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女兒」葉嘉瑩:一世最耽工部句,歸來為看草堂春

2020-12-16 文旅中國

《掬水月在手》海報

10月16日,由陳傳興導演所執導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紀錄片的主角是葉嘉瑩——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

該紀錄片是葉嘉瑩先生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主創團隊輾轉加拿大、美國和兩岸三地數十座城市,採訪了葉嘉瑩先生以及白先勇、席慕蓉、宇文所安等多位名家,歷時兩年製作完成,在如詩如歌的光影裡,將這位女先生與中國古典詩詞交織的一生娓娓道來。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120分鐘的紀錄片,一位女性的百年史。

苦難頗多

唯詩詞可渡我

在紀錄片裡,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用王國維的一句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

葉嘉瑩先生的「百兇」是故土淪陷帶來的漂泊,是母親逝世帶來的無依,是不幸婚姻帶來的苦痛,是女兒女婿車禍離世帶來的悲慟。可每當行至窮處,詩歌總能給予她救贖。

終其一生,先生總與詩歌在一處。讀詩,寫詩,教詩,研詩,不論有多困難,她總能通過詩詞照亮一段未知的前程。

古今多少詩詞人,詩中聖哲唯子美。對杜甫及其詩歌的研究,是葉嘉瑩先生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門課題。

「在中國詩歌演進的歷史上,杜甫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而他之所以有集大成的成就,是因為他有集大成的才能,也有集大成的度量,又恰好生在可以集大成的時代。」

從《春夜喜雨》到《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再到《秋興八首》,杜甫其詩韻律之美,杜甫其人所懷心胸之博大,無一不讓葉先生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力。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是葉嘉瑩先生關於「杜甫」的研究代表作。在紀錄片裡,伴著音樂家佐藤聰明所譜的雅樂,葉先生將《秋興》八首緩緩誦來,平仄相和,格律相諧,令人沉醉其中。也許除了詩歌,杜甫打動葉嘉瑩先生的更是詩人的詩格。

正如先生所認為的那樣:「在苦難的現實面前,有的人被壓倒了,有的人逃避了,而杜甫是一個有勇氣正視它的人。」細細想來,恍若在說她自己。

因耽工部句

且向草堂覓詩魂

因為杜甫,葉嘉瑩先生與浣花溪畔的詩聖故居——杜甫草堂也有了充滿詩意的聯繫。而要論及先生與草堂的相遇,則要回溯至1981年在草堂舉辦的成都杜甫研究學會首屆年會。

關於本次會議,葉先生評價其知性之外兼具強烈的感性。蒙上的這一層感性,原因無非思鄉二字。

葉嘉瑩1981年參加杜甫研究學會首屆年會

在還鄉無計的年月裡,最能引起葉嘉瑩先生去國懷鄉之思的實為杜甫的詩篇。

「那時,每當我在海外為學生們講授杜詩,讀到『每依北鬥望京華』時,總不免引起心中強烈的家國之思。」所以當接到邀請函將要赴成都杜甫草堂去參加杜甫學會的首次年會時,先生欣然應允,「那時正值溫哥華繁花似錦的春天,而我卻一心嚮往草堂的春天。」

葉嘉瑩1981年參加杜甫研究學會首屆年會

來到草堂,葉嘉瑩先生與繆鉞教授、黃肅秋教授等知名學者就杜甫和杜詩的問題展開了討論交流,共同表達對詩聖的一片尊仰之情。

先生後來回憶:「開完會以後,大家一同漫步草堂,杜甫詩中所敘寫過的景物情事會同時湧現在每個與會人士的腦海中。以至於隨便任何一個人吟誦起杜甫的一二詩句,都可以引發其他同遊者的共鳴。仿佛當年寫詩的杜甫,也就正行走在大家的身邊。」

而這種感受,是她在海外所參加過的任何會議中從未有過的。

在草堂留存的珍貴的老照片裡,葉嘉瑩先生亭亭身影被定格了下來。或許經過時光的洗禮,佳人蹤跡難再尋,但先生為錦城草堂所寫的詩歌卻依舊浸潤著來到此地的觀眾的心靈。

葉嘉瑩先生在紀錄片裡講到:「我留下的這一點海上的遺音,現在的人不接受也沒關係,也許將來有一個人會聽到,會感動。」

她從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河裡掬起了一捧水,盈盈月光倒映其中,輝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秋意濃,詩意盛,期待著你走進草堂來,覓得先生的水與月。

(成杜甫草堂博物館供圖)

責編:杜英傑

相關焦點

  • 最後的詩詞大家葉嘉瑩與納蘭性德是同宗,一生經歷磨難終看破世事
    在我眼裡葉嘉瑩便配得上「貴氣」兩個字。葉嘉瑩,她就是一個活著的傳奇,出生名門,卻一生經歷苦難。世界痛吻她,她卻報以詩歌。1924年七月的北京,正值酷暑,葉嘉瑩便是在這樣的夏天出生在北京一戶書香門第,她原本的姓是納蘭,與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出自同門。但是她出生的時候清王朝已經被推翻,所以她家便摘取祖籍之地「葉赫」首字為姓。
  • 人民政協報:當年心志 海棠依舊——葉嘉瑩先生海棠雅集
    仿佛是古典詩詞的化身,在海棠雅集上,我們可以「觸摸」到葉嘉瑩先生的人生、才情、品格,而詩詞、家國,始終是她一脈相承、一線相連的關切所在。  92歲的葉嘉瑩先生講起詩詞來神採奕奕。  4月19日,站在恭王府大戲樓精妙雅致的戲臺邊,她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吟誦為丙申年恭王府海棠雅集新作之詞《水龍吟》。
  • 婚後遭丈夫家暴,中年喪女,葉嘉瑩非中國國籍卻為中國裸捐3000萬
    董卿評價葉嘉瑩先生:「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詩詞國度的路燈和燈塔。她的一生命運多舛卻才情縱橫,顛沛流離卻度人無數。」幾次想要結束生命的葉嘉瑩在詩詞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1976年3月,葉嘉瑩大女兒夫婦因車禍遇難,悲痛難抑。「平生風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
  • 葉嘉瑩連生2女丈夫冷漠出走,她絕望地癱坐地上:愛詩詞心滿意足
    誰成想,在女兒出生四個月時,趙東蓀被逮捕入獄,就連她也受連累,她抱著襁褓中的女兒也入獄了。出獄後,葉嘉瑩失去了教學的工作,為了生活,她只能投奔親戚,帶著年幼的女兒,小心苟活。因為親戚家的公寓很狹小,葉嘉瑩只能帶著女兒睡在房間的過道裡,白天,她擔心女兒的哭聲會影響親戚一家休息,便抱著女兒在外徘徊。
  • 17歲喪母,52歲喪女,葉嘉瑩:坎坷中走出來的詩詞女神
    在《朗讀者》上,董卿這樣介紹過她:她是白髮的先生,她是詩詞的女兒,她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者,傳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詩詞國度的路標和燈塔。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雋永的詩詞,並用這詩心,感染著無數渴求美好的靈魂。
  • 葉嘉瑩:只要我還活著,就會把中國詩詞的美傳遞給每一個人
    葉嘉瑩1924年出生於北平察院胡同(現北京復興門內大街南側)的一座四合院。葉嘉瑩本姓葉赫那拉,祖上是葉赫納蘭族人(鑲黃旗),與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同宗。葉嘉瑩曾祖父葉聯魁曾官至二品,祖父葉中興是清朝進士。葉嘉瑩先生曾多次為南開大學「裸捐」,總金額近3600萬。
  •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嘉瑩的10個關鍵詞
    對現實世界而言,彼端空間為『異界』,因此在意義上,『洞門』和那通往桃源鄉的洞窟相同。」葉嘉瑩的故居位於北京西城察院胡同,庭院寧靜安詳,蘊含著中國詩詞的意境,她的詩情便是在這座富有韻味的庭院中孕育而成。可以想像,童年時期的那些雅致寧靜的庭院別景,也會在而後的漫長歲月裡醞釀成其詩詞裡的片片竹影。
  • 葉嘉瑩: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似乎像是葉嘉瑩的一生,與詩詞相遇、相知、「相濡以沫」的過程。從門外到廂房,一道道門、一道道坎,她耐心而堅韌地一步步走著、一次次邁過。到了最後一章,卻沒有了名字,是影片的留白、詩詞的「意在言外」、更是葉先生人生走到晚年卻擁有的更多的可能性。
  • 一人一電影,《掬水月在手》看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傳奇人生
    7月21日,葉嘉瑩先生迎來96歲壽辰整部電影兩個小時,以北京四合院的空間結構為線索,展開敘事。觀看整部影片,從頭到尾沉浸於感動之中,被主人公葉嘉瑩先生強大的人格魅力所傾倒,她把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書寫成了一首抑揚頓挫的長調,最終活成了詩的模樣,絢爛至極而又歸於平淡。「葉嘉瑩就是詩詞,詩詞就是葉嘉瑩!」詩詞與人生高度統一又交相輝映。
  • 葉嘉瑩:把不懂詩的人接到詩裡來
    葉嘉瑩模仿顧隨的風格,用這兩句詩寫成了一闋《踏莎行》。12年後,顧隨同樣用詞牌《踏莎行》填了一闋詞。但此時,師生二人已失去聯繫多年。1977年葉嘉瑩從加拿大回國,開始整理顧隨文集。一向不喜歡麻煩別人的她為此事託關係找朋友。「內行」人看出來,葉嘉瑩講課、為文與為人都深受顧隨影響。中國古典詩詞曲研究家鄭騫曾評價她,「走的是顧先生的路子,傳了顧先生的衣缽」。
  • 3歲學詩,從事詩詞教學70多年,葉嘉瑩認為讀古詩必做2點
    從教70多年,葉嘉瑩先生對古詩詞教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看她的書,聽她的講座,在她的論著中我看到了兩個學習古詩詞的秘訣:1 吟誦古典詩詞該用什麼方式來傳承?葉嘉瑩的答案之一是吟誦。樂語是古代貴族子弟美育的重要部分,從周朝開始,我們的學習就是伴隨著吟誦開始的,吟誦是學習古典詩詞的重要法門。那該怎麼吟誦呢?吟誦最基本的標準是8個字:平長仄短,平低仄高。
  • 被稱之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人——葉嘉瑩
    圖片來源百度白先勇,稱他為「末代貴族」,席慕容感嘆他就是詩魂,白巖松說對於熱愛古詩詞的我們,值得我們驕傲。他就是葉嘉瑩被稱之為繼王國維之後,中國最重要的詩詞大家,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有雲「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司馬遷也曾經寫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如今這個時代還有誰能擔此評價的文人嗎?如果有的話,他就是葉嘉瑩,被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
  • 導演陳傳興:《掬水月在手》與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丨燕京訪談
    這部歷時三年完成的電影紀錄片,從籌備期開始就備受關注,不僅因為它試圖揭開葉嘉瑩近百年的傳奇人生,還因為這部作品是導演陳傳興文學紀錄片「詩的三部曲」最終章。 電影以葉嘉瑩出生的四合院空間分布為電影的結構,回顧了她的一生。
  • 墨魂浣花草堂杜甫答案是什麼
    在遊戲墨魂中,浣花草堂用來和各位墨魂進行聯詩,可以獲得不同數量的默契和墨魂文心,聯詩的時間當然是越長越好了,因此玩家們就希望增加對墨魂詩詞的了解,所以寒山今天整理了浣花草堂中杜甫聯詩的答案,各位玩家感興趣的話就一起看看吧。
  • 因傳統未離婚,因詩歌獲新生,95歲葉嘉瑩晚年喪女卻捐3568萬
    葉嘉瑩那為什麼要稱她為先生呢?後來,葉嘉瑩提起這段婚姻說:看了那麼多前人筆下的神仙愛情,可是諷刺的是,自己竟然沒有嘗過愛情的滋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一切可以重來,葉嘉瑩一定不會那麼輕易地,說出願意二字。
  • 詞學大家葉嘉瑩:她有「弱德之美」,也是現代女性
    桃李春風之時固然可喜,惆悵無可奈何的寂寞之心,訴諸於詩詞,便成就了葉嘉瑩一生的心路歷程。在陳傳興導演為詞學大家葉嘉瑩先生拍攝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位知識女性以堅韌應對生命的漂泊羈旅,以古典詩詞修復創傷的心靈,以頑強的意志守護離散的家園。
  • 一生未談戀愛,卻遭新婚丈夫家暴,中年喪女的她為一事裸捐3000萬
    以這樣的「標配」看葉嘉瑩,她的一生真可謂命運多舛。葉嘉瑩家庭合影現實的複雜註定了人性的複雜,最艱難時,葉嘉瑩想過要用一種最不痛苦的方式自我了斷。葉嘉瑩強忍悲痛為愛女料理完後事,一連作了10首《哭女詩》紀念愛女,悲痛之情溢於言表:「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逼人一世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 杜甫草堂:暮秋天已至,草堂流金時
    葉落其中,潺潺流過的清溪是秋;暖陽映照,光影搖曳的紅牆是秋;工部祠旁的丹楓是秋,詩史堂上覆簷的黃葉亦是秋。若說初秋時在草堂覓秋要跟著風裡的桂香走,如今便要循著落葉而去—一葉落,而知秋。
  • 網紅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其實蘇軾原句更顯高級
    蘇東坡的詩詞文化地位,改變了過去詩尊詞卑的局面,這用現代的話語來說就是一種創新。蘇東坡的一生,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文章,對現代人最喜歡的莫過於那句「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些詩詞都是比較有名的,他還有一首不怎麼知名的詩詞,被改編為朋友圈的網紅句「願你走出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 朱屺瞻藝術館重新歸來,再寫「梅花草堂」的畫壇傳奇
    朱屺瞻藝術館建館25年來,根據自身的藏品優勢和上海的城市文化特徵,以傳承演繹傳統文化精神、展示水墨藝術獨特魅力為己任,對名家紀念館和公共美術館學術功能的有機結合進行不斷嘗試,在地方美術館文化品牌樹立上,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此次,重新「歸來」的朱屺瞻藝術館也進一步明確了「以朱屺瞻藝術研究為核心,以上海新水墨發展為思路」的學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