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所要掌握的四門藝術——琴、棋、書、畫,被稱為「文人四藝」或「秀才四藝」,即彈琴(多指古琴)、弈棋(多指圍棋或象棋)、書法和繪畫。
宋元詞曲、元明清小說也有關於琴棋書畫的記載。在古代,不僅是文人,一些大家閨秀也以此為基本功課。
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墨翟非姓墨墨為刑徒之稱考》中曾考證「藝」的由來——最早「藝」是孔子所提倡的「六藝」,即「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計算)」,是周朝時提倡貴族學習掌握的基本技藝。「儒」就是熟練掌握這「六藝」的「藝士」,也叫「術士」。
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術士的傳承被中斷,於是六藝到了漢代就失傳了。漢儒以《詩》《書》《禮》《樂》為四術,後逐漸形成了「四藝」。
琴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樂器,也是歷史上最早的彈撥樂器。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技法甚多,古時有超過 1000 種,今常用指法僅有幾十種。
琴的歷史悠久,在周朝琴已是主要的撥弦樂器。東漢桓譚《新論》中記載,神農造琴之後,到了虞舜時改為五弦,後來周武王又將其改為七弦。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周朝時,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也盛興於民間,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周南·關雎》)。可見在民間,琴的流傳相當廣泛。
後來,隨著西方音樂傳入我國,為了與鋼琴相區分,遂將其改稱「古琴」,作為「四藝」之首。古琴是高雅的象徵,也是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因此琴也是友誼的象徵。
圍棋
圍棋古稱「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兩色棋子進行對弈,目前圍棋流行於中國、日本和韓國等東亞國家。
四藝中的棋又可以指中國象棋,最早由六博棋演變而來,《楚辭招魂》中記載「菎蔽象棋,有六博兮」。而西漢的劉向在《說苑·善說》中曾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鬥象棋,亦戰鬥之事乎」,這都說明「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成為一項流傳很廣的活動。
也有學者稱象棋產生的時間甚至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並非來自「象」這種動物,而是取意「象徵」。比如,象徵戰鬥的舞蹈,即為「象舞」,以此類推象徵戰鬥的棋,即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名稱,也正是來自不同的兵種。
書法
書法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傳說倉頡造字前,人們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後,最終演變出當今的中國漢字。
從廣義上來說,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也就是說,書法是按照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進行書寫,使寫出的字富有藝術美感。
從書法史上說,賞鑑字體,最早可追溯到殷商的甲骨文、先秦的金文(青銅器上的銘文)等大篆體。秦代推行小篆,使得中國漢字有了統一的字體結構。漢以後,書法主要用毛筆書寫,因此產生了「隸變」。此後又出現了隸書、魏碑、楷書、行書、草書、宋體等各類書寫形式。
書聖王羲之儘管沒有真跡傳世,但是其對楷書脫離隸書的貢獻巨大,所書《蘭亭集序》在書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書法兩大家柳公權與顏真卿出自盛唐,顏真卿書法的出現標誌著唐楷的完成,顏、柳二人共同完善了唐楷的書寫規範;宋有四大書法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因與晉書「尚韻」遙相呼應,因此被稱為「尚意」;明代書法盛行大草,有祝允明、文徴明等代表;清代書法以嘉慶、道光為分水嶺,清初盛行帖學,清未則盛行北碑。
繪畫
中國繪畫工藝十分古老,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 7000 餘年歷史。與西洋畫相比,中國畫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光影色彩的變化,不強調客觀相似,而是強調主觀意趣。
中國繪畫,不僅有畫,更是詩(詩文)、書(書法)、印(篆刻)等藝術形式的融合。這種藝術融合始於宋代,完善於明清,鄭板橋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最早的中國畫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巖畫。先秦時期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以及楚國出土帛畫等都是早期中國畫的代表。
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史、畫論等相關著作開始出現,山水畫、花鳥畫開始萌芽,人物畫逐漸成熟。隋代繪畫風格細密而精緻,是唐代燦爛之風的前奏。
唐代時,山水花卉、鳥獸畫等開始成為獨立的畫科。北宋以後,中國畫漸趨注重筆墨情趣的形式主義,如明代的文徵明的畫即意不在山水,而是藉由山水來堆砌各種運筆的手法。
到了明末清初時,畫家則開始向表現自我方向轉型,代表人物如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畫則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