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原吉利控股集團常務副總裁兼財務長(CFO)李東輝的新職務以一則相關新聞發布的形式得以公開。
吉利控股集團方面當天發布的一則消息提到,李東輝以吉利控股集團CEO的身份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等人一起出席了近日在重慶舉行的新金融業務啟動儀式,該消息相當於官宣了此前由李書福兼任的集團CEO位置正式由李東輝接棒。
顯而易見的是,從CFO到CEO的升任,擁有20年財務管理及資本運作經驗的李東輝被推至臺前,將獲得更大權限。業內不具名人士分析稱,此舉或意味著李書福有意將金融投資類業務提升至更高的層級,甚至是將金融投資打造為吉利控股又一核心業務。那麼,李東輝的上任究竟意味著什麼?又將帶給吉利哪些改變?
降本節流 緩解債務壓力
從吉利方面的官方表述中可以看到,「立足企業長期發展戰略布局,聚焦主業,推動旗下各板塊業務協同發展,吉利控股決定對組織架構進行調整,任命李東輝先生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CEO,安聰慧先生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總裁,吉利汽車集團CEO、總裁。」也就是說,此輪組織架構調整仍將「聚焦主業」作為基本點,意在推動旗下各板塊業務協同發展。
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買車網Buycar採訪時表示認同:「吉利控股未來業務主線還將以實業為主,而不會將金融投資作為核心業務。當前特殊時期,不少企業都在降成本節流,保證資金正常運轉,此輪高層人事變動或許與吉利近年來債務壓力加大有關。」
最新數據顯示,吉利10月份銷量超過14萬輛,達到140026輛,同比增長約8%。截至2020年10月底,吉利汽車全球累計銷量突破1000萬輛,成為首個實現乘用車產銷1000萬輛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不過,在過高研發投入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吉利的利潤表帳面數據卻愈發難看。2019年吉利利潤業績大幅下滑34.67%,今年前三季度,吉利控股實現歸母淨利潤30.87億元,同比下滑近50%。
負債方面,目前吉利控股境內存續債券9隻,存續規模170.41億元,其中將有超40億債券於一年內到期,大部分債券兌付期集中於2022年;境外債務存續5隻,存續規模17.5億美元,2021年將面臨合計6.5億美元境外債券到期壓力。
受此影響,標普於11月27日確認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吉利汽車(00175.HK)的長期發行人信用評級和高級無抵押票據發行評級為「BBB-」,並將所有評級從觀察列表中移出,評級展望維持「負面」。標普認為,由於高資本支出,潛在的經濟波動以及子公司吉利汽車IPO的不確定時間,吉利控股在未來12-24個月內將繼續面臨槓桿壓力。
因此,在崔東樹看來,同當下一眾跨國合資車企新任「掌舵者」的職責一樣,保障息稅前利潤並保持主營業務擁有可持續性的盈利增長,讓吉利在汽車行業愈發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更快速的反應能力,也是李東輝的核心職責之一。
聚焦實業 推動各板塊業務協同發展
招銀國際研究部白毅陽表示,吉利此次人事變動,尚無法判斷內部業務側重點是否有調整。不過他認為,李東輝出任吉利CEO,預計與集團未來有可能整合資源,能夠實現各板塊之間的協同有關,「業務整合可能需要牽頭人來做,更好調配資源」。
的確,從入股戴姆勒、合併沃爾沃,再到登陸科創板、收購力帆,吉利近年來在「戰略協同、推動變革、共創價值」使命下大手筆商業運作不斷,都標誌著吉利謀求向智能電動出行科技集團轉型發展的決心。細心者會發現,在吉利官方的簡介中,其已將自身定義為一家集汽車整車、動力總成和關鍵零部件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並涵蓋出行服務、數字科技、金融服務、教育等業務的全球創新型科技企業集團,而不單是整車製造商。
從李東輝的履歷來看,其不僅擁有國內公司及中外合營跨國企業中擁有超過20年的財務和企業管理工作經驗,更被認為是吉利近年來完成上述多項商業和資本運作項目的重要操盤手。總之,吉利從製造業企業向科技企業轉型,擁有財務管理與金融背景的李東輝將吉利帶向以新科技為主題的商業規劃發展道路,是順理成章的。
另外,今年2月10日,吉利曾和沃爾沃汽官宣雙方將探討組建一個更強大的全球企業集團的可能。重組後,吉利除了全資控股沃爾沃外,沃爾沃、領克、極星等品牌也將進入吉利的集團體系,並計劃將合併後的業務香港和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上市。但後續受吉利方面專注科創板上市過審一事的影響,兩家公司的合併計劃因此被暫時擱置。對此,沃爾沃發言人表示,一旦吉利完成與此有關的活動,談判就會恢復。
因此,在汽車分析師張翔看來,隨著李東輝的升任,其將進一步推動吉利控股集團旗下各業務板塊做出最新的戰略調整。這意味著,李東輝憑藉自身超過20年的財務和企業管理工作經驗,也將站在戰略角度,以獨特的運營和資本運作為吉利在資本整合和財務管控等方面發揮其重要價值,而李東輝接棒後的吉利,也即將邁入更高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