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邊境山路崎嶇車輛通行困難。丁文棟 攝
「一號警戒,根據護衛通報,槍聲出自附近以色列靶場射擊訓練,解除隱蔽,加強觀察。」「一號警戒收到!」「情況解除,各小組繼續作業!」
官兵需要利用人字梯爬上藍桶重新噴漆翻新標識。丁文棟 攝
黎巴嫩與以色列某一邊境地區,一陣急促的槍聲過後,中國第19批赴黎巴嫩維和多功能工兵分隊掃雷官兵開始新一天的「藍線」通道維護任務。上個月,他們剛剛完成首個「藍線」勘察任務,並提交了情況報告。近日,接聯黎司令部最新指令,新一批赴黎維和掃雷官兵正式展開部署以來首個「藍線」通道維護任務。
人工進行植被割除清理工作。丁文棟 攝
作為黎以邊境的臨時停火線,長期以來,「藍線」發揮著維持和平穩定的重要作用。但前期勘察結果顯示,用於標記「藍線」的許多藍桶和通道因氣候、雨水和自然災害等因素,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損毀。掃雷監督員鄭建輝說:「經勘察,『藍線』通道主要存在植被過密阻礙通行、鐵絲網鏽蝕掉落、警示標誌丟失、藍桶標識油漆掉色嚴重不醒目等問題,部分區域甚至出現缺口,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
隨處可見的骷髏頭標識牌和密集的鐵絲網都在訴說這片「死亡地帶」的危險。丁文棟 攝
中國維和官兵的主要任務是割除植被清理雜物、修復鐵絲網、完善補充地雷標識和翻新藍桶標記等。按照命令指示,在明年2月上旬左右,中國赴黎維和掃雷官兵需完成近100個藍桶及通道的維護修復,跨越「藍線」總長40餘公裡。由於點位數量多而且分散,一個排分成兩組進行作業,一條通道只有5-7人來完成,時間緊任務重,官兵們往往是進了通道就不休息,連續作業5個小時左右。
維和官兵給藍桶噴上「UN」字樣。丁文棟 攝
按照聯黎司令部命令,中國維和部隊與柬埔寨維和部隊共同擔負「藍線」通道維護任務,根據任務劃分,中國掃雷官兵接到的通道維護區域位於南黎任務區西南方向,但有一半通道之前是由柬埔寨維和部隊勘察的地段。儘管雙方進行了資源共享,但工作模式和作業方法、標記手段的差異,導致維和官兵無法準確掌握情況,情況不明給展開作業帶來很大難度。
為通道重新拉設鐵絲網。丁文棟 攝
黎以邊境地區大多為山地,路況極差,崎嶇程度甚至連猛士指揮車都寸步難行,維和官兵從營區出發需要花近2個小時才能到達任務點,而後選擇一片開闊地作為控制點,各小組徒步前進尋找通道進行維護任務。為節省時間,官兵們都在任務點吃午飯,由部分駕駛員在控制點負責炊事工作,但為了趕進度,各作業小組幾乎每天都不能按時就餐,距離控制點較遠的官兵,經常都是吃冷飯菜。駕駛員劉兵說:「有時候心疼戰友,我就開車把飯菜送過去,想著他們能早點吃上飯,但山路太陡、路面崎嶇,有一次送過去以後,飯菜在車上被晃得厲害,灑出來不少,要沒有保鮮膜保護,就全沒了。」
維和官兵正在對藍桶進行翻新。丁文棟 攝
官兵們所面臨最大的難題也是作業量最繁重的,是植被割除,由於通道地勢不平且兩旁就是雷場,機械操作無法實現,所以每天要花費大量時間去人工完成這項工作。許多通道植被非常茂密,官兵通行受阻,警戒人員舉著2米長的旗杆走進通道,也被全部淹沒在其中。第二次參加維和任務的掃雷3組副組長魏成兵說:「我們分隊上一次進行通道維護是三年前,這三年間,幾乎所有通道都被樹木雜草填滿,特別是荊棘灌木叢,任務才開始幾天,我們最厚實的防割手套就已經壞掉了10雙,很多人手都被扎破了。」通道長度距離短的30-50米,長的有500多米,寬度均在2米左右,按照標準作業程序,官兵們需要把通道內所有的植被全部清理乾淨,每天要重複彎腰、割草砍樹幾百上千次。自「藍線」通道維護任務展開以來,一些腰部有舊疾的老兵都是貼著膏藥、戴著護腰在作業。
在水泥墩外側噴上醒目的藍桶序號。丁文棟 攝
黎巴嫩的雨季來臨,雷雨天氣增多,中國維和官兵就必須加快作業進度,儘管任務繁重且枯燥,但他們從無怨言,始終用高效、專業的敬業精神去完成每天的任務。截至目前,中國維和官兵已完成23條通道的維護任務,步行距離約30公裡。
維和官兵正在對通道內植被進行清理。丁文棟 攝
一個個中國藍盔,拎著作業包、油漆桶,帶上修枝剪、肩扛人字梯,穿行在「藍線」的深山密林中,低下頭清掃障礙開闢安全通道,挺起腰維護和平展現中國力量。
重新掛上地雷標識。丁文棟 攝
雲南網記者 熊強 通訊員 丁文棟 況志邦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