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十年,光影騰輝映心田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重要節點,伴隨著全國影院相繼復工復產,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從容回歸了。
10年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成長發展始終與中國電影的繁榮發展如影隨形,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電影市場的風向標、新人新作的孵化器、城市文化的金品牌,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成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電影文化交流盛會,受到國內外電影機構、影人、影迷、社會大眾的關注和喜愛。
電影行業如何破局創新?影迷、電影人對於中國電影的未來有哪些期許?這些問題我們都能在本屆電影節中找到答案。
心中的電影永不落幕
「突破」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的內在動力,也是永葆活力的秘籍。在「十年·如影——北京國際電影節十周年主題論壇」上,北京廣播電視臺黨組成員、副總編輯,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徐滔動情地說:「今年是北京國際電影節第一個十年,疫情之後,很多朋友很長時間沒有走進電影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電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就像歷經風雨一樣,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而在這個時候召開的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也在告訴所有人,就像夢想永遠不會缺席一樣,我們的電影也永遠不會落幕。」
本屆電影節對於普通觀眾來說尤為特別,《中國機長》《廬山戀》等影片在露天播放讓觀眾感到別有一番味道。電影愛好者陳鋒告訴記者,大家坐在板凳上,搖著扇子,喝著汽水,仿佛回到那個最純真的年代。他說,「這是電影的瞬間,也是電影的永恆」。
今年對於電影人來說無疑是極為艱難的一年。他們滿懷著對電影的理想,但是現實工作卻遇到重重阻礙。值得欣慰的是,經歷千難萬險後,電影業正在復甦。
數據顯示,過去兩年的暑期檔單日票房高峰均出現在7月。2018年,單日票房高峰出現在7月21日,產出4.6億元票房;2019年,單日票房高峰出現在7月28日,產出4.1億元票房。今年,電影業受疫情影響在7月20日才正式復工,而在8月25日,當日票房實現5.01億元,這個數字充分說明電影市場已經恢復了原來的秩序。
疫情之下,如何提高電影質量,講好中國故事,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是當前電影人普遍思考和探討的問題。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於冬指出,自影城復工以來,票房不斷突破,電影恢復的速度高於預期,整個暑期檔重新盤活,代表了中國電影人在疫情之下的忍耐、堅持,同時又有積極、努力經營的信心。下一步,電影創作應該更加多元化,除了重要時間節點宣傳的重要影片之外,還需要愛情片、喜劇片等各個類型的商業電影不斷豐富電影市場,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生產數量。
「創作者最需要的就是突破和創新,敢於去挑戰新的類型。」編劇張冀認為,「比如《流浪地球》是硬科幻類型,《哪吒》是奇幻的動漫類型,《八佰》是戰爭大片,這些都是以往中國電影沒有涉足的題材。我國的電影應在新類型上尋求突破,科幻、神話改編、動漫、歌舞、戰爭、史詩、體育這些類型,仍然有非常大的突破空間。」
美國著名導演蒂姆·米勒表示,疫情之後電影的創作方向、講述故事的內容會涉及與人類相關的、聯繫緊密的一些事情,比如說失去親人的痛苦、疫情當中的絕望掙扎,講述一些在疫情中犧牲自我的平凡英雄的故事可能是很好的題材。
網際網路對電影產業影響深遠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讓一切既往的速度和界限都被打破,院線與網際網路的窗口期縮短,也給未來電影的走向帶來了全新挑戰。
在本屆電影節多場論壇上,電影人圍繞網際網路與傳統電影的話題各抒己見。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表示,院線與網際網路的窗口期縮短會影響電影院放映的吸引力,改變人們去影院觀影的習慣,對整個電影市場有較大的衝擊。
電影導演陳思誠並不認為流媒體與傳統電影一定會融合。他表示,在某些作品上,流媒體與傳統電影反而會涇渭分明,也正因如此,電影導演更要努力拍攝出讓人們願意走進影院觀影的電影。
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飛速發展離不開網際網路的賦能。比如,在線選座、秒級實時票房數據監測以及數據化電影宣發等。作為「網際網路+電影」領域中的一員,貓眼娛樂CEO鄭志昊表示,疫情對傳統電影業影響雖大,但是觀眾旺盛的觀影需求沒有改變,市場的基本面沒有動搖。線上線下是相互引流、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關係,網際網路與傳統電影一定會碰撞出更燦爛的火花。
當前,5G技術正在開啟萬物互聯的全新時代。5G超高速率、超低延時、超大連接的特性必將引發新一輪數據工業革命的到來,對眾多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面對全新的技術環境與未來發展趨勢,5G技術也將對電影產業的發展帶來很大影響。
愛奇藝創始人、執行長龔宇認為,在5G時代,長視頻會變成輕應用,這會對市場起到刺激作用,帶來新一輪的業務增長。此外,新的視聽形式——「遊戲電影」會在5年之內出現,觀眾可以直接進入電影中享受美妙的互動體驗。因此,5G時代將是電影最具藝術性的視聽體驗全新時代,藝術與科技的完美結合將會是電影的鳳凰涅槃。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5G技術的應用將會促成電影的自我革新,更視覺化、更體驗化、更多屏化與更互聯化的電影會在不久的將來應運而生。同時,他表示,需求與滿足決定著技術創新的節奏,5G技術在電影產業的應用需要有堅實的工業化實踐作為基礎,而電影對於故事的呈現是永恆不變的藝術追求。在變與不變中,技術與文明將會互相促進,呈現出動態的時代進步。
好故事需要國際化表達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了現有的電影產業發展格局和國際協同模式,也讓眾多國際電影人重新思考電影工業的未來在哪裡?電影從業者的未來在哪裡?
在世界各國電影業遭到疫情嚴重衝擊的背景下,藉助北京國際電影節這一平臺,中外電影人展開交流合作,共同探討電影行業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合作的新模式和新趨勢。
數據顯示,自2000年至2019年底,我國已完成中外合拍並公映影片244部,其中有49部影片在內地票房超過1億元。在中外合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深刻感受到,中國電影已經到了需要自我變革、自我提升的階段。
華納兄弟中國區總裁趙方表示,中國電影在工業化方面需要多多借鑑國外經驗。完善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借船出海,在製作方面先跟好萊塢形成合拍制度。好萊塢經過多年摸爬滾打,在題材開發、敘事手法、製作體系等各環節各鏈條都形成了非常完善和成熟的工業化體系。「我們現在趕上中國電影迅猛發展的幾十年,通過和他們合作,能夠找到一些捷徑,借鑑許多東西,但一定要本地化,做成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工業化體系。」
一直以來,合拍片都面臨本土化與國際化難以同步的困難,如何跨越文化差異阻礙,最大限度實現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雙贏,成為關注的重點。芬蘭著名導演、製片人、編劇雷尼·哈林認為,好萊塢電影特別注重全球營銷,能否塑造全球通用的符號、引發全球共鳴的情緒是決定影片前景的重要因素。「強調情感、情緒尤為重要。你去看電影的時候,不管是喜劇也好,動作也好,只有情緒這一人類共同擁有的東西才能貫穿東西,所以我讓所有製片人、編劇關注電影是否能夠引發人們的情緒。」
開心麻花總裁劉洪濤表示,疫情讓全世界電影人都面臨一個嚴重挑戰,無論是創作還是市場環節,大家都在思考未來的路怎麼走。中國電影對於國際化表達的積極借鑑與探索,讓電影市場充滿希望。觀眾對於電影的需求不會變,只要創作者能在內容、品質上做到更好,讓觀眾通過看電影體驗到獨一無二的享受,電影就能生存下去。
【來源:經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