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二,武漢人的朋友圈,被一個「環」刷了屏。
陣雨初霽後,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道巨大彩虹懸在城市上空,映照三鎮的江、橋與樓。
有人停下腳步,有人舉起手機,這道美麗風景觸發了一場11月朋友圈攝影大賽。
而不久前,還有一個「環」,也激起了熱議。
它就是武漢市政府召開工作專題會,提出將高起點謀劃、快節奏推進的「六環線」及放射線。
這條全長560公裡的城市新環線,起於哪裡?止於何處?
根據官方釋放的信息,武漢「六環線」分為東、西、南、北4個路段,以及新港高速公路雙柳長江大橋、漢南過江通道。
武漢市六環線規劃圖 圖片來源網絡
作為武漢內環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武漢「六環線」基本覆蓋城市的四大產業板塊——大光谷、大車都、大臨港和大臨空,也將串聯起更多的重點產業、重大項目。
11月19日,以「新環線畫圓 大武漢向北」為主題,2020武漢「大六環」規劃戰略高峰論壇盛大舉行。
這一活動由湖北日報與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主辦,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承辦。
武漢「六環線」
長度或居全國NO.1
今年8月,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布最新版武漢城市地圖。其上,「六環線」隱約可見。
武漢新版城市地圖 圖片來源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在過去的15年間,城市的「環線定律」早已得到了印證:
1995年,武漢內環線成型,將積玉橋與徐東從一片城中村變成繁華商圈;
2010年,三環線貫通,帶動了常青、後湖與白沙洲的相繼崛起;
2015年,二環線畫圓,雖「姍姍來遲」,但迅速將二七、青山變為一片熱土;
2020年,四環線合龍在即,東西湖、黃陂、江夏等板塊掀起重大產業入駐的高潮。
在許多航拍鏡頭中,每至夜幕,這些環線一路車流光影,猶如城市之中流淌的金河。
武漢城市環線夜景 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說,前幾個環線為城市發展劃定輪廓,那麼六環線到來,又將在未來埋下哪些伏筆?
作為武漢「六環線」前身的「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公路」,是《湖北省省道網規劃綱要(2011-2030年)》中「九縱五橫三環」高速公路網中的重要一環。
它建成後,圈內所有的城市均可在15分鐘內上高速,環線任何兩個相鄰城市可在30分鐘內抵達,且與武漢中心城區的車程控制在1小時左右。
這是什麼概念?追個劇的功夫,城與城之間即可相互「串門」;武漢到周邊城市的時間,甚至可能還短於早晚高峰時,從武昌到漢口。
「六環圈住的範圍,實際上就是大武漢都市區,它可以理解為大武漢都市圈的『升級版』和『精華版』。」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湖北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說,「這個區域,是未來我們要著重精力、重點發展的區域。」
湖北省政府諮詢委員、湖北省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秦尊文
「在省內,無論是城市還是城際之間,『環線』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空間結構。」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胡曙海說,「全長560公裡的『六環線』很特別,接近3/5的線路都在武漢市之外。」
湖北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胡曙海
根據規劃,它將跨越12個市縣區,包括武漢、鄂州全域,還有黃岡黃州區、團風縣,黃石市轄區、大冶市,孝感孝南區、漢川市,鹹寧市鹹安區、嘉魚縣,以及仙桃市、洪湖市部分地區。
對此,胡曙海分析,目前國內已建成和待建設「六環線」的城市,僅有北京、成都、武漢與瀋陽4座。在這其中,武漢「六環線」或將成為全國城市環線的長度NO.1。
「巨蝶」振翅
誰將第一個感受到風
在中國660餘座城市之中,武漢頗為特別。
江漢交匯,三鎮鼎立,它以長江為軀幹,形似一隻振翅「蝴蝶」。
東南西北,武漢的四片鱗羽正舒展而開。蠢蠢欲動間,若這隻巨蝶振翅,誰將第一個感受到風?
或是與武漢地緣最近之地,或是與武漢產業關聯之地。
若,兩者都佔了呢?
在最新版的武漢地圖中,「六環線」向北的位置,一條蜿蜒的倒水河,一條縱貫的G230高速,標註著三個醒目地名——覓兒鎮、八裡鎮、太平鎮。
這裡,即是「武漢北」與「紅安南」的交界之地。
新環線之下的「新武漢北」
「8月我們過來採訪,就在稿件裡提出了一個『新武漢北』的概念。」湖北日報黃岡分社負責人認為,「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這裡的未來發展勢必與武漢相融。」
他表示,早在2015年,紅安縣就和武漢市、東湖高新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中國光谷·紅安高新技術產業園」,力爭成為光谷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外溢地。
「靜態的資源優勢之外,還應發揮動態的規劃優勢、交通優勢。」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磊說,「通過『六環二十四射多聯』的交通路網格局,武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面,都形成了發展的重要廊道。」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磊
其中,他認為,繼向東的鄂州、黃石,向南的鹹寧,向西的宜昌等主廊道之後,依託環線交通的進一步建設,大武漢北向發展的重要軸帶與節點城市將形成。
「伴隨環線的畫圓、產業的融合、人口的導入,這條廊道上必將出現武漢大都市圈之中的『明星城市』。」王磊說。
武漢向北廊道
萬畝級項目橫空出世
如何發揮向北的廊道優勢,打造一個「新武漢北」?
世界500強恆大,給出它的破題答案。
橫跨覓兒、八裡、太平三鎮,一個相當於半個江漢區大小的「超級項目」——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落子紅安。
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實景圖
伴隨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沿道的金黃銀杏、騰空的巨型熱氣球、綿亙的五色花海、充滿奇幻風情的建築……自今年下半年來,武漢北向的高速上,不少過往車輛對這裡已經有過驚鴻一瞥。
此前,無論是遍布三鎮的大小樓盤,還是武漢周邊的旅遊與康養勝地,武漢人對於「恆大」二字並不陌生,也頗具認同。
那麼這一次,印著這個熟悉名字與紅藍LOGO圍擋的背後,恆大又在醞釀怎樣的驚喜?
以超千億投資、逾兩萬畝面積,恆大集團攜三大產業板塊——恆大地產、恆大旅遊、恆大健康,在此打造了一座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
項目整體造型頗具「記憶點」和辨識度,猶如一朵巨型瓊花,8大超級配套環繞於此,以美食天地為「花蕊」,水世界、溫泉城、兒童世界、養生谷、旅遊世界、文博園、農科園如7片「花瓣」漸次綻開。
項目8大配套布局圖
其側,恆大世紀夢幻城、恆大國際旅遊城與恆大健康城三大子項目環繞,成為整體重要配套組團。
自2019年11月,恆大集團與紅安縣政府籤訂合作協議以來,2020年11月,項目首期1400畝已全部開工建設,三大主體項目展示區陸續對外開放,其它主體設施和配套建設正有序推進。
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示範區實景圖
對此,秦尊文表示:「這一項目的到來,將徹底改變與優化紅安當地的產業結構,並帶動相關服務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
雙循環背景下
造「中國式」美好生活
對於城市,有些項目在不知不覺間,創造了歷史。
2016年6月16日,上海市浦東區川沙新鎮,等待的遊客排起千米長龍。
中午11點半,作為全球第六座、中國內陸首座迪士尼主題樂園——上海迪士尼的大門緩緩打開,第一位入園的幸運遊客,受到了明星般的禮遇:所有的人都為他鼓掌歡呼,迪士尼的卡通人物競相跟他擁抱與合影……
從1990年提出合作建園的初步意向,到2010年談判結束、正式籤約,再到2016年正式建成開園,為了這隻「米老鼠」,上海足足等了26年。
開業4年間,這座迪士尼不僅將川沙的一片荒蕪農田,變成了城市奇夢,更為上海創造了諸多看得見的數據與變化——入園首年人數即超1100萬,遊玩的非本地客源佔比超65%,並極其明顯地帶動了周邊景點與鄰近城市的「打包遊」。
那麼,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的到來,又將為紅安,為武漢,為華中帶來什麼呢?
它的面積,是上海迪士尼的四倍,它的業態,更是「中國原創」、包羅萬象。
其中,水世界涵蓋近百個水上遊樂項目,設有親子館、極限館、挑戰館、兒童館、競技館與趣味館。無論是炎夏還是寒冬,無論是大人還是小朋友,都能在這裡找到「玩水」的樂趣。
兒童世界則規劃全球原創的9大樂園,涵蓋25項特色兒童遊樂項目,包括兒童屋、歡唱鸚鵡、海神波塞冬、金礦歷險、米諾斯迷宮、海底兩萬裡、愛麗絲夢遊仙境、精靈城堡、二十八星宿等。
同時,在8大旗艦配套、3大子項目的環繞下,這裡可遊玩、可娛樂、可觀影、可購物、可親子、可養生、可居住,打造一個全天候、全季節、全齡化的旅居度假目的地。
在中央提出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背景之下,這個項目不僅成為民族文旅產業的提振之作,也為華中的世界級文旅項目,畫上了「點睛一筆」。
「雙循環的重要拉動力之一,就是消費驅動。」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舒伯陽認為,在當下的中國,旅遊消費已經成為一種「剛性需求」。
中國旅遊研究院武漢分院副院長舒伯陽
在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的停車場裡,每天都停滿了車輛。武漢的「鄂A」與黃岡「鄂J」之外,更多省內城市,甚至還有外地牌照的車輛,也在這裡出現。
「這些消費者來自於各地,實際上也表明了一種旺盛的消費驅動和市場需求。」他說,「旅遊是一個講究『流量』的產業,你只要將人吸引過來,再輔以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那麼這個項目一定能成功。」
對此,他認為作為一個綜合地產、文旅和康養等功能板塊的「超級項目」,武漢恆大文化旅遊康養城需要綜合思考生活、生命與精神的三個層面,營造一個「高價值的旅居生活圈」。
伴隨項目的建設推進,腳手架的背後,更多的驚喜將一層一層呈現。
這裡,已經成為大武漢都市區內居民短途遊、周末遊、旅居遊的重要去處,也成為更多省外甚至國外遊客看武漢的「第一眼」和「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