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9月19日-9月25日期間是全國科普日,全國各地將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科普閱讀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活動形式。小編整理出了部分自然科普類書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科普類
1. 《餐桌食物簡史》——回顧糧食、水果和蔬菜步入人類餐桌的歷程,探索日常食物的前世今生。
2. 《時蔬小話》——家門口菜市場裡的那些菜到底有哪些故事,聽阿蒙老師給你一一道來。
3. 《菜市場魚圖鑑》——菜市場小白在南方菜市場的買魚指南。
4. 《醉酒的植物學家》——了解植物和酒的關係,讓酒文化更有文化。
5. 《七十二番花信風》——二十四節氣觀花指南。
6. 《鮮花帝國》——買花送花的時候不妨了解一下鮮花背後的秘密。
7. 《不止美食》——美食背後的歷史和故事,一個有文化的吃貨不可錯過。
二、植物專題類
1. 《種子的故事》——一顆小小的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這背後又有著何種複雜的形成和演化歷程?
2. 《樹的秘密生活》——我們身邊的樹木是如何成長的,又是如何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3. 《植物也邪惡》——植物可能是菜,可能是藥,也可能是毒,這本書會讓你了解那些讓人著迷卻又邪惡異常的植物。
4. 《植物Q&A》——一本簡單易懂的問答式植物小百科,老少皆宜。
5. 《野果遊樂園》——野果千千萬萬,口味酸甜苦辣鹹,這本野果小百科告訴你不認識的可千萬別摘!
6. 《野花999》——野花千姿百態,氣味香臭各異,這本野花小百科可謂野外賞花秘籍。
7、《怎樣觀察一朵花》《怎樣觀察一粒種子》《怎樣觀察一棵樹》——精美的圖片帶你認識美麗而精妙的植物世界。
三、動物專題類
1. 《昆蟲Q&A》——一本簡單易懂的問答式昆蟲小百科,昆蟲愛好者的入門必備書籍之一。
2. 《鳴蟲音樂國》——可以邊看邊聽的昆蟲圖書。
3. 《昆蟲臉書》——精美的攝影圖片帶你走進40餘種昆蟲的私密生活。
4. 《都市昆蟲記》——南方都市裡的昆蟲觀察指南。
5. 《蟑螂博物學》——知己知彼,方能將家中的小強徹底消滅。
6. 《老鼠博物學》——米老鼠、小松鼠、倉鼠、土撥鼠,鼠來鼠去都是老鼠,鼴鼠卻不是老鼠,這是為何?
7. 《蜘蛛博物學》——並不是所有蜘蛛都織網穩坐中軍帳,這是為何?黑寡婦蜘蛛真的那麼可怕嗎?
8. 《昆蟲的私生活》——行為生態學和演化生物學專家揭開昆蟲的行為和演化奧秘。
9. 《剝開鳥蛋的秘密》——鳥類學家由外到內揭開鳥蛋的所有秘密,吃個雞蛋都能學到科學知識。
10. 《鳥的感官》——一本全面講述鳥類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磁感和情緒的硬核科普書籍。
11. 《羽毛:自然演化的奇蹟》——五顏六色的羽毛如何形成和演化而來,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有著哪些關聯,這本書會告訴你答案。
12. 《野鳥放大鏡食衣篇》和《野鳥放大鏡住行篇》——一邊欣賞精美的攝影圖片一邊了解一些鳥類的衣食住行,入門級的鳥類科普書籍。
13. 《狗知道答案》——工作犬背後的科學和奇蹟。
四、圖鑑類
1. 《中國鳥類圖鑑》——收錄1384種中國鳥類的照片版圖鑑,實用性極強的文字描述,觀鳥愛好者從小白成長為觀鳥高手的必備書籍之一。
2.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北京冊、荒漠冊、祁連山冊、衡山冊)——每一本都可以放入口袋,植物愛好者的必備工具書系列。
3. 《中國常見植物野外識別手冊》(苔蘚冊)——「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苔蘚一般不為人注意,但卻有著不一樣的魅力。
五、生態與演化類
1. 《絕境——濱鷸與鱟的史詩旅程》——追隨紅腹濱鷸從世界盡頭到北極的艱辛旅程,欣賞沿途遠古生命書寫的壯麗史詩。
2. 《地球上的性》——動物學家講述動物在地球上繁衍不息的秘密。
3. 《加拉帕戈斯群島》——進化論的朝聖之地,在這裡讀懂自然選擇。
4. 《生命之數》——數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生命過程和生命的演化,有了數學這一工具,我們才能更好地解讀表象背後的奧秘。
六、科學與人文類
1. 《看不見的森林》——一位生物學教授找到一塊安詳寧靜的「聖地」,將物候觀測和心靈感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詮釋人與自然的情感共鳴。
2. 《刺蝟、狐狸與博士的印痕》——看《熊貓的拇指》的作者古爾德如何彌合科學與人文學科間的裂隙。
3. 《探尋自然的秩序》——科學史專家梳理博物學的起源和發展,博物愛好者不可錯過。
4. 《鳥的智慧》——《剝開鳥蛋的秘密》和《鳥的感官》的作者、英國皇家學會會員、鳥類學家伯克黑德從科學思辨的角度梳理鳥類學主要研究領域的發展歷史,不可錯過。
5、《林奈傳》——林奈是現代生物分類學的鼻祖,他提出的雙名法對我們描述自然界中的生物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6. 《數學傳奇》——任何天才人物的輝煌不是用眼睛而是用精神才能看到的,數學家更是如此!
7. 《數學與人類文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看似和數學並無太大關聯,但現代文明又處處和數學相關。這本書會告訴你數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中起著何種巨大的推動作用。
來源: 商務印書館
【來源:廣東科技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