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是什麼顏色?」「紅色!」「這個是什麼顏色?」「黃色!」前日,來自貴州貞豐縣北盤江鎮新屯村的11歲布依族雙盲小女孩向德琴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度過了她在復明後的第一個兒童節。她一口一口地品著蛋糕,笑容鎮定而明媚,普通話也很流利。整個上午,她答得最多的「考題」就是「這是什麼顏色」。對此她似乎也有些樂此不疲。
醫生為德琴檢查視力。
可憐
從小被棄雙目失明
生於2006年的小德琴,在出生的第五天就被離異的父母遺棄。年邁的外婆將她帶在身邊。外公外婆沒有經濟來源,只靠在外打工的舅舅寄回生活費。
小德琴的外婆發現,她自出生就一直就沒有睜開過眼睛。外婆雖有過疑慮,但一直沒有採取什麼措施。直到德琴十個月時,外婆偶然發現小孫女雙眼黑眼球已經變白才意識到問題嚴重,於是開始帶著她四處求醫。然而,得到的診斷結論都是太遲了,已錯過了治療時機。就這樣,小德琴來不及認識這個繽紛世界的色彩,就不得不學會習慣無邊無際的黑色。
轉機
一張照片引來愛心關注
直到去年春節,在廣州南沙廣汽豐田工作的安金禮回貴州貞豐縣北盤江鎮老家過年,小德琴的故事才轉入新的篇章。
「當時,我偶然在我嫂子的微信上看到德琴的照片,一問才知道她的事情。」安金禮說,他嫂子也是一位熱心人,一次在鎮上的集市見到德琴後,就經常去看她,給她買衣服。小女孩的遭遇讓安金禮很難受。他讓嫂子帶他去看小德琴。
安金禮是個攝影愛好者,可是,第一次見到小德琴的那一刻,他根本沒法舉起相機。他把小德琴的故事發在朋友圈和一個攝影愛好者的群裡,很快引起了一群攝友的關注。他們多方奔走和呼籲,為小德琴籌集了5萬元,並聯繫了廣醫二院眼科主任沙翔垠教授,沙翔垠一口答應為小德琴診治。
安金禮立刻回到貴州,將小德琴接到廣州。沙翔垠給她做了詳細的檢查,考慮是因長期營養不良導致維生素A缺乏,引起雙眼角膜軟化症,進而導致角膜穿孔,最終形成了雙眼「粘連性角膜白斑」,也就是小德琴的外婆見到的「變白的黑眼球」。
唯一的治療方法是儘早接受角膜移植手術,但需要等待合適的供體。
小德琴在慶祝眼睛復明後的第一個兒童節。
手術
愛心接力成功移植角膜
為了能讓小德琴早日見到光明,沙翔垠多方求援,終於在去年7月等到了合適的供體。
「我是下午2時接到沙主任電話的,他說供體找到,手術越早做越好。」放下電話,安金禮火速訂了機票,同時聯繫貴州的愛心人士,馬上開車到小德琴家接上她和外婆,連夜趕上了貴州到廣州的飛機,最終在深夜11時多抵達醫院。
這邊,沙翔垠也已馬不停蹄地做好手術準備,小德琴一到,就開始詳細的術前檢查和術前準備。凌晨2時,小德琴被推進了手術室。「小姑娘很懂事,也很堅強,整個過程,她一聲都沒哭。」沙翔垠回憶,手術後第一天,當紗布揭開的那一瞬間,小德琴無比驚喜地叫道:「哇,原來這個世界這麼明亮啊!」她那開心的樣子,令在場的醫護人員無不動容。
預後
恢復理想的話能去上學
「她現在已經能夠看清近距離的物體了,對顏色的辨識也毫無問題。」沙翔垠說,經過近一年的治療和恢復,移植手術最擔心的排斥反應沒有出現,這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如果恢復理想,小德琴的視力可能會達到0.3以上,不僅能夠生活自理,還能圓她的上學夢。
「現在最主要的任務是弱視治療,這需要家人幫助訓練。」沙翔垠擔心地說,她外公外婆年紀大了,不懂怎麼訓練;而且,抗排斥治療幾乎是終生的,這對她的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興奮:不用再敲牆,也能和好朋友說「嗨!」
「我以前的世界,就是一片黑暗。」前天,在醫院的安排下,小德琴去遊了廣州市海珠區溼地公園,看見五顏六色的花,她很興奮。她說,她最喜歡白色和粉紅色。
記者問她睜開眼睛第一眼看到的東西是什麼,她說:「是光!以前,我聽別人說光,我想像的是紅色的,其實,我第一眼看到的光是白色的。」
然後,她又說,其實,紅色是什麼樣的,她以前也不知道。
她說,她還記得第一次在鏡子裡看到自己模樣的時候。「哦,原來這就是我!原來我長這個樣子。」她說著粲然一笑。
因為雙目失明,小德琴從小就「聽」電視,所以聽覺特別敏銳。她可以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會說的幾句英語,也是聽碟片學會的。
復明後小德琴的生活有什麼變化。「你知道我最好的朋友怎麼交到的嗎?」她說,那也是一個11歲的女孩,她們第一次見面,是因為她敲了兩下牆壁,那個小女孩說了聲「嗨!」「我也說嗨,然後,我們就成為好朋友了。」
小德琴說,她手術以後,她們見面就不用敲牆了,可以直接就說「嗨」了。「我的好朋友很快就要讀初一了。我希望我也能夠上學,但是,我可能追上不她了。」她有點開心又有點遺憾地說。(記者 黃蓉芳 邱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