定也是暗戰的重點目標。
(作者:孔 新 版權稿件,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章內容系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