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曾大敗八旗,為何最終困守孤島?

2020-12-22 說天下史

鄭成功出生於1624年,他的出生還比較特殊,他是在日本出生地。鄭成功的母親是一個日本人,他地父親則是當時橫行海上的鄭芝龍集團。鄭芝龍當時名為海盜,實際上則是海上私人商業集團,他們經營著各種業務,並不是依靠搶劫沿海百姓來發家致富的。按道理說,這個在日本出生的商人的兒子,會過上一個富裕的商人生活。

然而歷史將這個商人的兒子推向了另外的一種人生——英雄主義的人生。鄭成功雖然出生於日本,但是卻在六歲以後就回到了中國福建省,並且開始接受非常正統的中國儒家教育。按照當時鄭芝龍的設想,武將在明朝沒有什麼前途,所以他是專心致志的把鄭成功培養成一個優秀的文官的。

當時的明朝,朝政為文官所把控,武將則只是一個個幹粗活的苦力,甚至一個小小的文官都能輕易地下令處死武將。這樣的一種命運,顯然是鄭芝龍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所變成的樣子。至於鄭成功,他自己也對書生這個角色非常的滿意,甚至他雖然出生於一個草莽之家,但是卻有著非常不錯的文才基因。

1638年,年僅14歲的鄭成功考中了秀才。我們對比一下《儒林外史》當中的範進54歲才考中秀才,就知道當時的鄭成功的文才基因多麼強大了。1644年,20歲的鄭成功前往南京國子監深造學習,鄭芝龍為了讓自己兒子的學問更上一層樓,還特意為他請了當時非常著名的老師——錢謙益。

按照這個軌跡,也許鄭成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文官,甚至於成為內閣大臣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就是在這一年,歷史發生了重大的改變。1644年,作為天子的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的逼迫下憂心忡忡,後來李自成直接打破了北京城,倔強而不肯南遷的崇禎皇帝最終選擇了以死殉國。

這對於一個很純粹的儒生鄭成功來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在儒家的思想當中,天子就是整個天下的主宰,人之有天子就如同自然萬物有天一般,然而現在這個代表天的天子居然被農民起義軍給逼得自殺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困境?鄭成功一開始是感到震驚,然後則是憤怒、恥辱。

古人云:君辱臣死。意思是,如果一個國家的臣子不能夠保全自己的國君不被侮辱,那麼他就應該以死謝罪。這也是為什麼嶽飛在《滿江紅》當中念茲在茲的想要收復河山想要迎回二帝的原因了。而此時的鄭成功的心理,比嶽飛還要苦悶。嶽飛那時候宋徽宗他們終究是還活著,而崇禎皇帝則直接以死殉國。

臣子好好地活著,國君卻以死殉國,這是一種怎樣的恥辱啊?這當然不是一個真正的儒家子弟所能承受的精神恥辱。從這個時候開始鄭成功開始蛻變,他開始不把文章當作了自己的最大功課,而把拯救這個國家當成了自己最大的功課。壞事一件接著一件傳古來,1645年,多鐸南下,攻破南京,揚州十日,震驚了當時的天下人。

而這個時候,鄭成功遇到了他的伯樂。他的父親鄭芝龍出於給自己兒子謀個好前程的想法,將鄭成功推薦給了當時的隆武帝。隆武帝看到這個英姿颯爽的少年感到非常喜愛,對他讚賞有加,並且將他賜姓為朱,也就是說這時候鄭成功在名義上應該叫做朱成功。不僅如此,隆武帝還對他說:

「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這讓以忠君報國為人生理想的鄭成功十分的感動,他從此誓死效忠大明王朝,而與他那比較投機的父親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當時的明朝並不是完全沒有一戰之力,關鍵在於絕大多數實權派都三心二意,想在這個亂世為自己謀取利益。比如當時的鄭芝龍,面對清軍南下,他甚至不抵抗就撤退,最後投降了清廷。

然而清廷並沒有感激他的投降,反而將他和他的其他兒子全部抓了起來,好在鄭成功堅決勸阻鄭芝龍投敵,在勸阻不成功之後自己孤身帶兵出走廈門,從此開始了他一人撐起的抗清事業。鄭芝龍集團本身十分富有,加上他們的海上艦隊非常強大,此時的鄭成功又以精忠報國為號召來鼓勵大家,使得鄭成功所部實力大增。

在一系列的勝利之後,集聚了大量財富和兵力的鄭成功準備帶著他的精銳鐵人軍北伐南京,他領兵17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鄭成功與張煌言的隊伍全部都是南方人,而且常年在海上作戰,使他們具有非常大的地利之優勢,於是在1659年他們一起打入長江,大敗清楚八旗,一路西進,勢如破竹。

他們一路收復了鎮江、瓜州,又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大軍直接包圍了南京城,使得當時的清廷大為震動,乃至於想要退回長江以北與明朝劃江而治的心思都有了。可惜的是,在這個時候鄭成功中了清朝的緩兵之計,由於在南京補給不足,被清軍偷襲,遭遇大敗。

不過,這是戰術上面的原因,如果我們深入地去研究,鄭成功的失敗真的僅僅只是因為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嗎?並不是的,在鄭成功與清廷奮戰的同時,當時的中國還有無數個反清勢力在與清軍作戰。但是他們都是各自為戰,並沒有把這些力量團結起來,反而任由清軍團結了許多投降的明朝軍隊。

沒有形成當時的抗清統一戰線,這才是鄭成功當時失敗的根本原因,他們把本來就不怎麼充實的力量還分了許多派系,這才給了清朝統一天下的機會,最終鄭成功也不得不困守孤島。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年明朝不正是因為內鬥,才被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才被清軍入關的嗎?團結就是力量。

相關焦點

  • 鄭成功的殺手鐧,重金打造的鐵軍,身披幾十斤鎧甲,克制八旗鐵騎
    而且護國嶺之戰,鄭軍消滅八旗鐵騎,繳獲一大批鐵甲重鎧,鄭成功認為八旗兵敢於下馬肉搏,全靠鐵甲保護,南明軍手中土造火器和弓箭,遇到全副武裝的鐵甲,威力大打折扣。八旗鐵騎鄭軍跟南明各路軍隊有所不同的地方,是地方實力派起家的私兵武裝。跟其他系統的南明軍隊相比,鄭成功願意並拿得出大筆資金,打造武裝自己的精銳部隊,用於對清北伐作戰。
  • 鄭成功鐵人軍,暴打八旗鐵騎,不怕荷蘭火槍,卻被綠營用農具打敗
    文 / 布衣如是說 未經授權 謝絕轉載 南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 鄭成功所部在鎮江銀山重創提督管效忠率領的八旗鐵騎,之前花費重金打造的重裝步兵——「鐵人」軍,更是在此戰立下首功。
  • 鄭成功創建的「鐵人軍」有多強悍?可以對抗八旗鐵騎與荷蘭軍隊
    「鐵人軍」,可以對抗八旗鐵騎與荷蘭軍隊,到底有多厲害?那還是南明永曆八年(1654),東南沿海抗清多年的鄭成功,在護國嶺遭遇了清軍阿格商部。一場短兵相接的遭遇戰裡,身穿重甲的阿格商戰力大爆發,竟連續砍翻了多名鄭成功部的悍將。雖然最後還是在鄭成功部下的亂刀下慘烈陣亡,但這個身穿鐵甲的兇悍勇將,卻叫軍事才能卓越的鄭成功,震驚之後靈光一現:我也組建個這樣的隊伍!就叫「鐵人軍」!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
  • 大戰廈門海,鄭成功絕境反擊打出輝煌一戰,陣斬八旗60員將佐
    這場戰役,讓清軍遭遇入關以後最慘烈之傷亡,一戰消滅八旗將佐60人,遠超過鄭成功軍事生涯歷次戰役,如果要比較數量,廈門之戰收割的清軍將佐甚至超出晉王李定國衡陽之戰的一倍有餘。 此戰背景始自1659年(永曆十三年,順治十六年),鄭成功率軍北伐,起初勢如破竹,天下震動,卻在南京城下兵敗垂成,大敗收場,只得退回廈門。
  • 鄭成功1659年鎮江之役與1840年鴉片戰爭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有些好奇,鄭成功攻打鎮江和英國人發動的鴉片戰爭之間有什麼關係?其實,如果拋開政治立場,僅從戰略戰術上來看,二者間還頗有許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鄭成功所發動的1659年鎮江之役,簡直就是英國人所發動的1840年鴉片戰爭預演。
  • 鄭成功北伐長江之役全復盤:本來大有希望,為何功虧一簣折戟南京
    即使這樣,兵力還是非常薄弱,如在重鎮南京只有駐防八旗2000人加4000綠營。順治這樣做,一方面是兵力實在捉襟見肘,另一方面,也與他對鄭成功的傳統印象有關。鄭氏擁有最強大的水軍,這毋庸置疑,就算集結起清朝擁有的全部水師,也是肉包子打狗,憑這時清軍的水師力量,想在水上擊敗鄭成功完全沒有可能。
  • 鄭成功收復臺灣,一座城池久攻不下,俘虜上前說:「我有辦法」
    其實鄭成功收復臺灣,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順利,反而鄭成功收復臺灣是一個無奈之舉。饒是鄭成功殫精竭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想要恢復悠悠大明的統治,但依舊是無力回天。戰敗歸來的鄭成功困守廈門,糧草匱乏,人馬不濟,很難和滿清相抗衡。
  • 鄭成功與田川七左衛門,他們竟是親兄弟!鄭氏家族後人何在?
    所以看到這裡大家也就知道了,鄭芝龍在鄭成功出生之前,其實就已經擁有了至少3個國家的背景。而在田川氏嫁給他1年之後,鄭成功就出生在了日本長崎。所以鄭成功確實是個出生在日本長崎的中日混血兒。而在兩年之後,田川氏又給鄭芝龍生下了第二個兒子,也就是鄭成功的弟弟。
  • 極少出現在古裝影視劇中的冷門兵器,鄭成功卻因它吃了大虧! ​
    為何呢?這是因為,無論是傳統的所謂「十八般兵器」,還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古裝影視劇中,都極少出現雙截棍的身影。我們所熟悉的古代軍隊所使用的兵器,無外乎大刀紅纓槍、弓弩盾牌等等,雙截棍這玩意兒看著既不威風凜凜,又不威武霸氣,似乎根本擺不上檯面。其實,這只不過是我們對這種兵器不了解罷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雙截棍不但是一種戰場上很常見的近身格鬥兵器,還曾經創作過非常輝煌的戰績。不信?看了這篇文章您就信了。
  • 鄭成功是我國的民族英雄,為何日本人卻十分崇拜他?
    因此鄭成功就成為了我們的民族英雄,激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除了我們中國外,其實日本也是非常崇拜鄭成功的,也是視其為英雄。這就顯得有些奇怪了,鄭成功明明是我們中國的民族英雄,一直在為我國做貢獻,並沒有為日本做過什麼貢獻,為何還會受到日本的崇拜呢?
  • 一個女人和32個男人困守孤島,轟動日本的安納塔漢女王事件
    困守孤島最後一艘船也被炸毀,無法回家的倖存者們只得選擇在島上生活,他們向島內進發後不久便見到了和子與菊一郎。孤島上遇見同鄉讓雙方都非常欣喜,和子二人主動分享給他們食物,並為傷員進行治療,從此眾人結成了生存聯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 很多人都不明白,鄭成功為何要在臨死前,下令處死自己妻子和兒子
    鄭成功為何會有如此「喪心病狂」的舉動呢?讓我們一探究竟!鄭經是鄭成功長子,生於崇禎十五年,自幼跟隨鄭成功南徵北戰,頗得鄭成功寵愛。 因此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臺灣後,命年僅十九歲的鄭經「獨挑大梁」,鎮守思明州,調度沿海各島,結果就在鄭經鎮守思明州期間,發生了一件「醜事」!
  • 母親為遭侮辱選擇自盡,鄭成功卻將其開膛破肚,這是為何?
    然而,世人皆知的鄭成功卻做出了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母親去世之後,竟開膛破肚,而後才下葬掩埋。鄭成功這麼做究竟是為什麼呢?是不孝還是另有苦衷?一、鄭成功的母親是日本人,名為田川松,生於日本平戶。而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則是明朝人,曾是威風凜凜的海盜,帶著一幫弟兄,兇悍不已。
  • 鄭成功:成功的背後是敢於大義滅親的勇氣,復土復國高於一切!
    那麼,鄭成功當年為何會下看似如此殘忍的命令呢?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康熙元年,原來事情遠沒有那麼簡單。隨著時間的流轉,鄭經和陳氏的事情在當時的廈門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了,但奈何鄭經主政廈門,所以人們都只能裝作充耳不聞,這自然也瞞過了遠在臺灣的鄭成功,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隨著陳氏生下了鄭經的長子、鄭成功的長孫——鄭克臧,這件事最終還是被抖摟了出來,而率先敢於向鄭成功抖摟這件事的人便是鄭經原配夫人的爺爺,南明兵部尚書——唐顯悅
  • 正值盛年的鄭成功,為何收復臺灣僅三個月就突然去世了?
    鄭成功父親鄭芝龍創立的鄭氏集團以海盜起家,鄭氏船隊縱橫東亞,壟斷了那裡的海上貿易,其海軍也十分強悍。最終荷蘭艦隊在與鄭氏船隊的交鋒中,猛虎不敵群狼,被殲滅了。可是有一艘名叫「瑪麗亞」號的荷蘭軍艦逃脫,當時鄭軍中有人擔心這艘軍艦會去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搬救兵。然而海戰經驗豐富的鄭成功認為當時盛行西南季風,「瑪利亞號」不可能逆風到達巴達維亞,他們可以放心攻臺。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而鄭成功也在自己父親鄭芝龍的引薦下,得到了隆武皇帝朱聿鍵的器重,賜其以國姓「朱」的同時,還將其名從「森」改為了「成功」,鄭成功也就此成為了當時人們所熟知的「國姓爺」。可是,就在清軍大兵壓境,準備進攻福建的時候,鄭芝龍卻選擇了率部投降,鄭成功苦勸無果,最終,鄭成功和鄭芝龍這對父子也就此分道揚鑣了。
  • 《鄭成功收復臺灣》告訴你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人生軌跡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默讀課文,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認識鄭成功的愛國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2、認識「憎、廈、艦、銘、撰」等生字;積累「憎恨、銘記、撰寫、千軍萬馬、張牙舞爪、走投無路」等詞語。教學難點: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經過,認識鄭成功的愛國精神。教學過程:一、揭題,質疑1、導入:在我們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許多愛國將領、仁人志士、民族英雄。
  • 鄭成功為什麼能成功登陸臺灣?
    那麼鄭成功是如何贏得這場戰爭的呢?1、知己知彼。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明末著名的海盜頭子,母親是日本人。鄭芝龍黑白兩道通吃,無論是和大明朝廷還是與荷蘭人混得都不錯。少年時期的鄭成功就已經十分了解福建附近海域的人文地理了,臺灣也是不在話下,對於臺灣的一些布防肯定也是了如指掌。後來,隨著鄭芝龍投降大清,鄭成功與父親決裂,毅然走上了反清之路。
  • 鄭成功北伐與溫州
    鄭高華 攝溫州市區巽山公園,鄭成功曾在此地屯兵。南航 攝張聲和5月10日,溫州市鄭成功文化研究會成立,鄭祥政當選會長,鄭方偉當選秘書長,研究會將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鄭成功的愛國主義精神,挖掘鄭成功在溫州的文化遺蹟,促進溫州與臺灣文化合作交流和溫州的社會經濟發展。民族英雄鄭成功與溫州頗有淵源,其抗清鬥爭中,三次北伐都曾到過溫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