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出生於1624年,他的出生還比較特殊,他是在日本出生地。鄭成功的母親是一個日本人,他地父親則是當時橫行海上的鄭芝龍集團。鄭芝龍當時名為海盜,實際上則是海上私人商業集團,他們經營著各種業務,並不是依靠搶劫沿海百姓來發家致富的。按道理說,這個在日本出生的商人的兒子,會過上一個富裕的商人生活。
然而歷史將這個商人的兒子推向了另外的一種人生——英雄主義的人生。鄭成功雖然出生於日本,但是卻在六歲以後就回到了中國福建省,並且開始接受非常正統的中國儒家教育。按照當時鄭芝龍的設想,武將在明朝沒有什麼前途,所以他是專心致志的把鄭成功培養成一個優秀的文官的。
當時的明朝,朝政為文官所把控,武將則只是一個個幹粗活的苦力,甚至一個小小的文官都能輕易地下令處死武將。這樣的一種命運,顯然是鄭芝龍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所變成的樣子。至於鄭成功,他自己也對書生這個角色非常的滿意,甚至他雖然出生於一個草莽之家,但是卻有著非常不錯的文才基因。
1638年,年僅14歲的鄭成功考中了秀才。我們對比一下《儒林外史》當中的範進54歲才考中秀才,就知道當時的鄭成功的文才基因多麼強大了。1644年,20歲的鄭成功前往南京國子監深造學習,鄭芝龍為了讓自己兒子的學問更上一層樓,還特意為他請了當時非常著名的老師——錢謙益。
按照這個軌跡,也許鄭成功會成為一個優秀的文官,甚至於成為內閣大臣也不是沒有可能。然而,就是在這一年,歷史發生了重大的改變。1644年,作為天子的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的逼迫下憂心忡忡,後來李自成直接打破了北京城,倔強而不肯南遷的崇禎皇帝最終選擇了以死殉國。
這對於一個很純粹的儒生鄭成功來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在儒家的思想當中,天子就是整個天下的主宰,人之有天子就如同自然萬物有天一般,然而現在這個代表天的天子居然被農民起義軍給逼得自殺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困境?鄭成功一開始是感到震驚,然後則是憤怒、恥辱。
古人云:君辱臣死。意思是,如果一個國家的臣子不能夠保全自己的國君不被侮辱,那麼他就應該以死謝罪。這也是為什麼嶽飛在《滿江紅》當中念茲在茲的想要收復河山想要迎回二帝的原因了。而此時的鄭成功的心理,比嶽飛還要苦悶。嶽飛那時候宋徽宗他們終究是還活著,而崇禎皇帝則直接以死殉國。
臣子好好地活著,國君卻以死殉國,這是一種怎樣的恥辱啊?這當然不是一個真正的儒家子弟所能承受的精神恥辱。從這個時候開始鄭成功開始蛻變,他開始不把文章當作了自己的最大功課,而把拯救這個國家當成了自己最大的功課。壞事一件接著一件傳古來,1645年,多鐸南下,攻破南京,揚州十日,震驚了當時的天下人。
而這個時候,鄭成功遇到了他的伯樂。他的父親鄭芝龍出於給自己兒子謀個好前程的想法,將鄭成功推薦給了當時的隆武帝。隆武帝看到這個英姿颯爽的少年感到非常喜愛,對他讚賞有加,並且將他賜姓為朱,也就是說這時候鄭成功在名義上應該叫做朱成功。不僅如此,隆武帝還對他說:
「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
這讓以忠君報國為人生理想的鄭成功十分的感動,他從此誓死效忠大明王朝,而與他那比較投機的父親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當時的明朝並不是完全沒有一戰之力,關鍵在於絕大多數實權派都三心二意,想在這個亂世為自己謀取利益。比如當時的鄭芝龍,面對清軍南下,他甚至不抵抗就撤退,最後投降了清廷。
然而清廷並沒有感激他的投降,反而將他和他的其他兒子全部抓了起來,好在鄭成功堅決勸阻鄭芝龍投敵,在勸阻不成功之後自己孤身帶兵出走廈門,從此開始了他一人撐起的抗清事業。鄭芝龍集團本身十分富有,加上他們的海上艦隊非常強大,此時的鄭成功又以精忠報國為號召來鼓勵大家,使得鄭成功所部實力大增。
在一系列的勝利之後,集聚了大量財富和兵力的鄭成功準備帶著他的精銳鐵人軍北伐南京,他領兵17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鄭成功與張煌言的隊伍全部都是南方人,而且常年在海上作戰,使他們具有非常大的地利之優勢,於是在1659年他們一起打入長江,大敗清楚八旗,一路西進,勢如破竹。
他們一路收復了鎮江、瓜州,又取得定海關戰役、瓜州戰役、鎮江戰役的勝利,大軍直接包圍了南京城,使得當時的清廷大為震動,乃至於想要退回長江以北與明朝劃江而治的心思都有了。可惜的是,在這個時候鄭成功中了清朝的緩兵之計,由於在南京補給不足,被清軍偷襲,遭遇大敗。
不過,這是戰術上面的原因,如果我們深入地去研究,鄭成功的失敗真的僅僅只是因為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嗎?並不是的,在鄭成功與清廷奮戰的同時,當時的中國還有無數個反清勢力在與清軍作戰。但是他們都是各自為戰,並沒有把這些力量團結起來,反而任由清軍團結了許多投降的明朝軍隊。
沒有形成當時的抗清統一戰線,這才是鄭成功當時失敗的根本原因,他們把本來就不怎麼充實的力量還分了許多派系,這才給了清朝統一天下的機會,最終鄭成功也不得不困守孤島。不過話又說回來,當年明朝不正是因為內鬥,才被農民軍攻破北京城,才被清軍入關的嗎?團結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