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猝不及防的疫情,讓2020年的春天姍姍來遲。
對成都來說,這個春天至關重要。許多戰略任務將在這一年交出關鍵答卷;也因為機遇難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德眉資同城化等已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眼看就要「水漲助船高」。
所以,成都迅速按下全面恢復經濟社會秩序「快進鍵」。
「快進鍵」要落地,歸根到底,要落到每一位市民,每一家企業——他們才是滿血復活的動力源泉。
癥結在於還未回暖的市場。工地缺水泥、實體店盼客流、商場營業還缺額溫槍,哪怕是走街串巷的小攤販,也盼著有塊人多寬敞的地方,讓他們的小生意做起來。儘管人人都期望疫情之後城市「滿血復活」,但「重創」後的經濟社會秩序,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來療傷。
成都開出藥方,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加大對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
「一個企業不恢復正常運行,聯絡員不返回機關;一個行業不恢復正常,聯絡工作專班就要負責到底。」
01 一條政策上熱搜,這是成都的人情味兒
在全面復工以後,政府應當如何幫助企業紓危解困?成都一條政策上了熱搜。3月15日,成都市城管委出臺「五允許一堅持」政策,允許臨時佔道經營、越門經營。
餐飲小老闆叫了好——疫情期間消費者隔桌就餐,餐位數只有平時的50%,越門經營能接待更多顧客,原本飽受打擊的堂食逐步恢復。小商小販也在叫好——拿在手裡的貨,不怕砸在手裡,沿著街巷慢慢走,街坊鄰居都來買。線上的網友也在叫好——「這就是成都人情味」「成都的煙火氣回來了」。
央視新聞頻道報導了成都允許臨時佔道經營、越門經營的相關新聞
審慎與包容,兩個詞語背後,是政府、企業、市民的同頻共振,城市家園的守望相助。再比如:疫情期間,城市管理部門以教育勸導為主,一般不實施處罰;實施處罰的原則上不錄入城市管理信用監管平臺。
一條小政策,解決小微企業的實際困難,暖了人心,喚起了絕大多數市民的認同和獲得感。
疫情之下,更多中小企業因為「雪中送炭」而復活。四川方所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敏原本有些沮喪,作為成都的網紅文化地標,平時人流熙攘的方所,也面臨著冷清的客流和銷售額,但寸土寸金的地段卻高懸著房租,這是不能等、不能拖的壓力。
幸好成都迅速出臺20條「真金白銀」的支持措施,促進文旅行業健康發展,其中,「對於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的實體書店給予房租補助」,解了方所的燃眉之急,也給許多實體書店雪中送炭。
02 「一個行業不恢復正常,聯絡工作專班就要負責到底」
「一個企業不恢復正常運行,聯絡員不返回機關;一個行業不恢復正常,聯絡工作專班就要負責到底。」成都做出了這樣的承諾。兌現這個承諾,需要沉下心來、撲下身子,走到企業中去,分層級梳理影響當前工作各種問題,一個一個去解決。
「受春節和疫情的雙重影響,項目在施工原材料供應、勞務建設者人數等方面都曾出現短缺。」華潤集團駐四川區域工委書記、首席代表、華潤置地高級副總裁吳秉琪說起困難,如何既確保項目疫情防控工作不出問題,又確保項目順利施工、完成預計節點,「這對我們是很大的考驗」。
3月22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播出《駐企專員一線服務 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相關內容
他所焦心的,是正在建設的東安湖體育公園項目,作為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主場館,工期緊、任務重,其中體育場總工期只有23個月。當然,這也是成都建築業普遍面臨的考驗。
「我們選派了23名處級服務專員蹲點重點企業項目,形成23個服務團隊,成立5個行業協會服務中心企業專班和2個綜合保障、問題集中研判專班,將問題解決在第一時間。」成都市住建局局長張樵說。疫情期間,成都市住建局緊急開通上線了「成都市建材與勞務信息供需對接平臺」,協調周邊地區保障砂石、水泥等建材供應。「目前雅安、德陽、樂山等地砂石供應渠道已打通,每天向成都提供砂石近6.5萬噸」。
一個月裡,機關幹部走進企業,紮根入駐,專班專員幫助企業解決問題。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發展和經濟運行局工業信息化處工作人員徐瑩露每天都到中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打卡上班,有問題現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向上反饋、協調解決。公司人人都存著她的電話號碼,因為知道,「找一個人,說所有事,解各種難」。
同樣受到「專班」照顧的,還有成都海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總經理助理丁華感慨,「這樣實實在在的關切也為企業帶來了復工復產的信心,有了這樣的『大後方』,我們相信:挺過去,就是勝利!」
這也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疫情發生以來,成都市通過網絡直播、網上座談、雲上簽約、遠程考察等形式「雲招商」,已通過線上方式籤約招商引資項目42個,總投資1011.3億元。
03 化危為機,企業「回血」再戰
「吃螃蟹」的企業多了,一池春水才活了。
一汽—大眾成都公司用一款新車型直接帶動26家企業復產復工,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修俊一更是直接放言:「不調減年度目標,今年產量計劃增長11%!」
2月26日,成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實際復工率就達100%,是全國較早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面復工的副省級城市。到3月10日,成都358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1.69萬戶工業中小企業復工率雙雙達到100%。
不過,解一時之困,無法為企業斬除發展之路上的全部荊棘。疫情暴露了成都企業的最大短板是產業鏈不完整。 「送政策、幫企業、送服務、解難題」專項行動只是一個過程,問題收集中,成都也開出「治根」藥方,尋找更多機遇。
比如,供應鏈短缺的共性問題背後,產業生態圈穩定性和產業鏈配套同城化意義重大,是企業有效應對各種不確定性風險、事關生死存亡的關鍵環節,是應對日益加劇的行業競爭壓力塑造比較優勢的核心支撐。
3月13日,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舉行。「危機面前別無選擇,要以更大決心、更大力度推進產業生態圈和產業功能區建設。」成都提出,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推動產業生態鏈集成。
例如,綠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圈明確提出,將提高一汽大眾、一汽豐田、中嘉沃爾沃、東風神龍本地配套率。航空航天產業生態圈將搶佔價值鏈高端,加快招引一批航空文旅、航空金融、航空商貿、航空會展等高能級項目。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將發揮戴爾、富士康等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吸引聚集零部件配套企業,依託京東方等龍頭企業,打造柔性顯示產業集群……
化危為機,這是成都在疫情防控中摸索出的經濟社會組織方式和城市運行方式,它既與疫情防控相適應,更指向一個更具韌性、更有比較優勢的城市。
機遇在前,等企業回血再戰。
紅星新聞記者 鍾茜妮
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