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
(唐)崔塗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崔塗 [唐] (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後在世),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唐末詩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詳,約公元八八七年前後在世。唐僖宗光啟四年(888)進士,《全唐詩》存其詩1卷。他寫的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除夜有懷》。終生飄泊,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秦隴等地,故其詩多以飄泊生活為題材,情調蒼涼
【問題探究】
1.這首詩全篇皆實寫「孤雁」,作者是怎樣突出孤雁之「孤」的?
2.結合全詩,說說詩的最後兩句作者對孤雁有怎樣的?又借孤雁表達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作品賞析】
這首詩題名《孤雁》,全篇皆實賦孤雁,「詩眼」就是一個「孤」字。一個「孤」字將全詩的神韻、意境凝聚在一起,渾然天成。這是一隻悲傷而執著的孤雁:它不飲,不啄,只是一個勁兒飛著,叫著,追尋它的同伴。詩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實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寫出「離群」這個背景。所以詩人一開頭便說:「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站在驛樓上,極目遠望,群雁不見了,只留下一隻孤雁,在低空盤旋。從「歸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為只有在春分以後,鴻雁才飛回塞外。這兩句中,一個「行」字,一個「獨」字,二者作對比,孤雁就突現出來了。「念爾」二字,隱蘊詩人同情之心。古人作詩,往往託物寓志,講究寄興深微。「念爾」句寫得很妙,筆未到而氣已吞,隱隱地讓一個「孤」字映照通體,統攝全局。「獨何之」,則可見出詩人這時正羈留客地,借孤雁以寫離愁。
頷聯「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是說失群之後倉皇的表現,既寫出當時的自然環境,也刻畫出孤雁的神情狀態,是全篇的警策。孤雁呼尋夥伴,聲音悽厲,它經不住風雨的侵凌,想下來栖息,卻又影單心怯,幾度盤旋。詩人將孤雁那種欲下未下的舉動,遲疑畏懼的心理,寫得細膩入微。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悽的情感熔鑄在孤雁身上了,從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藝術整體,讀來逼真動人。誠如近人俞陛雲所說:「如莊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猶詠鴛鴦之『暫分煙島猶回首,只渡寒塘亦並飛』,替鴛鴦著想,皆妙入毫顛也。」(《詩境淺說》)這兩者意境是頗為相似的。
頸聯「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是承頷聯而來。寫孤雁穿雲隨月,振翅奮飛,然而仍是隻影無依,悽涼寂寞。「渚雲低」是說烏雲逼近洲渚,對孤雁來說,便構成了一個壓抑的、恐怖的氛圍,孤雁就在那樣慘澹的昏暗中飛行,令人擔憂。這時作者是在注視並期望著孤雁穿過烏雲,脫離險境。這一句寫想像中孤雁的行程,雖非目力所及,然而「望盡似猶見」,傾注了對孤雁自始至終的關心。這兩句中「低」字和「冷」字用得好。月冷雲低,襯託著形單影隻,就突出了行程的艱險,心境的悽涼;而這都是緊緊地扣著一個「孤」字。唯其孤,才感到雲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隨,才顯得孤單悽涼。
詩篇的最後兩句,寫了詩人的良好願望和矛盾心情。「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是說孤雁未必會遭暗箭,但孤飛總使人易生疑懼。從語氣上看,象是安慰之詞——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實際上卻是更加擔心了。因為前面所寫的怕下寒塘、驚呼失侶,都是驚魂未定的表現,直到此處才點明驚魂未定的原因。一句話,是寫孤雁心有餘悸,怕逢矰繳。詩直到最後一句「孤飛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詩眼」至此顯豁通明。詩人飄泊異鄉,世路峻險,此詩以孤雁自喻,表現了他孤悽憂慮的羈旅之情。
這首詩字字珠璣,沒有一處是閒筆:一聯寫同伴歸盡,只有大雁獨自飛翔,寫「離群」切題。二聯寫孤雁神態,先寫失群原因,再寫失群後的倉皇。三聯寫失群的苦楚,儘管振羽奮飛,仍然是隻影無依,悽涼寂寞。四聯寫疑慮受箭喪生,表達詩人的良好願望和矛盾心情。餘音嫋嫋,回味無窮,可稱五律詩中的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