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司法局法治調研督察處副處長。愛好讀書、寫作,尤其喜歡朗誦,用心為平淡生活增添繽紛色彩。本文系主播原創。
從《辯護人》談法律人的精神追求
大家好,我是合肥市司法局法治調研督察處的陳鴿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法律題材的經典影片——《辯護人》。
《辯護人》劇照
《辯護人》是一部兼具靈魂和票房的良心電影,改編自韓國已故總統盧武鉉的親身經歷。多年前,身為基層法官的我第一次看完這部電影,有感而發地寫下了一篇小文,大概是受自身職業的影響,當時最感興趣的,就是電影用錯綜跌宕的劇情,通俗闡明了刑事辯護制度存在的意義。而此次再觀,是帶著另一種角度,意圖引發另一種思考,那便是——淺思法律人的精神追求。
劇中主角宋佑碩出身貧寒,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卻憑藉執著與努力通過了司法考試,從一名默默無聞的建築工人變成法官,又攜妻帶子、懷著對新生活的美好嚮往從法院辭職,成為一名既有眼光又有頭腦的稅務律師,一切風生水起。
《辯護人》劇照
如果不是因為恩人之子被捲入一起無中生有的國安案件,如果不是因為他親眼目睹被追訴人在被偵查時遭受了常人無法想像和承受的殘酷刑訊,宋佑碩一定還是一位有良知、講情義卻又帶著一點市井氣息的稅務律師,被人羨慕卻又被人瞧不起。
宋佑碩後來的人生逆轉一點也不讓人詫異,雖然,他最終因為某些政治因素從一名法律人反轉為一名被告人,但坐在被告席上的宋佑碩很顯然,已經成為公眾、媒體眼中,甚至是法律界的精神領袖,其影響力之大在全劇結尾處可窺一斑——那就是,當地142名知名律師中,有99名主動申請站上法庭為宋佑碩辯護……
那一刻,在場的每一位律師都已將法律執著為內心的信仰與精神確信;那一刻,也許他們真正找到了法律人的價值所在。
《辯護人》劇照
法律,從來都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與此同時,法律在國家政治體系中的地位又決定了一個國家法治化的實際程度,法律人的命運也直接反映法治建設的艱辛歷程。《百年中國法律人剪影》一書收錄了我國十名法學家前輩的生平事跡。如果不去翻閱資料,除了他們的姓名,我幾乎不認得這些給中國法律界帶來深遠影響的精英們,也難以想像就是他們,曾經艱難而執著地引領著中國法治現代化的進程,用他們的「知」和「行」繪就了近現代中國法制史的捲軸。
讀《百年中國法律人剪影》,再觀電影《辯護人》,似乎都讓我生發出了類似的強烈感觸——當法律人有著共同的信仰與追求,這個職業共同體的操守良知和精神境界,比單純的學術成果更能影響一個國家的法治進程。
博登海默說過:「法律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別的發明讓人類學會駕馭自然,而法律的發明則令人類學會如何駕馭自己。」法律能夠衍生出有規則的意識、有規則的文化、有規則的生活,理所應當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甚至是信仰。
泛泛而觀,如今,「學法之人,多如過江之鯽」。絕大多數法律人所從事的都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工作,一輩子波瀾不驚、默默無聞,但每一個人都是法律共同體的一個分子。
《法律職業的精神》一書這樣說道:「法律人不僅是法律的代言人,還是人類靈魂的發言人。」如果你我均能不斷感知於此,那就有可能會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
《辯護人》劇照
停筆之時,我還想說,作為法律人,僅僅具備從業所需的理論素養和應變能力遠遠不夠,唯有對於法律保有發自內心的敬畏和信仰,才能不違背原則、守得住底線,才能保持心靈的堅毅沉靜,才能催生不竭的正義良知!
司音主播持續徵集ing~
【來源:合肥市司法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