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691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庫管一樣,鬧書荒的時候,各大文學獎獲獎書目就是我的沙漠綠洲。
獲獎書目等於待看書單,一直是庫管多年的習慣。
但近些年,形形色色的各大文學獎項如雨後春筍、遍地拔節,看得我眼花繚亂。
若是「百花齊放」還好,關鍵其中大部分「文學獎」在文學造詣上並沒有什麼含金量。
好在,大浪淘沙,經過時間的洗禮,有一些文學獎依然在讀者心中屹立不倒。
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蒙著眼,隨便一伸手也能感受文學的奧妙。
今天,庫管為大家整理了五大中外文學獎項。
有了它們,鬧書荒?不存在的。
「文學界最高獎項」諾貝爾文學獎
諾貝爾獎大家太熟了,尤其是2012年莫言得獎以來,「哪位中國作家能再得諾貝爾文學獎」幾乎成了每年10月份(諾貝爾獎頒獎時間)的熱點話題。
自1901年開辦至今,除20世紀上半葉的幾場戰爭和2018年的醜聞事件導致的幾次停發,諾貝爾獎堅持每年舉辦一次,獲獎者和獲獎作品數量都已過百。
最開始,創立者只想嘉獎「最近一年來」「在文學作品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後來在國王的批准下,這一標準改為「如今才顯出意義的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
這一更改放寬了參賽作品的創作時間和內容類型,因此,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是文學獎中涵蓋領域最廣、探討度最深的。
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家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泰戈爾、海明威、羅素、葉芝、邱吉爾等等,但還有一些中國讀者不太熟悉的好作家和好作品。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開獎當天,庫管整理了一份「歷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書單」,不想錯過這些珍貴好書的同學點擊藍字即可查看。
「中國長篇小說的金名冊」茅盾文學獎
去年8月16日,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揭曉。
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共五部長篇在234部候選作品中脫穎而出,出版社又掀起一陣「茅獎」熱。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它1981年設立,1982年開始第一次評選,此後便每四年舉辦一屆,是我國長篇小說的最高獎項之一。
可以說,中國近四十年來最好看的長篇小說,都被茅獎囊括其中。
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推拿》等這些鼓舞和感染著一代代年輕人的故事,都是往年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
但就是這樣一個在文壇舉足輕重的文學獎,曾一度很拮据。
1991年路遙憑《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時獎金只有五千元,領完獎後跟一眾朋友聚餐慶賀,一頓飯就花光了。
直到2011年李嘉誠先生贊助,獎金才從當時的5萬元提高至50萬元,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庫管整理過一份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目丨歷屆茅盾文學獎書單,想看的同學,點藍字收藏,碼住慢慢看。
「日本最佳的文學新作」芥川直木獎
「芥川直木獎」是日本最著名的大眾文學獎項,是日本後人為紀念作家芥川龍之介和直木三十五而設立的。
它其實是兩個獎,芥川獎和直木獎,但由於兩個作家生前是好友,獎項的創立時間、頒獎時間、頒獎地點又都相同,所以大家都習慣合稱其「芥川直木獎」。
芥川直木獎大概是世界上少有的一年舉辦兩次的文學獎。
有種說法稱,在日本,每年2月和8月是全民讀書的淡季,於是芥川直木獎便選在這兩個月開兩次獎,想依靠炒作和宣傳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除了頒獎次數多,芥川直木獎還很傲嬌,名聲越火的作家它越看不上。只有新人和不知名的作家才有資格成為它的評選對象,且只能得一次獎。
芥川直木獎獎金大概只有兩萬人民幣,並不高,但對於新人來說,一旦獲獎,有如黃袍加身,可以依靠這個頭銜輕鬆換來約稿和極高的報酬。
對於日本文學,中國讀者可能更熟悉推理小說,但如果你想涉獵一些其它類型的文學作品,芥川直木獎是一個不錯且較為權威的選擇。
庫管簡單列一下已在國內出版的芥川直木獎獲獎作品名單,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
笹倉明《異國女刺客》( 1989年上半年獲獎);
《戀》(1995年下半年獲獎);
黑巖重吾《不道德的手術刀》(1960年下半年獲獎);
淺田次郎《 鐵道員 》(1997年上半年獲獎);
朱川湊人《花草便當》(2005年上半年獲獎)
林真理子《若能趕上末班機》(1985年下半年獲獎);
東野圭吾 《嫌疑人X的獻身》(2005年下半年獲獎);
《多田便利屋》(2006年上半年獲獎);
野坂昭如的《螢火蟲之墓》收錄了《 螢火蟲之墓 》《美國羊棲菜》(1967年下半年獲獎);
京極夏彥的《巷說百物語》(2003年下半年獲獎);
逢坂剛的《卡迪斯紅星》(1986年下半年獲獎);
宮部美雪的《理由》(1998年下半年獲獎);
唯川惠的《間接戀人》(2001年下半年獲獎);
櫻庭一樹的《我的男人》(2007年下半年獲獎);
陳舜臣的《青玉獅子香爐》(1968年下半年獲獎);
石田衣良的《十四歲》(2003年上半年獲獎);
角田光代的《對岸的她》(2004年下半年獲獎);
天童荒太的《哀悼人》(2008年下半年獲獎);
佐佐木讓的《絕望的廢墟》(2009年下半年獲獎);
中島京子的《小小的家》(2010年上半年獲獎);
道尾秀介的《月與蟹》(2010年下半年獲獎);
井上荒野的《切羽》(2008年上半年獲獎);
熊谷達也的《邂逅之森》(2004年上半年獲獎);
北村薰的《鷺與雪》(2009年上半年獲獎);
連城三紀彥的《戀文》(1984年上半年獲獎);
藤原伊織的《恐怖分子的洋傘》(1995年下半年獲獎);
井上廈的《手鎖心中》(1972年上半年獲獎)。
「英語小說界的最高榮譽」布克獎
《使女的故事》作者80歲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一直是諾獎的熱門人選之一,無奈總是頻頻落選。
直到去年她拿了布克獎,才算多少撫慰了粉絲們失落的心情。
布克獎可能大家並不是很熟悉,但如果我們從作品出發,你應該會恍然大悟——「原來這些年我們看過那麼多布克獎獲獎作品!」
從《辛德勒名單》到《英國病人》,再到引發全球熱議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它們的原著小說全都斬獲過布克獎。
如果說諾貝爾文學獎是全世界文學領域的最高殿堂,那布克獎就是當代英語小說界的最高榮譽。
和前者相比,除了涵蓋範圍不同,在文學價值上,布克獎絕對稱得上是世界文壇中影響最大、含金量最高的文學大獎之一。
文學界有一句公認的話:哪部作品得了布克獎,哪部作品就是當今「最好看的英文小說」。對於喜歡看英文原版小說的讀者來說,「布克獎」絕對是福音。
有關布克獎獲獎作品,庫管也曾寫過一篇文章專門介紹,想入門「布克獎書單」的朋友,看它準沒錯——被這個獎蓋章的小說,一個比一個好看!
「科幻藝術屆的諾貝爾獎」雨果獎
2015年,劉慈欣憑藉作品《三體》摘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獎,振奮文壇。
有人評價說,劉慈欣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也是那時,中國讀者開始更多關注這個科幻文學獎屆的老大哥——雨果獎。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獎項,1953設立,正式名稱為「科幻成就獎」。
它同另一幻想小說大獎「星雲獎」並稱為「雙獎」,被譽為科幻藝術屆的諾貝爾獎。
「雨果獎」的設立並非源於寫《巴黎聖母院》的「維克多·雨果」,而是為了紀念來自盧森堡的現代科幻小說奠基人雨果·根斯巴克。
這個人並沒什麼創作天賦,但他20歲時就創辦了第一本真正的科幻雜誌,為遍布四方的科幻作家提供了一個展露才華的舞臺。因為他,「科幻小說」才得以形成一個正式的文學流派。
至於為什麼不用他的姓來命名,大概確實是想沾一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光吧。
在科幻屆有一種說法,「如果一部小說同時拿到了『雙獎』,就標誌著它已經毋庸置疑地進入了經典作品的殿堂。」
現在,庫管就為大家獻上24部榮獲過雙獎的科幻經典(點擊藍字查看),如果你正好痴迷科幻文學,它們一定合乎你的口味。
古語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成長過程中,我們也許無數次探討過這兩者到底孰輕孰重,長大後才發現這句話是有語境的。
當我們大部分人無法用雙腳將歐美、非洲、南北極,大海深處、太空遠方……甚至全宇宙走完時,「讀萬卷書」可以。
閱讀可以讓這樣的人生變得可信。
這個過程可能是幸福的,可能是平靜的,也可能是極度痛苦的,但卻都是值得的。
當然,如果看了這麼多書單你還是選不好自己要讀什麼,不妨一直關注Kindle電子書庫。
畢竟,庫管就是一個「行走的書單」,在我這,永遠別想沒書看。
感謝閱讀。
作者:庫管,來源:Kindle電子書庫。全國最大的Kindle電子書愛好者聚集地,提供正版書籍推送服務,微信公眾號「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我是庫管,如果對你有用的話,還請花1秒鐘點個讚。謝謝你。:)
————————
微信公號搜索:Kindle電子書庫。Kindle技巧丨書單丨人物丨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