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見過,或者從書中見到過那種經常表現出攻擊行為的人物,因為攻擊而被逮捕的成年人通常具有攻擊行為史。它可以追溯到兒時在遊戲中與別人的打鬥。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比別人更富有攻擊性?。對此,人格的所有六個流派都至少給出了一種答案。當你們看到這些答案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你見過愛攻擊的人。對於這種行為,六個流派中哪個流派解釋最有說服力?
1.每個人都具有一種無意是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說,人具有一種自我毀滅的無意識願望。一個健康人格的人是不會傷害自己的,所以,這種自我毀滅的衝動就會無意識地轉向外面,以攻擊別人的方式表達出來。
2.在小學時被確定為攻擊性強的人,後來變成了愛攻擊的成人,那些喜歡推撞同學的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常出現虐待配偶或暴力犯罪行為。
3.遺傳素質是攻擊行為穩定性的原因之一,一些人的攻擊傾向比另一些人更強,也就是說這些人出生的時候就具有攻擊性的素質,加之其教養環境影響,後來成了愛攻擊的成人。
4.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所有人都能成為樂觀和善的成人。當某些因素妨礙了這種自然的成長過程時,就會出問題。愛打架的孩子往往來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家庭。
5.人們像學習其他行為一樣學會攻擊行為的。在遊戲場所稱王稱霸的孩子發現會打架很有好處,他們先訴諸武力,然後在操場上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因為別的孩子怕他們。只是行為的關鍵在於得到好處的行為就會重複出現。因此,在遊戲場所稱王稱霸的行為就會持續出現,並擴展到其他場合。如果攻擊行為不斷的得到好處,而不是得到懲罰,愛打架的孩子就會變成愛打架的成年人。人還會不斷效仿別人,兒童看到傷害別人有好處,就從愛打架的同學那裡學會打架。
6.富於攻擊性的人是怎樣加工信息的?當攻擊思維強烈的產生時,人們可能把情境解釋為威脅情境。環境中有一些特殊情結。如對槍枝和打鬥的想像,往往會引發攻擊性思維與情緒。
當攻擊性思維強烈的產生,使人們更可能把情境解釋為威脅情境,並對威脅者做出暴力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