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集「在線問診」醫生時
他們遠在千裡之外應聲而起
緊急接收轉運捐贈物資
他們手磨起泡崩開血口不言苦累
方艙醫院需要掏糞
他們不怕髒臭
救治危重感染患者
他們病情剛好轉就去獻血
醫護人員頭髮長了
他們就去義務理髮
……
廣大志願者用自己的行動,詮釋武漢抗疫之所以稱為「人民戰爭」!
宋忠橋:
我要讓他們漂漂亮亮地回家
55歲的宋忠橋,家居武漢蔡甸,身患小兒麻痺症。從大年三十那天起,他就在各個省市援漢醫療隊駐地間奔走。至4月12日,他已為援漢醫護人員義務理髮2000餘人次。
一把平剪、一把牙剪、一把梳子,再加上一個口罩,是宋忠橋剪髮的全套裝備。他在平時用的噴水壺裡灌上酒精用來消毒,也經常更換新圍布。
一天站五六個小時,對於要依靠拐杖走路的宋忠橋來說未免吃力,但宋忠橋選擇咬牙堅持。
踏入美發行業20餘年,宋忠橋是5家理髮店的老闆。在疫情嚴峻時,宋忠橋和許多同行一樣閉店歇業了。
在網上看到醫護人員為工作剪掉長發的新聞後,宋忠橋坐不住了。大年三十,他在網上留下相關信息和聯繫方式,當天下午就接到了第一個電話。
2月24日是宋忠橋最忙的一天。他和徒弟為遼寧、河南、北京三支援漢醫護人員義務理髮161人次,午餐都沒時間吃。
記者手記:可貴的盡己所能發一分光
宋忠橋依靠拐杖走路,記者採訪期間,總是看到他樂呵呵地,剪完,還會問一句,「滿不滿意?不滿意我就再修一下」,質樸善良。
像宋忠橋一樣的志願者,在武漢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每一個人都在盡己所能,默默地為一線醫護人員做好後勤保障。
擔心一線醫護人員沒飯吃,盤龍城90後餐飲店老闆娘邱貝文發動全家,驅車20公裡為醫護人員送餐;擔心一線醫護人員沒地方住,武漢酒店業人士自發組織「武漢醫護酒店支援群」……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與一線醫護人員同行,一個個志願者用自己的方式在貢獻光和熱。
張泉:
藍天救援隊是民間組織,但危難之時大家都是勇士
4月8日,武漢藍天救援隊隊長張泉發了條朋友圈,「組隊核酸檢查,算是對這段時間工作的一次總結」。13日,拿到檢測結果,全員健康,張泉無比欣慰。
1月20日,剛參加完救援任務的張泉從外地回漢,得知疫情緊急,他決定要為抗疫做些什麼。
1月24日,張泉聯繫了一家空置的倉庫,他帶隊和前來支援的周邊7支藍天救援隊開展修繕工作,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沒睡到一個小時,他又接到任務,帶領隊員趕往武漢西轉運回一批從泰國發來的醫療物資。
1月26日,藍天救援隊總隊通知張泉,倉庫被確定為中華慈善總會、湖北省慈善總會疫情防控捐贈物資聯合應急倉庫投入使用。接收、登記、分發、轉運、消殺……隨後的日子裡,張泉和隊友們夜以繼日。
隨著抗疫形勢向好,張泉和武漢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又投入到了另一項工作——對社區和公共場所進行消殺。
「我們是武漢本地隊伍,對武漢市比較了解,所以我們從2月底轉入消殺工作中,日均消殺30萬平方米。」張泉介紹。
張泉和隊員背負的消殺彌霧機非常重,藥水壺和消殺器加起來有60斤重,最怕大太陽天,穿上防護服不通風,每次下來都是一身汗。
記者手記:他們是一群超級英雄
幾次採訪,看著張泉在物流倉庫中忙著搬運貨物時的身姿,看著他在小區消殺現場身背消毒裝備時的背影,恍然覺得視線轉到了大熒幕中——眼前這個人表現出的一切好像都與「英雄」這個詞有關。
但張泉沒有什麼超能力。在物流倉庫搬運物資的過程當中,因為早期缺少倉儲物流器械,搬運全靠人力。沒有勞保手套,大家只能徒手搬,張泉的手上留下了多道裂縫,手指間的新繭處透著紅。
就像一首《超級英雄》當中唱到的:心甘情願接受這份光榮,做你身邊的螢火蟲……無所畏懼的去追夢,汗水書寫這份光榮。
江衛星、江楓:
我們算是在鬼門關走了一趟,就是想能幫一點是一點
3月2日中午,家住後湖的江衛星和兒子江楓在康復出院後的14天隔離期一結束,就趕到武漢血液中心,各自捐獻了400毫升血漿。
1月8日,51歲的江衛星突然發起燒。第二天,23歲的大兒子江楓也開始發燒。父子倆做了胸部CT,發現肺部有大塊白斑和磨玻璃影。
1月16日,兩人來到空軍457醫院。江楓想讓父親先住院,可江衛星執意將病床留給高燒不退的兒子。
1月20日晚,呼吸困難的江楓突然全身燙得發脹,頭痛得像要爆炸一樣。「那一晚,醫生給我下了病危通知。我一直盯著天花板,強撐著不敢睡,我怕自己閉上眼,就再也醒不過來了。」
第二天,江楓體溫奇蹟般的開始下降。2月7日,江楓從金銀潭醫院出院。讓他高興的是,父親一周後痊癒了。
江楓在住院期間就下定決心要捐獻血漿,幫助需要幫助的患者。江衛星也和兒子做出了相同的選擇,「我們倆都是黨員,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江家父子說:「上一線去救人,我們不會,唯一能做的是用這種方式來回饋給予過我們溫暖和幫助的所有人。」
記者手記:好一個「能幫一點就是一點」
4月5日是武漢最後一天採集血漿的日子。從2月8日康復者血漿首度投入臨床救治起,全市6個血漿採集點共有597位康復者捐獻了恢復期血漿。
「我們經歷、戰勝了病毒,希望能幫助更多的患者脫離危險!」「醫護人員冒著被感染的風險,為我們衝在前線,我們要一起努力,讓疫情儘快結束」……捐漿者樸實無華的話語,一次又一次感動著記者。
正是有了這樣一群善良、勇敢的志願者,正是因為他們在生命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才給重症患者帶來了生的希望。
謝勝:
多解答一個詢問,就能讓患者多一份心安
1月25日,武漢城市留言板緊急開通「在線問診」網絡平臺。2月3日,「在線問診」向全國徵集線上醫生,雖然與武漢相距1200多公裡,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謝勝仍註冊成為網上馳援武漢的「線上戰士」。
「不要緊張,我會幫助你的」
2月6日,謝勝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徵集「在線問診」醫生志願者的信息,註冊當晚就為50位患者進行了答疑、診療服務。
2月12日晚9時31分,剛忙完一天的謝勝打開電腦,收到「在線問診」求助:「我叫李豔霞,是武漢江岸區一位肺炎輕症患者,低熱、胃不舒服、拉肚子,急求診治!」
「不要緊張,你可以詳細說說你的症狀,我會幫助你的。」謝勝馬上安撫。
通過網絡,看了李豔霞的病情資料、檢查報告、舌象照片,謝勝給李豔霞開了三服中藥方,回復一句話:「不要緊張,你的病情是輕症,我給你調理一下。」
隨後連續多日,謝勝一直跟蹤李豔霞的病情,及時對症調整藥方。
「吃了第一服藥,就不發冷了,肚子也不咕嚕咕嚕叫了。」
「按你的指導,去醫院複查CT了,請你再看看。」
「沒什麼大礙了,但還得吃一段時間中藥調理下體質。」
……
4月14日,李豔霞表示:「我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謝醫生不僅做了我的醫生,還做了我的心理輔導員,我們全家人都非常感謝他。」
召集40名醫生加入「在線問診」
隨著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增加,「在線問診」成為不少人就醫的重要途徑,問診人數劇增至8000多人。
「武漢患者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盡最大努力,分擔問診壓力。」2月7日,謝勝緊急召集醫院中醫治未病中心及健康管理中心醫生開會商議,組織一支40名醫生的團隊輪班值守。
截至4月14日,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線問診」服務了3000餘名患者,是接診回復量最多的團隊。
記者手記:醫生志願者用情答疑「在線問診」
謝勝和他的團隊,是眾多戰疫中「在線問診」醫生志願者的代表。
「多解答一個詢問,就能讓患者多一份心安。」謝勝這句話,也是2個多月來,記者與「在線問診」醫生交流中,聽到最多的心願。
「在線問診」同樣是抗疫戰場。這些在線醫生,很多時候是剛忙完當班的科室工作,就投入到回復在線諮詢。
「地下兄弟班」:
我們年輕,扛得住,我們不衝難道要年紀大的人上?
自願到方艙醫院掏糞的「80後」
4月14日,經營一家汽修店的黃新(化名)在店裡忙活。很難想到,一個多月前,黃新參加一支10多人的「特種部隊」:在江漢方艙醫院下面負責每日清理、消毒方艙內患者的排洩物。
「我們都當過兵,不想當逃兵」
「夥計,我這裡需要人幫忙,你有沒有時間?」2月4日,黃新接到江漢區城管局公廁管理中心職工方智的電話。
「我們從小玩到大,我知道他要我去做什麼。」黃新答應了,又叫上了兩個好朋友胡飛(化名)和小尹。
「來到幹活的現場,我們都懵了。」黃新說,武展的化糞池建在地下室,進入後要穿過一條狹長的走道,大約走了20米才到化糞池。「那味道太難受了,呆了一會就覺得辣眼睛。」
最麻煩的是穿防護設備,除了穿醫用防護服,手套要戴兩層,腳上是長筒雨鞋。頭上還要戴一個頭燈,「一天下來,腦袋就像被念了緊箍咒一樣疼」。
「會不會感染?我們乾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勵就扛下來了」
他們仨正式組建的「地下兄弟班」,每天上午7時多從酒店出發,一天有早中晚3個班次,除開吃午飯和晚餐時間,一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
與髒、臭、累相比,恐懼是他們最大的挑戰。胡飛說,會不會感染?越想就會越怕,我們乾脆不想,大家互相鼓勵就扛下來了。
「我們年輕,扛得住,我們不衝難道要年紀大的人上。」胡飛說。
記者手記:當過兵的人敢上不服輸
黃新和他的夥伴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伢,武漢城市個性裡就有「不服周」的基因。剛開始,他們因為「講胃口」幫朋友的忙,來了後他們也害怕,但「當過兵不服輸」的勁頭上來了。幾個年輕人相互照應,談笑間居然把「幫忙」當「工作」堅持了下來。並肩作戰的城管職工無不稱讚他們:「事來了他們就上」「能吃苦」。黃新和他的夥伴們越做越覺得「我們蠻驕傲」。
長江融媒出品 記者:方歷嬌 費權 戴旻陽 齊雲 劉璇 王震 通訊員:黃紅梅 楊志國 張宇 海報設計:王語哲 文案:潘茜 攝影:苗劍 劉斌
他們本是很平凡的一群人,走在街上不會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這樣的志願者一上抗疫戰場,就成了勇士,成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