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貧窮須從「慈善」到正義
何雨婷
這是一本關於貧窮和消除貧窮的書,是我們了解人類貧困根源、思考脫貧方式的書,涉及範圍之廣、思考之深入,令人感佩。書中對中國脫貧方式和成效的肯定,值得我們欣慰和自豪。
那麼,我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懂得何為貧窮的?
在「50後」「60後」「70後」的集體記憶中,貧窮跟飢餓相伴相生。在「80後」樸素的認知裡,脫貧就是實現零食自由和飲料自由。幸運的「90後」「00後」大多對貧窮沒有概念,成為消費和減肥的生力軍。今天的生活如此豐腴,但在時間的縱軸上飢餓和貧窮離我們並不遙遠。《金錢永不眠:資本世界的暗流湧動和金融邏輯》指出:「就在1990年,中國城鎮居民的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為1510元,而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是685元!而最能代表『短缺經濟』時代的糧票是在1993年才退出歷史舞臺的。」
那麼,在空間的橫軸上又發生了什麼呢?自1990年以來,全球人均GDP增長了65%,貧困人口卻增加了3.7億;全世界約43億人每天生活費不足5美元,其中約10億人每天生活費甚至不足1美元;最富裕國家的人均收入是最貧窮國家的134倍;全世界最富有的8個人和最貧窮的35億人財富總量相等。
這些數字背後是難以想像的困境和苦楚!
世界那麼大,為何某些地域盛產窮國和窮人?
在西方的敘事裡,窮國和富國天然存在,就是世界原本的樣子;它們故意擦除了殖民掠奪、債務枷鎖、幹涉內政和不平等貿易的破壞,刻意掩蓋了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交織在一起的零和博弈的漫長歷史。所以「懶惰,受教育程度不高,生太多孩子!」「腐敗,政府治理能力差!」「環境稟賦太差!」時常是脫口而出的答案。
聯合國顧問、貧窮問題專家傑弗裡·薩克斯認為窮國之所以窮,原因在於自然稟賦不佳。如果沒有大量的投資和技術援助,窮國很難提高生產力。然而這些窮國無法支付投資回報,深陷貧窮的惡性循環難以擺脫。這就是所謂的「貧窮陷阱」。經濟學家伊斯特利卻指出,很多過去貧窮的國家現在很富有,一些過去富有的國家現在變窮了——如果貧窮不是恆定的,那麼「貧窮陷阱」就是一個偽概念。
關於貧窮的解決方案,學科專家和政商界精英們開出了各種藥方,比如民主政治、自由主義、國際援助、發展······瑞典學者漢斯·羅斯林的 TED演講以華麗的說辭闡釋貧困狀況如何得到了持續的改善。
《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史瓦帝尼] 傑森·希克爾/著,孫曉靜/譯, 定價:78.00元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在《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一書中略過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脈絡等宏大敘事,著眼於細微之處——窮人,研究窮人的經濟生活,使我們窺見其思維模式和蘊含其中的經濟學原理。非政府組織、慈善機構和基金會致力於通過慈善消除貧困。這些努力仿佛預示著人類在戰勝貧窮的徵途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貧窮很快就會被扔進歷史的垃圾桶。
然而,貧窮真的被終結了嗎?
《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給出的答案是:「2015年,聯合國發布了千年發展目標的最終報告,稱貧困率已經降低到1990年的一半。但這其實是個非常有誤導性的消息。首先,幾乎所有貧困的改善都發生在一個地方——中國。」「如果把中國從整體數據中拿掉,會怎麼樣呢?我們會發現,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全球貧困人口增加了。」
那麼,貧窮問題還有解嗎?
生於非洲史瓦帝尼、現居英國倫敦的人類學家傑森·希克爾曾對西方國家的敘事深信不疑,並因此為國際援助機構工作數年。但隨著其對政治經濟學、全球不平等、後發展、生態經濟學以及人種志等領域的深入研究,他提出:「現實世界中的貧窮不是自然產生的,它是被製造出來的。全球不平等現象惡化了,財富分配極為不公。」
希克爾採擷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結合自身經歷,深入思考問題的根源,寫就《鴻溝:全球不平等及其解決方案》,從1492年的哥倫布探險一直講到當今的全球經濟秩序,深度追蹤和挖掘了全球不平等的演變過程。「發展的錯覺」,敘事極具挑釁性和緊迫感;「貧窮是怎麼產生的」「從殖民到政變」,例證言之鑿鑿;「債務與有預謀的苦難經濟學」「21世紀的掠奪」,控訴鏗鏘有力;「從慈善到正義」「那些必要的瘋狂想像」,令人振奮,發人深省。
希克爾指出,窮國之所以窮,是因為被掠奪,被迫接受不平等條款以整合進全球經濟體系。「援助」和「發展」把財富剝削的深層模式掩蓋了起來。這些深層模式包括殖民掠奪、結構調整、強佔資源、金融操控、債務枷鎖、幹涉內政、貿易操縱、避稅逃稅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的破壞。「真實的情況是,只有中國以及其他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才有實質性的減貧。這些地方是為數不多的沒有被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強制推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地方。」希克爾在書中提出了一攬子實現全球正義的有力改革方案,有的可行性較強,有的腦洞大開。「對惡的枝葉擊打千次,抵不上對其根部的有力一擊。」要有真正的發展,必須斬斷舊有的價值鏈條,建立新秩序!在公平、自由、正義的新秩序中,窮國不再要求施捨、援助,而是勇敢地掌握自己的命運。
馬丁·路德·金說:「歷史的弧線總是趨向正義。」但是,歷史的弧線不會自行偏向正義。跟貧窮背後真正的原因做鬥爭,與舊秩序、舊範式決裂,才能創造未來。
版面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