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這部電影是因為看李濤高高手裡的藝術通感,當時就看哭了,既有那種因為有人懂你的東西而來的感動,還有驚嘆於熱愛而來的熱情帶給人的激情和生命力;
當然李濤老師是想用來闡述後期對於前期的作用,印證亞當斯的那句:拍攝是譜曲,後期是演奏;但看完整個電影後就有更大的影響了,關健詞有:懂你、志同道合、同病相憐、伯樂、熱愛、熱情、生命力、鼓勵...
值得一說的是,整部電影裡有很多的音樂,都很好聽,反正菜刀是一邊看一邊識別歌名,都收藏了;
好片不劇透,自己去愛奇藝上看吧,真的是好電影,同類形的還有曾經ONCE,也是音樂電影,都值得一看
忍不住劇透一下:最後男女主並沒有在一起,也沒有papapa,看的時候會有一些惋惜,有點討厭可愛胖子的不合時宜的打擾,但看完後整個電影結束,你並不會有太強的遺憾沒有發生這些應該發生的事情,有時候友情也可以這樣,或許這就是最真實的狀態,也可能是所有感情最好的狀態,因此才讓人嚮往,擺脫了俗套,因為一但落入俗套,你不難想像,可能他們的關係也只是重複了之前女主和前男友的過程而已,人生若只如初見,人生就是不斷的重複,永遠不會有再次出發...
關於導演&編劇&作曲 John Carne
以前是愛爾蘭樂隊The Frames的貝斯手。故事也源於他的一些經歷。比如他提到自己見證了1990s年代,很多像男主一樣的製作人來到愛爾蘭,試圖挖掘下一個U2樂隊,現在他很想知道那些人哪裡去了;還有男女主深夜一起聽歌壓馬路談珍珠,也是源於自己有一年新年,趕去教堂前匆忙拿起iphone和耳機分線器,路上和女友用分線器一起聽歌的美好回憶。
他曾指導2006年愛爾蘭音樂片《Once》,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他表示音樂電影對自己影響很大。比如《A Star is Born》《New York, New York》《Guys and Dolls》這些愛情音樂電影,對本片也有一定影響。導演認為音樂電影和其他電影比起來更像一張專輯,不需要緊跟劇情才能置身那種氛圍中。一開始有人認為他的電影裡歌太多了,全是音樂,他表示,為了平衡音樂和故事,「我把我的電影放滿歌」
導演也參與了部分作曲,比如女主用手機錄給渣男的Like a Fool,他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原聲包括這首,以及那首巷子裡與小孩兒合唱的Coming Up Roses(沒說拿去衝奧的Lost Stars)。
好多人都因為這首歌而去看這個電影的,而菜刀是相反,看了這個電影才喜歡上這首歌的,最後有QQ音樂上的版本,可以自行搜索聽聽,強烈推薦
約翰·卡尼拍過三部很出色的電影:《叛逆邊緣》、《曾經》和《再次出發》,裡面都有極其好聽的音樂,都在講述一種隨心隨性的生活態度。《叛逆邊緣》就是一首另類搖滾,就像其OST裡用到的碎瓜樂隊的調調,講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糾結、絕望;《曾經》是愛爾蘭民謠風,有些不羈,更多是現代都市中的孤獨、尋找、傷痛以及愛的錯失;到了《再次出發》,場景搬到紐約,影片更像一首流行民謠,甚至還混雜著爵士、搖滾、嘻哈、放克等各種味道,像一盤Mix的磁帶,所有歌的共同點就是清新、溫暖、動人,略顯甜膩但絕無刻奇
關注我的視頻號:Caidao.Net
第一時間能看到更多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