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蛤蟆先生一向愛笑愛鬧,以前他都穿的很時髦,偶爾也打扮的很誇張,看上去神採奕奕,但是現在卻一反常態地鬱鬱寡歡,他一個人躲在屋裡,連起床梳洗的力氣都沒有,毛衣上還沾著食物殘渣,朋友們非常擔心他,於是建議他去做心理諮詢。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中,描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諮詢師和心理諮詢師互動談話的整個過程,諮詢師蒼鷺是如何帶著蛤蟆先生一步一步的去探索他內心的那份自卑,那份軟弱,以及他那愛炫耀的個性,這些都是來源於何處?又是如何幫助他重新找回信心與希望的呢?
1、心理諮詢的關鍵
我們先來說一說心理諮詢,首先心理諮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於自願。
因為蛤蟆先生是他的朋友建議他去做心理諮詢的,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諮詢師蒼鷺就和蛤蟆先生確定了一個原則,就是雖然是他的朋友建議他來做心理諮詢的,但是心理諮詢的整個過程當中的主動參與者是你自己,你要為自己的諮詢負起責任。
首先要明確一個原則,然後才能進行後期的規劃,其實一開始蛤蟆對諮詢師蒼鷺還是有一些疑惑的,第一次見面他就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直視著他的眼睛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這裡蒼鷺諮詢師給了他堅定的信念。
所以在第一次的面談中,蛤蟆學到了一個道理就是必須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2、探索蛤蟆先生抑鬱的原因
接下來就開始他們的諮詢之旅,探索蛤蟆先生抑鬱的原因,諮詢師蒼鷺問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覺怎麼樣呢?」
這裡,蛤蟆先生回答的是:「挺好的,謝謝你」。其實他這樣不假思索的回應,不代表任何真實的想法。
其實和許多人一樣,我們從沒有意識用這樣的方式來看待過自己的情緒,所以很難用語言來形容,更別提對別人說出來自己的感受了。
然後,諮詢師蒼鷺就換了一個方式來問這個問題,他說假設我們有一種溫度計可以用來測量你現在的感受,溫度計有10個刻度,最低為1,代表你感覺非常糟糕,可能還有自殺的想法。中間是5,代表你感覺還不算太糟。最高為10,表示你非常愉悅。
然後他遞給蛤蟆先生一支蠟筆並且問你:覺得自己處在1~10的哪個位置呢?
這時蛤蟆先生毫不猶豫的在1和2中間做了記號。
也就是說,他是有過自殺的念頭。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念頭?他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的狀態呢?
蛤蟆說:「因為我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價值,覺得自己一事無成,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不像河鼠、鼴鼠他們,特別是獾,他們都受人尊敬,而我卻像個笑話。」
然後說了一些自己幹過的蠢事兒,比如之前從監獄裡逃了出來,扮成洗衣婦,一路逃亡,被一個女人從駁船上扔進河裡,然後蛤蟆搶了他的馬,賣了錢,最後又頭腦發熱搶了別人的汽車。
其實這些事情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真正讓他受傷的是他回到家以後,別人對待他的方式太可怕了。
他所經歷的這一切,他很想立刻告訴他的朋友,但是他說衣服都還沒有幹,就給河鼠講述他的經歷,可是河鼠非但沒有興趣聽,還說他吹牛、寒磣、邋遢、丟人現眼。
他把河鼠當朋友,所以當面對河鼠對他教訓,他會苦苦哀求他的朋友,希望別人不要再對他生氣,不要罵他就行。
然後另一個朋友獾來了,他長得又高又壯,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每當他拿著嚴厲的目光看著蛤蟆的時候,他就會想起父親,永遠都在批評他的父親。
所以不出意料,獾也是把蛤蟆從頭到尾的責罵了一遍,他說:「蛤蟆你真是討人厭的壞東西,你不覺得害臊嗎?想想你犯的事兒,你父親要是活著會怎麼說你?」他的指責讓蛤蟆特別難受。蛤蟆覺得獾是在羞辱他。
總之,他覺得自己很悲慘,他想:每個人對我都那麼的不友好,可這都並不是我的錯呀。這時蛤蟆和諮詢師都沉默了一會兒。
接著蒼鷺就問他:「現在我們或許可以停一下,想一想我們能從這些事情中學到些什麼呢?在這些事情發生的時候,你處在什麼狀態下呢?」
這時候,蛤蟆就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感覺,他說:「我感到非常不快樂,很悲慘,很內疚,還感覺備受責難。」
他覺得這個時候的感受就和小時候一樣,感覺自己像個孩子,小的時候,他常常被父親狠狠責罵後也是這樣的感受。
這個時候,就引導出來一個專業名詞叫「兒童自我狀態」。
就這樣,諮詢師蒼鷺傾聽並不斷向蛤蟆發問的方式,使得蛤蟆覺察到了自己的種種想法和感受。
漸漸的,蛤蟆開始在很多方面探索和審視自己。蛤蟆開啟了他的學習模式。
3、理解童年、然後理解自己
諮詢師蒼鷺說,如果我們能理解兒童自我狀態,我們就能用這些概念來探索自我和自己的個人經驗了。
兒童自我狀態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
什麼是自然型兒童呢?
舉個例子:
我們與生俱來具備幾種基本情感,就好像是紅、黃、藍三原色,對所有嬰兒來說都是類似的,然而當我們作為個體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和反應都變得越來越個人化,就好像這幾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變出各式各樣微妙的色調和色差來。
然後,諮詢師蒼鷺帶著蛤蟆先生來探索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那他從回憶生活當中的事件來體會。
蛤蟆回憶說:我一直都記得侄子、侄女的生日,喜歡在聖誕節帶禮物去看他們,我想他們應該是很喜歡我的。當我帶著一堆禮物過去的時候,他們會撲過來給我最熱烈的親吻和擁抱。在這裡面,蛤蟆體會到了快樂和深情。
然後,通過這樣的形式一一探索了悲傷、恐懼、還有憤怒。
所有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構成了所謂的自然型兒童。而這個是兒童自我狀態的重要組成部份。也就是說和紅、黃、藍三原色一樣,我們生來就具備這幾種基本的情感,悲傷、恐懼、憤怒、快樂。這個是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有的。
什麼是適應型兒童呢?
舉個例子:
想像在一個很小的星球上,只住了三個人,你和其他兩個人,那兩個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還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完完全全的依賴他們,不光是吃喝,你的情感需求都得靠他們來滿足,他們通常都對你很好,你也用愛來回應他們,但有時候他們會對你生氣,讓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們是那麼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無助。你怎麼看這個故事呢?
蛤蟆先生說:「我不太喜歡這個故事,如果那個人是我,我會造一艘宇宙飛船,以最快的速度逃離那兩個傢伙。」
但是不幸的是你沒有辦法逃離,所以你只能忍受這個狀況,同時學習如何盡你所能地去應對。所以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得學著調整自己的行為來適應這個特定的情形。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適應型兒童。
諮詢師蒼鷺帶著蛤蟆,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理解童年,然後理解自己。他說:「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接下來故事是如何進展的,諮詢師蒼鷺如何帶著蛤蟆探索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找回了信心與希望呢?
如果你想聆聽《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的精彩解讀,請留言或者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