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蒙古帝國的分封制中的一個關鍵詞:兀魯思

2020-12-21 寫乎

作者:陳二虎

忽必烈當上皇帝(蒙古大汗)後,面對複雜的宗藩投下舊有的習俗開始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宗王)權,從開始的溫和到後來的強硬,最終也造成蒙古大帝國的分裂。

成吉思汗立國,稱號是「也客蒙古兀魯思」,也這就是大蒙古國的意思。

成吉思汗立國之後,對宗王進行了兀魯思(其意是人眾、國家的意思)分封,把蒙古高原三十餘個千戶的牧民部眾以及阿爾泰山、大興安嶺一帶,封授給兄弟與子女,形成了所謂的西道諸王兀魯思與東道諸王兀魯思。也就是宗王兀魯思,受封諸王享有對所封地區領地、部民、財產的擁有權與支配權,像一個半獨立的封國。

隨著時代發展,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擴張壯大而獨立,有的削弱而逐漸沒落。

一、成吉思汗所封的西道諸王

西道諸王,是指成吉思汗四個兒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按照蒙古習俗,幼子守灶,繼承了蒙古本部和大部分蒙古軍隊)。

到忽必烈時期,西道宗王逐漸演變成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旭烈兒四大兀魯思汗國。

朮赤是成吉思汗的長子,他雖然在察合臺強烈反對下沒能繼承汗位,但受封九千戶,可以說是成吉思汗時期受封千戶最多,並擁有自也兒的石河基礎領地,向西將欽察草原等徵服地區併入版圖的權力,由於離蒙古本土較遠,到了成吉思汗晚年,就走向獨立。

朮赤去世後,其次子拔都嗣位,他奉窩闊臺汗(成吉思汗三子)的命令,率領宗王各支系長子西徵,進一步擴大了領地,並在貴由汗去世後,支持拖雷(成吉思汗四子)長子蒙哥從窩闊臺系奪得蒙古汗位,更加享有特權,成為實力最大的獨立宗藩之國,由於拔都的大帳使用金頂,故歐洲史料亦稱金帳汗國。

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其封地是原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以及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

當年成吉思汗與諸子商議由誰來繼位,察合臺堅決不同意朮赤繼承汗位,提議讓三弟窩闊臺繼承汗位,於是,成吉思汗去世,窩闊臺嗣位大汗,為了感謝察合臺傾力支持,給予察合臺兀魯思許多優惠的權力,忽必烈登上汗位後,察合臺兀魯思新任君主八剌與海都聯盟反元(忽必烈),基本脫離忽必烈的控制,成為獨立的汗國,也就是人們習稱的察合臺汗國。

窩闊臺是成吉思汗三子,領有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窩闊臺即汗位後,把自己原來葉迷裡一帶的封地賜給長子貴由,又強行把拖雷統轄的遜都思、雪你惕三千戶賜給次子闊端,成了闊端的兀魯思。

蒙哥汗成為蒙古大汗,削弱窩闊臺系的實力,把原來的窩闊臺兀魯思分割支解,由於闊端與蒙哥汗關係比較好,得以倖存,但權力被削弱。

窩闊臺的孫子海都,逐漸強大起來,並與忽必烈對抗,讓窩闊臺兀魯思得以復興,成了獨立的窩闊臺汗國。

二、旭烈兀的伊利汗國

旭烈兀是拖雷的三兒子,蒙哥汗三弟,奉蒙哥汗之命率領諸王以及各千戶抽調的軍隊西徵,徵服了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地,控制了東濱河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裡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這一廣闊的區域,形成由旭烈兀管轄領有的半獨立的兀魯思。

蒙哥汗率大軍取道四川攻南宋,意外地死在釣魚城下,旭烈兀得到消息後,便停止西徵北返,本想角逐蒙古大汗的汗位,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其兄忽必烈與其弟阿里不哥不按常理出牌,私下裡舉得了忽裡臺貴族大會,先後在漠南、漠北稱汗,都聲稱是蒙古汗位的「合法」繼承者,令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南北對立,這不得不讓旭烈兀停止北返,處於觀望狀態,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為了汗位打了起來,雙方都希望得到旭烈兀你支持。

對於旭烈兀而言,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都屬於不太講究的,沒有等他回來,在忽裡臺大會公平競爭當選,都是拉攏一伙人自立為汗的。看到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骨肉相殘,他其實內心很不情願,最終權衡利弊,名義上支持忽必烈,並沒有捲入兄弟之間的戰爭。

忽必烈經過幾年的時間,戰勝了其弟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南下投降,讓忽必烈成功上位成為蒙古汗,此時旭烈兀的勢力範圍比較強大,為了穩定團結,旭烈兀獲得自阿姆河(只渾河)到密昔兒(埃及)這片廣闊領地的統治權,建立了伊利汗國,成為蒙古四大獨立汗國之一。

對於上述四大汗國,忽必烈鞭長莫及,只好承認他們事實上的獨立,就是連年與窩闊臺的孫子海都廝殺,也沒能徵服海都,並且海都與西道諸王聯勢,不承認忽必烈是蒙古合法的大汗,還派遣使者質問忽必烈:「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

從中可以看出,西道諸王徹底與忽必烈分道揚鑣,又派生出旭烈兀伊利汗國。

三、成吉思汗所封的東道諸王

東道諸王是以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兒、三弟合赤溫、四弟斡赤斤鐵木哥與異母弟別裡古臺四兄弟的封地,在蒙古帝國的東部。

蒙古習俗幼子「守灶」,他以灶主的身份繼承了其母所封的千戶,所以東道諸王中斡赤斤鐵木哥受封戶數最多,勢力最大,在東道諸王中處於盟主地位。

成吉思汗西徵時,斡赤斤鐵木哥奉命監國。窩闊臺汗去世後,他率領大軍前往窩闊臺汗的斡耳朵宮帳,企圖憑藉武力登上汗位,窩闊臺六皇后脫列哥那稱制監國,聰明的六皇后脫列哥那派遣使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軟硬兼用,質問斡赤斤鐵木哥的用意與行為。

斡赤斤鐵木哥比較軟弱,覺得理虧,十分後悔自己擁兵奪位的企圖,便帶著軍隊撤回自己的封地。

然而,窩闊臺兒子貴由在其母親六皇后脫列哥那的活動下,拋開窩闊臺生前所指定的繼承人皇孫失列門(窩闊臺三子闊出之子)登上汗位,立馬拿斡赤斤鐵木哥開刀,以圖謀不軌罪被處死。

斡赤斤鐵木哥之孫塔察兒,其父早亡,以嫡孫受皇太弟寶,襲王爵,領有祖父封地,成了東道諸王的老大。

東道諸王的勢力依舊,不斷向東發展,斡赤斤兀魯思的統治範圍已達到了黑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在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以塔察兒國王為首的東道四藩王都全力支持忽必烈,所以忽必烈一開始對東道諸王十分尊崇,得到很多實惠,東道諸王在遼陽、高麗一帶的擴張活動,受到限制,忽必烈派廉希憲與頭輦哥國王一併行省遼東,與東道諸王爭奪對遼東地區的實際控制權。

然而,隨著忽必烈仿效漢法加強中央集權,就與東道諸王產生矛盾,愈演愈烈,最終逼反了時任斡赤斤兀魯思國王的乃顏(塔察兒之孫),聯合哈撒兒後王勢都兒、火魯哈孫,哈赤溫後王勝納合兒、合丹等東道諸王,又與西道諸王海都聯絡,從東西兩方面夾擊忽必烈,以奪取大汗的汗位。

忽必烈親徵乃顏,平息了叛亂,對參與叛亂的乃顏部眾及東道諸王進行了嚴肅處理,把乃顏部眾納入國家版籍,肢解其封地,從西北遷來兀速、憨哈納思、乞思吉思三部屯駐乃顏故地,設東路蒙古軍萬戶府鎮戍,賜名肇州,於是,昔日龐大的東道諸王兀魯思不復存在了,東道諸王后裔雖然享封,襲有王爵,實力地位大大減弱了。

四、拖雷所領有的兀魯思

對於拖雷兀魯思,一直都是一個不太清晰的問題,其實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之後,做為幼子的拖雷的得到了蒙古本土的封地。

拖雷兀魯思,又稱「兀魯黑兀魯思」,其意「宗主國」的意思,封地就是漠北蒙古腹地,斡兒渾河谷地、杭愛山附近與乞兒吉思等地,可以說是蒙古帝國的中心區域。

拖雷號稱「也可那顏」,其意「大官人」,按照蒙古習俗,幼子守灶,掌握著成吉思汗的宮帳、牧地與大部分千戶與軍隊。

成吉思汗去世,窩闊臺上位,為了消減託雷系的實力,曾強行把拖雷兀魯思所轄遜都思二千戶與雪你惕一千戶分給了自己的兒子闊端,但拖雷兀魯思還是比較強大的,因為拖雷兀魯思共有六十多個蒙古千戶,實力雄厚。

拖雷夫妻去世後,幼子阿里不哥襲有拖雷兀魯思。蒙哥汗諸子(包括旭烈兀)的封地與部眾,都在拖雷兀魯思勢力範圍內。

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失敗投降忽必烈,不久便去世了。

忽必烈命令阿里不哥諸子藥木忽兒、滅裡帖木兒分享了其父的牧地與斡耳朵,約分為五部分,各種權力逐漸剝奪,派遣斷事官,行施權力,又設萬戶鎮守,實際控制監視阿里不哥兀魯思。

後來阿里不哥諸子率部參與昔裡吉(蒙哥汗兒子)叛亂,昔裡吉兵敗,阿里不哥幼子明裡帖木兒率領眾多原屬拖雷家族的蒙古軍隊投靠了東道叛王海都麾下。

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忽必烈手下土土哈收復乞思吉思五部領地,最終讓拖雷兀魯思消失,不復存在了。

最終,蒙元帝國形成忽必烈建立的大元帝國,也就是蒙古宗主國以及相對獨立的四大兀魯思。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在獄中被肢解的劉球:以一身浩然正氣挺起了明朝士大夫的不屈脊梁

與鄧世昌齊名的清末抗日「雙忠」之一的左寶貴戰死何方?

相關焦點

  • 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給後世的內陸帝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他打著蒙古的旗幟,憑實力綏服了陷於混沌狀態的河中地至呼羅珊一帶,又向旭烈兀兀魯思解體後的伊朗中心地區至亞塞拜然一帶進發,並進一步遠徵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然而,他本人不用說做「合罕」了,一生中連「汗」都沒有稱過一次。蒙古時代正式的形式是,「合罕」之稱只用於全蒙古的帝王(忽必烈以後僅限於大元兀魯思的皇帝),而「汗」僅分別用於西北歐亞大陸的朮赤兀魯思、中亞的察合臺兀魯思、伊朗中東地區的旭烈兀兀魯思等三兀魯思的歷代君主。
  • 1368年後的蒙古帝國——漠北草原的北元政權
    蒙古帝國如何延續國祚?蒙古帝國享國共計429年,版圖最大為3300平方公裡包含四大汗國,衰落時為漠南蒙古等地,對於蒙古帝國來說,元朝僅僅只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之一。有人認為這個政權仍保持「大元」、「大蒙古」稱號,汗統未變,故稱其為北元;還有人不同意「明代蒙古」的稱法,而稱之為14至17世紀的蒙古;另有人主張蒙古已取消了大元國號,稱「明代蒙古」更準確,等等,但是多數人都認為它是一個與明朝並存的政權。我們這裡把明人稱作韃靼的部分即大汗所統領的蒙古部落稱作北元,把在西面的瓦剌貴族政權稱作瓦剌。
  • 西漢、法蘭克都是分封制,為何西漢是大一統而法蘭克變成多個小國
    閱讀指南:雖然西漢的分封制和中世紀的法蘭克都採用了分封制,但它們有很大的不同。法蘭克和分封制主要指的是戰功人員的分布,而漢代除了一些異性戀國王之外,基本上把宗室的孩子分開了。除了長沙漢朝國王分封制和法蘭克分封制在分封對象、分封退出機制、分封的連續性、王朝傳統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外,其他少數幾個異性國王基本上被消滅了。讓我們詳細解釋一下情況。查理大帝時代的法蘭克帝國基本上包括法,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其他國家。就面積和人口而言,這是一個大國。
  • 大清帝國、莫臥兒帝國、奧斯曼帝國、羅曼諾夫王朝與蒙古的淵源
    1857年,印度的莫臥兒帝國滅亡。1912年,中國的大清帝國畫上句號。1917年,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終結。1922年,盤踞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解體。追根溯源,這幾個先後消失的帝國,都與蒙古帝國有著深刻的淵源。我們中國人一提到蒙古帝國,就習慣於將等同於元朝,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14世紀的蒙古帝國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帝國。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到底有多大,竟然佔領了文明世界一半領土! 大蒙古國國土擴張開始於成吉思汗在位時的三次蒙古西徵,三次西徵蒙古軍隊所向披靡,消滅西遼、花刺子模等40於個國家,擊潰波蘭和神聖羅馬帝國聯軍,大敗立陶宛。最終成為了橫跨歐亞的超級帝國,全盛時期領土面積超過3300萬平方公裡,佔到全球土地面積22%,統治人口一億多人,近半數的文明社會都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
  • 成吉思汗後人建立的「大蒙古帝國」,現在哪個國家還存在?
    這直接導致了蒙古帝國汗位在接下來的三年時間裡處於空缺狀態。最終窩闊臺在自己二哥察合臺的支持下,才得以繼承汗位,成為蒙古帝國的第二位大汗。窩闊臺死後,汗位由其長子貴由繼承,但是貴由在登基的兩年後便駕崩了,汗位由託雷的長子蒙哥繼承,蒙古汗位重新回到託雷一系。
  • 帝國之戰:蒙古帝國的第一次七年西徵之路
    在第一次西徵中,蒙古帝國滅掉中亞帝國花剌子模,徵服河中地區和阿富汗,同時襲擾了波斯東部、北部和西部等許多地方,掃蕩了欽察草原,佔領了北起鹹海、阿姆河下遊,南近波斯灣,東自帕米爾,西止高加索山的廣袤地區。在中亞建立起了政治統治......
  • 分封制延續大周八百年江山 而項羽分封天下卻為何遭群雄反對?
    提到分封制,大家首先會想到周朝採用分封制,延續大周天下八百年超長江山。而項羽在成為天下霸主後,之所以也同樣採用了分封制,他應該是在效仿周制。然而令人大感意外的是,為何同樣是分封制,在大周行得通,而到了項羽這裡居然遭到了諸路諸侯的群起反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分封制:王朝的雙刃劍,讓周王室強盛,也讓周王室衰敗
    分封制在我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制度,起源時間已經難以考證。學者們的主要觀點有兩種,一是萌芽於原始社會,一是起源於虞夏時期。但不管怎麼說,根據可考的資料看來,早在商朝時代就已經有分封制了。分封制真正被廣泛應用的是在周朝。周朝享國七百九十年,是奴隸社會中最後一個集權國家。
  • 魯大維《帝國的暮光》:蒙古帝國統治下,東亞文明各方勢力如何聯動?
    進入14世紀,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隨著蒙古帝國的式微,出現了大範圍的騷亂。14世紀60年代,東北亞各方勢力,即帝國皇室、高麗王室、中原地方武裝和叛軍首腦在跌宕起伏、暗潮洶湧的風雲中此消彼長的變遷過程。東北亞作為蒙古帝國重要的一部分,理解其發展進程對於我們認識蒙古帝國的性質和14世紀中期新出現的「後帝國」時代大有裨益。
  • 蒙古帝國有一項重要制度,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這個國家!
    蒙古帝國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帝國之一。在其巔峰時期,其控制的疆域佔全球土地面積的22%,整個歐亞大陸幾乎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蒙古帝國能夠在13世紀迅速崛起,擊敗那些擁有更先進文明的國家,依靠的是強大的軍事實力。而蒙古帝國的一項重要制度,則是他們強大軍事實力的保證,這種制度就是間諜制度。
  • 項羽滅秦後,不應該施行分封制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項羽最終走向失敗,除了他的在用人以及個人性格上的缺陷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並沒有鞏固和擴大勝利。 在滅秦的過程中,項羽已經是天下各路諸侯中勢力最盛者,並且已經驅逐劉邦,佔據了秦朝的都城鹹陽。
  • 軍事 | 二千多萬平方公裡的蒙古帝國,瓦解誘因始於黃金家族爭權內訌
    13世紀可以被稱作蒙古人的世紀,僅僅幾十年的時間裡,蒙古鐵騎便踏遍了東起高麗、西至波蘭的萬裡疆土。作為一個在世界歷史中起過重要影響的王朝,蒙古帝國極盛時期曾擁有二千多萬平方公裡的版圖,其廣闊程度在人類歷史上僅次於大英帝國。然而正如這個帝國是在短短一代人的時間中崛起的一樣,它也在一代人的時間裡走向分崩離析。此間的緣由固然錯綜複雜,但說是黃金家族自己造成了帝國的瓦解並不誇張。
  • 嬴政廢掉的分封制,為何項羽、劉邦又重新啟用?是退步還是無奈?
    獎勵雖好,但也引起了天下紛爭,春秋時期可考的諸侯國有近百國,而在戰國後期就剩下戰國七雄這幾個主要的諸侯國了,這充分說明了分封制給民眾帶來的戰爭災難是巨大的。秦始皇嬴政在兼併六國後就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取消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對於當時的秦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在項羽、劉邦時期,分封制又被拿了出來,這到底是歷史的退步還是他們個人的無奈呢?
  • 分封制在秦朝就被郡縣製取代,為何後來項羽和劉邦都倒行逆施呢
    從中可以看出,分封制在炎黃時期就已經產生,只不過當時的各個諸侯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諸侯「只是後來的稱呼而已。分封制經過五帝三代的不斷發展,達到巔峰時期的時候是西周。 周天子分封諸侯,立七十一國,直接將分邦建國制度推到頂峰!
  • 項羽在楚漢之中失敗,真的是因為開了歷史倒車,搞了分封制?
    不知從何時開始,網上流傳了一種觀點,這種觀點認為,郡縣制比分封制先進,項羽在楚漢之爭中敗給劉邦,根本原因在於項羽採取了分封制,而劉邦採取的是郡縣制。且不說在秦末那種歷史背景下,郡縣制是否真的比分封制先進,單說這種觀點所採用的論據,則是明顯違背歷史事實的!
  • 蒙古帝國3次西徵,把地球當跑馬場,20年奔跑了一個赤道
    要說這個世上最能奔跑的民族,那肯定非蒙古莫屬,蒙古並非只有善於奔跑的馬,還要一顆敢於探索未知世界的心。今天,我們就來說說13世紀的蒙古帝國。 對於蒙古帝國,我不褒,也不貶,既然存在著,就有它的合理性;錯也好,對也罷,一切皆有因果。
  • 蒙古帝國最害怕的一個國家 其戰法讓成吉思汗孫子命喪黃泉
    蒙古帝國最害怕的一個國家 其戰法讓成吉思汗孫子命喪黃泉 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基本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是蒙古鐵騎的對手。但是有這麼一個國家,它曾大敗蒙古軍,蒙古帝國的大汗蒙哥(成吉思汗的孫子)都戰死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