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看細節,牛人看系統:多元思維,20歲到30歲,職場人關鍵的轉變

2020-12-17 騰訊網

知乎上有個提問,30歲轉行還來得及嗎?

這個問題,平淡無奇,卻非常難以回答。

如果讓我細說,估計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為什麼?

因為影響轉行成功的因素非常多,一個環節出了差、重要的問題被忽視,就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例如,任何一個行業都面臨「經濟周期」,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甦。

如果在繁榮期進入,沒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個人強大的實力,沒幾年就會陷入衰退,要麼就是對應聘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個人的志趣、愛好、氣質、偏好,都影響決策的結果。

既然這麼複雜,為什麼有的人,能在職場短短幾年,實現收入十倍、百倍增長?他們怎麼做到的?

為什麼自己常常看不透事物本質?圍在一個圈裡打轉?

是什麼阻止了我們進步?

答案是,我們缺乏多元思維。

什麼是多元思維

百度給出的定義是:跳出點、線、面的限制,能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要「立起來思考」,也叫整體思維。

舉個例子,薩提亞提出的冰山理論,說的是家庭中的成員,浮在冰山表面的是他們的行為,而隱藏在冰山下面的,才是需要我們深入挖掘、特別重視的觀點、動機、需求、期待、渴望等。

雖然冰山理論適合於家庭治療,屬於心理學領域,但在分析問題上,同樣適用。

就是說,事情往往不像表面那麼簡單,而多元思維,說白了,就要求我們將冰山上和冰山下的內容全部考慮進來,幫助我們分析決策。

為什麼我們需要多元思維

1.塑造大局觀

《能力陷阱》中提到,職場上很多領導,喜歡事必躬親,圍著工作轉,往往注意到細節,而忽略了整體,沒有時間去反思業務問題,常常丟了西瓜撿芝麻,更別提站在宏觀的角度,去研究項目,開展工作。

事物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相互作用、不斷發展的,彼此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我們看到的事物,都是融會貫通、形成精密的系統,高速運行的。

例如當老師的人,不是只研究自己所教的學科就可以,還需要學習心理學,掌握與同事、領導溝通的技巧,關注教育動態和學科發展。只有全面布局,掌握多元思維,才能在競爭中取勝,塑造大局觀。

2.透過現象看本質

李傳言《一號攻略》中說:不管是人還是事,都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

看不透事情本質的人,做出的決定一定有偏差。

不信你從頭數數,自己在人生節點上做出的決定,是不是因為沒看清本質,而錯失了很多,遺憾很多。

張良能在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悽慘下場後,選擇向劉邦提出告退,正是意識到伴君如伴虎、懂得居安思危。

3.未雨綢繆,規避風險

《夏書》中說:一個人屢次三番犯錯誤,結下的仇怨豈能在明處,應該在它沒有表現時就提防。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科技更新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所能夠吸收、學習的速度。 就是說世界跑得比我們快。

那麼在同樣的時間下,我們只有提升自己的效率,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才能跟得上社會的進步,發掘先機,更好的去發展自己。

系統的組成往往是動態、關聯、互通的,一個動作能引發系統性的巨變。蝴蝶效應就是例證。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也是同理,當你情緒受到波動時,會觸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目前所做的每個決策,並不是在決定這件事本事,而是決定日後很多年的生活。

說白了,擁有多元思維,為的是從容應對日後的「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能帶來極大的風險,摧毀目前已有的一切。

怎樣培養多元思維

1.學習多個學科的基本原理

我們常說:換湯不換藥;萬變不離其宗。

其實,世界的大道理,學科的基本原理就那麼多,只要熟練掌握,通透地運用,就能夠實現能力和思維的「嫁接」。

有個詞叫「能力遷移」,你在一個職位上的能力,可以同時運用到另一個職位上,而不是彼此割裂對立。

達文西被稱為「影響世界500年的網紅」。

大部分認識他,都源於《蒙娜麗莎》。

你不知道的是,他在解剖學、飛行器、光學、植物學、水流等方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最讓人驚訝的就是,能不知疲倦地把所有,已掌握的知識,糅雜在一起,創造新的東西。

這才成為舉世矚目的名人。

2.離開舒適區,探索自己的未知

很多人無法突破自己,在於一直重複地做自己擅長的事兒,導致在一個專業上很精通,而綜合素質卻比較低下。

反覆機械、重複,只是堆砌了相同的經驗而已。 在如今這個時代,想靠一招吃遍鮮的時代早已經一去不復返。

想脫離低水平的重複勞動,需要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問題。

我同事莉莉,房地產設計崗位工作多年,卻一直沒有多少突破,而細究她的業務能力,卻還不錯。

原因就是,她的思維一直以自己為中心,卻總是忽視市場的反饋,畢竟房子設計出來,要拿到市場上,讓客戶檢驗,客戶的痛點才是她考慮的關鍵。

如果莉莉能跳出「思維局限」,深入購房市場一線,能力就會呈冪次級遞增。

3. 要做一個橋梁而不是一個中心。

羅輯思維有一期,羅胖曾經提到過凱撒大帝。

為什麼那麼多能人,誰也不是慫蛋,但最終卻是凱撒,才能改寫歷史。

實際上,在整個開創歷史的過程中,凱撒與4個人發生了緊密激烈的互動。

分別是馬略、蘇拉、克拉蘇、龐培。

馬略擁有武力;蘇拉有尊貴的血統; 克拉蘇擁有財富; 龐培擁有法理上的合理性。

但這四個人,各有優勢,卻沒整過凱撒,原因就是他們「各自為政」,沒有形成一個系統,

而凱撒,卻巧妙地成為幾個人的核心靈魂、成為維繫他們的紐帶。

這就讓改寫歷史的人是凱撒,而不是其他四位。

所以,多元思維對我們很重要,看透事物的本質和聯繫,你才能超越自我。

相關焦點

  • 黃老邪:牛人的思維是如何煉成的
    有過一段效率至上的日子,時間節點一到,工作結果出爐,為了趕進度,會犧牲質量,過程中缺乏了深度思考,完成後留不下價值沉澱。這個和寫文章一個道理,好的作品,一定要經歷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過程中間會感覺到一些痛苦,但不斷沉澱出來的價值,會讓你收穫很多快樂,且升級你的認知,讓你站的更高、看的更遠、走的更穩健,寫文如是,職場如是,做人更如是。
  • 20歲找工作被說年齡小、沒經驗,30歲又嫌老,職業生涯就10年嗎?
    老闆告訴我,他的招人標準就是30周歲以內,因為30周歲以上的人,往往開始成家立業,在思維創新及工作強度耐受方面都不如20幾歲的年輕人。這種狀況也不是他們一家公司,實際上確實有如此的招聘潛規則存在。除了創新能力、身體抗壓能力以外,30歲以上的女性求職者也更容易受到招聘歧視。
  • 為什麼30歲是拉開差距的年齡?
    營11月2日下午 人這一生中有幾個階段都具有重大的意義:12歲告別童年的年紀;18由小孩變成大人的年紀;30歲比拼事業的年紀... ...30歲是人生中的中轉站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人一旦到了30歲,就會迅速拉開差距,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實。
  • 職場殘酷,如是你已「35歲了」,職場危機你怎麼看?
    年齡最大的一批90後,已經「三十而立」;但還有一部分90後,正在邁向30的路上。年輕時,你有犯錯的資本,但到了30歲,這種資本將不再是你的專利。為了不讓你35歲以後的職業生涯變得一塌糊塗,你再晚也應該在30歲時確立明確的目標。第三部分 30歲以後,你必須要面對的三大問題為什麼說30歲如此重要且特別?
  • 35歲的職場人,正在逐漸失去職場自由,很現實也很殘酷
    35歲的職場人,正在逐漸失去職場自由,很現實也很殘酷35歲好像成為了一個門檻,在這個門檻裡面,有35歲的人正在努力攀登。成功渡過的,現在又能緩下來鬆一口氣。而那些沒有辦法成功渡過的,現在可能在嘗試新的跑道。
  • 30歲為什麼比20歲要好?看完這8個廁所小人漫畫,豁然開朗了!
    轉自:大叔愛吐槽 ID:dashuaitucao人的一生很有限,成年之後的「黃金歲月」則更是短暫
  • 從簡單思維到多元思維模型
    總結越多「世界最基礎客觀運轉規律」,思維就越廣;了解越多「世界客觀運轉規律之間的聯繫」,思維就越深。從簡單思維到多元思維模型的過程,即是在了解眾多世界客觀運轉規律的基礎上,搭建規律與規律之間聯繫的過程。
  • 人到30歲沒技能沒學歷,想要收入過萬,該從事什麼職業?
    那麼,人到30歲沒學歷沒技能的話,從事什麼職業工資會高些呢?30歲開始學東西,又會不會太晚呢?想要收入高,普通人又該如何才能做到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一、人到30歲沒學歷沒技能,如何才能工資高?
  • 看臉以為只有20歲,真實年齡已過30的4位男星:任嘉倫朱一龍上榜
    不少明星藝人的年齡給人一種神秘感,明明真實年齡四五十歲,但是看起來卻跟30歲左右的人差不多,最誇張的一個例子是63多歲的呂良偉,去敬老院跟同齡人合照,旁邊的同齡人看起來枯瘦如柴滿臉皺紋
  • 我,30歲,沒有工作經驗,找工作需要做好這3個方面
    網友近期聊天話題:30歲還能幹什麼比較好的工作,從頭開始幹?沒有工作經驗?站在同齡人的角度來看:30從頭開始並不晚,30歲可以幹很多的工作,關鍵是看你自己怎麼規劃的,建議從頭開始的工作儘量學點帶技術的。可以先找份普通的工作幹著,資金允許的條件下,建議可以去學技術,後期也可以找帶技術含量的工作。
  • 他從4歲開始拿下20個冠軍,思維邏輯好的人,從一開始就贏了
    通過節目,觀眾認識了各種讓人瞠目結舌的超常兒童。還有最近備受關注的華裔少年家俊,在參加這檔節目時他只有11歲。家俊來自伯明罕的華人家庭,和剩下的10名青少年進入了四分之一決賽。家俊在節目中的科學回合中讓人眼前一亮,獲得了全場最高分。
  • 快30歲的職場人該有多少存款?該過怎樣的生活,網友回復很扎心!
    2020年還有20多天就要過去了,如今90後也都要奔三了,大多數也都二十好幾了,很多人可能已經是公司中的精英,骨幹,或者是一個商家老闆,可能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打工人,快要30歲的我們到底該有多少存款呢?又該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呢?
  • 「天才」與普通人的差距不在於智商,而在於思維
    我相信是有的但我也相信大部分人生下來都只是一個普通人但往往有人漸漸變成了「天才」1每次看完《最強大腦》《了不起的孩子》等節目,我都感覺自己的智商被碾壓,更讓我驚訝的是越來越多的小學生、初中生都已經開始展現其強大的思維能力,讓我直呼天才。
  • 倆人是小學同學,一個30歲生二胎一個30歲拼事業,現在差距大
    30歲就是女人的一個分水嶺,女人選擇生二胎,還是選擇生完大寶後,重回職場拼事業,很可能會決定自己人生的後半場。30歲生二胎,她當了全職媽媽小青和小紅是小學同學,兩個人家住的很近。長大後,倆人不怎麼聯繫。但逢年過節回家時,彼此仍有機會能碰頭。小紅畢業後,很快就找了對象,遠嫁結婚了。
  • 被嫌棄的30歲+(尷尬年齡如何破局?)
    01三十歲是一個尷尬的年齡三十歲所有人都在勸你,該去拼了,再不拼就老了。三十歲卻又是個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年齡。三十歲年輕人嫌你太老沉,中年人嫌你太稚嫩。其實人生已經活得很用力,但希望卻又很渺茫,思維有了很大的進步,結果卻沒太大的進步。人們開始不解,開始懷疑。甚至開始不相信自己。但內心的熱血還在,面對未來又還沒有服輸。平淡一時可以,讓你平淡一世又不甘。所以三十歲的人開始做選擇,然而一個不對又掉深淵。
  • 已經30多歲了,還在四處求職靠「簡歷」找工作?我也是
    看,是不是覺得這個30歲的男人糟糕透了。如果這是20幾歲的畫面,大多數人會覺得這是一個勤勞、努力的年輕人。而同樣的場景放到30歲的人身上,就變成了「無奈」、「可憐」、「能力不行」的代名詞。02 30歲,為什麼不能靠簡歷找工作?
  • 曾國藩:我是如何從30歲前的庸人,到後來位極人臣?真是醒世良言
    影響蔣介石一生的《曾國藩全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花一點時間看他寫的家書、日記等文稿,就能學到他一輩子的管理、識人、交際、治家、教子智慧。這些牛人都是幸運的,在他們人生最好的年紀,及時讀到了曾國藩。所以有人說曾國藩文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曾國藩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如何邁過職場「35歲門檻」:回家考編成許多人的選擇
    如何化解職場焦慮,順利邁過這道坎兒?自從過完34歲生日,在北京一家文化創意公司工作的許瑤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在一年內失去現有的職位,「公司基本沒有35歲以上的人。」許瑤的擔心,也是不少企業職工的擔心,因為公司對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歲以下」,公司內又鮮見35歲以上非管理層員工。
  • 20歲想月入幾十萬,25歲想月入五六萬,30歲只求月入一萬
    還有的認為30歲應該有幾個億!!看到這裡。可能許多脾氣暴躁的讀者們已經挽起雙袖,準備開始噴她們了。也好讓她們知道社會的險惡。20歲時覺得一月怎麼著也得幾十萬。放在我20左右的時候,我會覺得她們要求挺低。甚至我都有點瞧不起她們。都25歲了,使使勁努努力。一個月賺幾十萬,這存款怎麼著也得有幾百萬了!
  • 30歲讀大專出來,還有前途嗎?主要是看你的目標
    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切身體會,人在很多時候是自己給自己的年齡上了枷鎖,總感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不該做什麼。我的意思不是鼓吹不計後果去做某件事。人在做決定的時候謹慎,需要去評估選擇的利弊及後果,做了是不是能讓自己變得更好,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承擔這個選擇的後果。雖然誰都沒有能力預測未來會怎麼樣,心理上做好預先準備更能讓你更從容地去面對未來會遇到的問題。所有,學習終身有意義,需要你自己去豐富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