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
折桂在即
又是一年招生季
又是一年逢君時
這裡有最廣闊的藍色舞臺
這裡有最激情的青春夢想
這裡是大連海事大學
今天我們帶您走進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院長寄語
同學們好!歷經十年寒窗苦,今朝終圓大學夢。如果你想知道船舶如何航行可以準確到達彼岸的目的地,相距萬裡的兩地如何實時地溝通交流,多年前的科幻而今成為現實的機器人如何工作、思考等應用工作的原理,雲計算、大數據、5G、人工智慧、網際網路等充滿神秘又極富吸引力的知識都將可能在你們的大學夢中得到答案。
大連海事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既有與國內最早電子類專業同時起源和發展的老牌專業,也有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興起而設立的年輕專業。各專業緊密圍繞信息技術的各領域進行人才培養。如果你選擇了信息類的專業,四年後,你將有能力成為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設計者和發明家,把一些自己的夢想親手變為現實,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學院秉承「惟真惟實,博學遠志」的院訓,著力培養學生具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與長遠志向,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精神,堅持求真務實的作風,保持真誠、樸實的品質。在畢業的校友中有兩院院士、企業精英、知名學者以及數萬名信息技術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
有志於未來從事信息領域工作的考生,歡迎報考大連海事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院長簡介
畢勝,博士、教授,現任大連海事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兼任國家遙感中心海事導航事業部主任,遼寧省交通安全通信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國際計算機學會(ACM)中國理事會大連地區分會主席等職。主要從事信號處理、計算機視覺、嵌入式系統應用等領域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獲得省部級獎勵多項,主持或承擔國家、省部級、企業委託項目20餘項。講授「微機原理及應用」、「數字圖像處理」本科生課程及「計算機視覺」研究生課程,共培養了40餘名研究生。
學院歷史沿革
伴隨著新中國高等航海教育事業的誕生,「海大信息人」 砥礪前行,薪火相傳,幾代人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鬥,以1953年大連海運學院成立之初開設的無線電工程學、無線電助航儀器等電子信息類課程為肇始,不但發展壯大,先後從1960年9月設立的電子計算基礎專業、1964年1月成立的無線電系、1977年12月成立的電子工程系、1984年9月成立的計算機及自動控制系、1998年4月成立的信息工程學院、2000年12月成立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08年1月成立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直至2017年6月重組形成現在的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培養目標
新時代的「海大信息人」將秉承「惟真惟實、博學遠志」的院訓,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保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抱誠守真、樸實善良;兼容並蓄、博採眾長,具有科學發展的宏圖遠志;旁徵博引、百花齊放,具有青出於藍的孔孟之志;博覽勤思、通今博古,具有修身立業的宏才遠志;在科教興國和服務「四個交通」戰略的徵途上不斷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學科情況
學院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博士授權點、軟體工程一個一級碩士授權點。
一、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
1. 學科概述
本學位授權點源於1959年創建的船舶無線電導航和船舶無線電通信兩個本科專業,後更名為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2013年遼寧省首批本科專業評價均為第一名。本學位授權點1981年獲得全國第一批電子與通信系統碩士授權點,1986年獲得第三批博士授權點,2007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2011年獲得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在2017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B-;目前是遼寧省和交通部重點學科。
目前本學科成員76名,博士學位教師66人,教授24人,博士生導師16人(含共享院士、講座教授等),碩士生導師62人。本學科擁有共享院士3人、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國家重大專項專家組成員1人、省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省「百層次」人才2人、省示範專業3個和省教學名師2人,還擁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特色專業、交通部重點實驗室、2個省重點實驗室、2個省優秀教學團隊和1個交通部優秀科技創新團隊。
2. 主要研究方向
導航與雷達信息系統方向、射頻通信理論與技術方向、光電信息檢測與處理方向、移動通信理論與技術方向、信號與圖像處理理論與技術方向。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
1、學科概述
本學位授權點於1977年設立計算機本科專業,1996年開始招收碩士生;2006年獲「計算機應用技術」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12年獲批設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2年起,「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成為遼寧省及交通運輸部共建重點學科,在2017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B,2018年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18年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成為遼寧省一流學科建設A類學科,上榜ESI前1%。
本學位點現有全職教師60人,博士學位教師40人,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6人,碩士生導師53人。其中,全國計算機本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遼寧省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交通運輸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1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1人,國家科技部863項目會評專家1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項目會評專家2人,國際人機互動學會副主席1人。
2.主要研究方向
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人工智慧。
三、軟體工程學科
1.學科概述
2004年,大連海事大學獲準設立軟體工程本科專業,自2005年至今已連續招生十四年。2009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我校軟體工程為工程碩士招生領域,並於次年招生;2011年我校軟體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首批獲得國家批准,並於2012年開始招生。「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十三五」以來本學科在交通運輸部和學校的關心下,從無到有、由弱變強,逐步建立了軟體工程學科的研究發展平臺和隊伍。
本學位點現有專職教師27人,包括教授5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12人、講師5人。其中52%為45歲以下中青年,60%具有博士學位。
軟體技術與方法、交通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服務計算與軟體服務工程。
本科專業介紹
學院設有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網絡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九個本科專業。
1. 電子信息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素養,能夠在電子信息工程及相關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設計開發、測試運維和服務管理等工作的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始建於1958年船舶電氣與導航專業,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具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和博士點。是國家特色專業、遼寧省優勢特色專業、遼寧省一流本科示範專業、遼寧省綜合改革示範專業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2013年遼寧省專業排名第一。60多年來為我國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培養了近萬名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
本專業基於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掌握電子電路、計算機軟硬體、信號系統與處理、無線電導航、雷達、通信等電子信息系統相關領域工程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育學生具備電子信息工程相關領域的信息智能感知、傳輸、處理、應用等研究、設計、開發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
就業前景:本專業畢業生具備在國內外電子信息相關領域高效攻讀碩士學位能力外,並在電子信息、導航和雷達、移動通信、計算機應用及相關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大型國企和政府機構從事研究、設計、開發和管理工作,廣受用人單位歡迎和好評。
2. 通信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備信息通信基礎理論、專業知識,系統掌握現代通信網絡技術,可從事科研、工程設計、應用開發、網絡運營和技術管理的複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始建於1958年船舶電氣與導航專業,1984年正式命名為通信工程專業,是交通部和「211工程」重點建設專業,支持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和博士點。2006、2013、2015、2016年分別獲遼寧省本科示範專業、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省本科優勢特色專業、省創新創業專業、省一流本科示範專業稱號,2013年省高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第一名。入學後可申請相關合作辦學項目。
本專業擁有國內先進的教學實驗設施,在海上通信領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已建成通信原理、移動通信、通信網絡、海上通信等專業實驗室,擁有電工電子和電子信息技術兩個國家級實驗教學中心。基於產教融合和協同育人理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大賽,已獲國家級、省級獎項近百項。
就業方向:50多年來,本專業畢業生以理論基礎紮實、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高響譽海內外。除繼續攻讀碩士外,就業面向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網絡、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從事科研、技術開發、技術支持和管理工作。
3.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能夠在光學工程、光通信、電子學、信息處理等領域從事產品研發、科學研究、運行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是新興、複合型專業,涉及光學、機械學、電子學及計算機科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成立於2006年,2012年教育部定名為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本專業以電為基礎,以光電信息的檢測、處理以及工程應用為重點,是我校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碩士點的主要支撐專業之一。
就業前景:光電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技術發達國家,與光電信息相關產業產值已佔總產值一半以上,本專業畢業生除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外,主要面向科研院所、事業單位、相關企業,從事光學、電子信息、計算機應用等領域產品研發及管理工作,就業領域廣泛、前景好,多年來,畢業生一直受到用人單位青睞。
4.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綜合素養,能夠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從事科學研究、設計開發、測試運維和服務管理等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培養學生掌握電子、通信、計算機、信號處理等知識,使學生具有信息傳輸與處理的綜合應用能力、軟體與硬體的協同設計能力和電子信息科學技術領域系統研發和創新能力。專業按照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實施教學和培養,專業的培養質量在社會第三方評價報告中獲得肯定。2008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示範專業」,2013年被評為「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2016年獲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第一名,2019年入選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一流本科教育示範專業。本專業分為微波與射頻技術、圖像與視頻信號處理和基於FPGA的集成電路設計技術3個專業方向。
就業前景:本專業畢業生知識面寬廣、就業選擇多,除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外,主要面向電子信息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網際網路等領域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系統設計、技術支持和技術管理等工作,畢業生一直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和好評。
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致力於培養能夠在信息產業、交通運輸、製造業、國防等行業的計算機相關領域部門中,從事計算機軟硬體系統的設計開發、運維管理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始建於1977年,師資隊伍穩定、課程體系合理、教學設施齊備、教學手段先進,具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和博士點,以及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學科建設項目A類建設學科。專業按照以成果導向、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實施教學和培養,致力於培養學生掌握電子信息、自動控制、網絡工程、軟體工程、人工智慧等知識,使學生具有複雜計算機軟硬體系統和計算機應用系統的研發創新能力。
就業前景:畢業生知識面寬廣、就業選擇多,大部分被港航、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網際網路、通訊等高新企業、大型國企或政府機構所錄用,從事研究、設計、開發、管理和運維工作,受到單位歡迎。近幾年畢業生到國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的比例高
6. 軟體工程
培養目標:本專業畢業生畢業五年後,在信息技術相關專業領域經過實踐鍛鍊,能夠從事軟體需求分析、軟體設計與實現、軟體測試、軟體部署維護和軟體項目管理等方面工作,並在工作中體現出創新意識、法律意識、環境保護意識、團隊合作精神與國際視野,通過不斷的學習實現自我提升,成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達到具有國際水準的軟體工程師或軟體項目管理者的能力。
專業特色:通過項目驅動的教學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具有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的日語能力,使學生達到國際日語JLPT二級及以上水平,具有較強的日英雙語綜合應用能力。擁有軟體工程基礎實驗室、軟體工程綜合實驗室和軟體測試實驗室等專業實驗室。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可在政府部門從事信息化建設與管理工作,可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軟體項目開發與項目管理等工作,可在計算機軟體開發機構從事軟體項目開發、軟體測試、信息系統集成、軟體產品銷售和技術支持等工作。就業面廣,就業前景良好。
7. 網絡工程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信息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獲得工程師專門訓練,具備良好發展能力的高級專門網絡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是為滿足網絡領域人才市場之需要而設置的專業,能夠在企事業單位或科學研究等部門從事網絡工程科研生產、開發和管理與維護工作。本專業隸屬於大連海事大學計算機學科。該學科現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工作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參評結果為B,2017年獲批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學科建設項目A類建設學科。
就業前景: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以從事各級各類企事業單位的企業辦公自動化處理、計算機網絡和專業伺服器的維護管理和開發、動態商務網站開發與管理、軟體測試與開發等工作。畢業生知識面寬廣、就業選擇多,受到單位歡迎。近幾年畢業生到國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的比例高。
8. 智能科學與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紮實的數學、計算機和人工智慧基礎知識,系統地掌握智能科學與技術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基本技能與方法,具備智能信息處理、智能系統等方面研究與開發的基本能力,能在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從事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應用和管理工作,並具有繼續攻讀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及相關學科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潛能的高級複合型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2008年12月獲教育部批准設立,2009年9月開始招生,是國內高校較早建立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之一,掛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具有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數據分析)和智能系統與應用(智慧機器人)兩個專業方向。本專業師資隊伍教學成果豐厚、科研創新能力較強,專任教師均具有博士學位,大部分教師具有留學或國外訪問交流經歷。
就業方向:本專業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各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和政府機構從事智能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開發、應用和管理工作。
9.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科學素養與職業道德,掌握紮實的統計分析、系統計算、數據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掌握應用領域的大數據採集、存儲,及分析與利用的基本技能,具備面向大數據分析全流程、大數據應用全產業鏈的完整知識體系,為能在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從事數據應用與管理工作,或為大數據所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新觀念,培養具備紮實數據分析和系統建構能力、掌握數據應用場景和價值創造機制的高級複合型人才。
專業特色:本專業是2018年3月獲教育部批准設立的新專業。圍繞交通運輸領域的大數據處理與應用,本專業著力推動計算機科學、數學、交通運輸等傳統優勢學科的融合與提升;堅持理論教育與技能培養相結合、基礎知識體系與應用知識拓展相結合的培養理念,夯實學生在數據統計與分析、大數據應用開發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利用開放式大數據試驗場,為學生提供大數據存儲、雲計算、超算、核心資料庫系統等方面的體驗。本專業與行業領域的密切合作,為人才培養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與崗位選擇群。師資隊伍學緣結構合理、知識結構完整、教學經驗豐富,能夠為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提供良好支撐。
就業前景:本專業畢業生主要面向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交通運輸領域的相關部門,從事大數據處理、分析、應用及運維等工作;也可服務於大數據所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經濟、新觀念的大數據應用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
就業情況
該院2019屆本科畢業人數726人,本科生就業率97.38%。升學人數共計230人,推薦免試研究生學生人數92人,佔全校總人數的20.00%,共有140餘名學生被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85高校錄取。出國人數48人,去向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協議就業和勞動合同就業有269人,就業去向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有限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
2019屆研究生畢業生數232人,就業率99.14%。升學攻讀博士人數12人。協議就業和勞動合同就業有213人,就業去向有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京東尚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國家計算機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中心、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工銀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農信銀資金清算中心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投集團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移動通信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等。
知名校友
沈學民為該校78級電子系校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教授,滑鐵盧大學一級教授(滑鐵盧大學教師最高榮譽,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教授)。曾擔任過University research chair和Associate chair for graduate study。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工程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IEEE Fellow。2019年11月22日,沈學民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董振寧,高德地圖副總裁。2004年加入高德集團,目前主要負責高德出行服務整體業務,以及實時交通和車載信息服務相關領域的業務拓展,主持構建了高德在線導航平臺、高德實時交通處理平臺、高德實時交通發布平臺、以及高德實時交通應用服務平臺,用戶超7億;獲得專利數十項,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等榮譽稱號。
趙晟婭為該校08級通信工程專業(本科)、12級電子通信工程專業(碩士)校友,2013年通過全國公開選拔成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批女潛航員學員。參與多次大洋科考航次任務,圓滿完成深潛作業12個潛次,作業海域覆蓋太平洋、印度洋等多個國家專屬經濟礦區,取得了豐富的深海地質及生物樣品,最大下潛深度達6544米。2017年通過考核轉為初級潛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