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託行業面臨轉型升級
自 2015 年開始,金融穩定理事會進一步完善影子銀行的定義和標準,引入了三層次和兩步走相結合的方法。其中,第一層次為寬口徑影子銀行,包括所有非銀行金融中介業務(monitoring universe of non-bank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MUNFI)。第二層次為其它金融中介(other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OFIs),從寬口徑中剔除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和金融輔助機構後得到。第三層次為窄口徑的狹義影子銀行(narrow measure),是影子銀行監測的重點,按照風險特徵界分。為進一步甄別影子銀行的風險因子和趨勢,2016 年起,金融穩定理事會引入經濟功能(economic functions,EFs)的概念,將窄口徑影子銀行細分為5 類。
金融穩定理事會最新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18 年底,全球金融總資產為 378.9萬億美元,廣義影子銀行總量為 183.7 萬億美元,其中其他金融中介(OFIs)114.3萬億美元,狹義影子銀行 50.9 萬億美元。目前,FSB 已完成 2019 年數據的收集工作,正在進行統計分析,預計影子銀行規模整體保持穩定。
影子銀行治理效果顯著
自金融危機後,隨著房地產價格快速上漲和地方政府融資平颱風險積累,貨幣政策開始收緊,同時加強對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總量、節奏和結構的管理,貸款增速和投向均受到嚴格約束。在這一背景下,為規避宏觀調控和監管,銀行將資產大量移到表外。各類跨市場、跨行業的影子銀行因而迅速增長。尤其是,銀行理財與信託公司的「銀信合作」業務急劇膨脹。銀行利用理財資金購買信託公司的信託計劃,信託計劃再以信託貸款方式投向房地產行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僅 2010 年上半年,銀信合作業務就由年初的 1.4 萬億元猛增至 2.08 萬億元。
2017 年起,集中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十亂象」專項整治,重點整治亂加槓桿、脫實向虛、以錢炒錢的複雜結構化產品,嚴禁資產轉讓附回購協議、抽屜合同等虛假交易。
截至 2019 年底,中國廣義影子銀行規模為 84.80 萬億元,佔 2019 年國內生產總值的 86%,相當於同期銀行業總資產的 29%。
在廣義影子銀行中,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同業理財和投向非標債權及資管的銀行理財、委託貸款、信託貸款、網絡借貸 P2P 貸款和非股權私募基金的影子銀行特徵更為明顯,風險程度更突出,屬於高風險的狹義影子銀行範疇。截至 2019年末,狹義影子銀行規模為 39.14 萬億元,佔廣義影子銀行的 46.2%,較歷史峰值下降 11.87 萬億元。
加通道、加槓桿和加嵌套的高風險業務得到重點清理。同業理財在 2017 年初曾達到 6.8 萬億元的歷史峰值,2019 年末降至 8400 億元。同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由 2016 年底的 23.05 萬億元降至 2019 年末的 15.98 萬億元。同期委託貸款和網絡借貸 P2P 貸款分別由 13.2 萬億元、0.82 萬億元降至 11.44 萬億元和 0.49 萬億元。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同業理財、委託貸款和網絡借貸 P2P 貸款分別進一步降至 6607億元、11.22 萬億元和 0.19 萬億元。
(文章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