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gerian-American artist Toyin Ojih Odutola'sintricate portraits of black life
專欄 | 託印·奧吉赫·奧杜託拉:黑色皮膚意味著什麼?
Paris Apartmentby Toyin Ojih Odutola
Toyin Ojih Odutola(b.1985)
託印·奧吉赫·奧杜託拉(Toyin Ojih Odutola),一位出生於1985年的奈及利亞裔美國藝術家,正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舉辦自己的首次英國個展《託印·奧吉赫·奧杜託拉:抗衡理論》(Toyin Ojih Odutola: A Countervailing Theory)。在美國種族問題頻頻爆發與黑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界異軍突起的當下,託印的展覽以繪畫、音樂等多媒介形式,嘗試對種族與身份這一經典話題,提供來自年輕一代黑人藝術家的全新視角。
There's No Need to Rush
極度排外的主流藝術圈,非洲藝術家在國際藝術舞臺上曾經是缺席的。然而最近幾年,當代藝術品市場上出現了一股全新的力量,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非洲當代藝術」。這個文化概念並不完全以地理空間劃分,而是一個語義複雜且豐富的多元文化的概念,這其中不僅有在非洲出生並成長的藝術家,還包括散落世界各地,擁有非洲「記憶」的藝術家。
如今,以非裔藝術家或是擁有非洲「記憶」的藝術家為核心的展覽、拍賣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介入這塊富有潛力的市場。「法國藝術市場數年來一直致力於開拓來自非洲大陸的當代藝術家的價值;英國市場開始重新發現、重視非裔英國藝術家對英國文化史的貢獻;而在美國市場上,非裔美國藝術家中的一些領軍人物的作品價格開始呈現暴漲之勢。」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泰特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美籍非裔藝術史學者Chika Okeke-Agulu說:「人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這個事實,非洲藝術家們現在已經在餐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First Night at Boarding School
The Missionary
Manifesto
Between the Margins
Misunderstanding with the Mistress
當我們的注意力從「非洲當代藝術」在當代藝術市場的表現上回歸至藝術史的脈絡中去時,我們會發現,面對一本百科全書式的當代藝術史,這依然是一個西方單一視角的書寫。從原始藝術到中世紀藝術,進而到現當代藝術,在這條由話語權主導敘事的時間線中,不管是非洲當代藝術還是亞洲當代藝術,始終是當代藝術餐桌上的配菜。一切話題都緊緊圍繞著主流當代藝術圈展開。即便越來越多的新興黑人藝術家開始湧入大眾視野之中,「非洲藝術家」這一文化身份依然是這些長久處於邊緣地位的藝術家們,在個人敘述中無法迴避的關鍵詞。
而藝術家託印的創作來源,正是對這種文化之間不對等關係的質疑和提問:「我不想成為一位只會描繪黑人痛苦的藝術家。」在她的畫筆下,奈及利亞富庶豐饒,黑人貴族衣著光鮮,生活考究,出入上流社會的各種場合。這種荒誕與錯位中反映出藝術家對那段殖民歷史的思考,「好像我們沒有權利想像富有的黑人是什麼樣的。可是如果殖民統治從未發生,非洲會發生什麼?」託印問道。
Unclaimed Estates
Pregnant
What Her Daughter Sees
The Bride Framed
By Her Design
託印出生於一個典型的定居美國南部的「書香門第有色移民」家庭:託印的父親是化學教授,同時這也是一個極為傳統的奈及利亞家庭。作家泰耶·塞拉西(Taiye Selasi)在媒體報導《年輕非洲移民藝術家的畫像》(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African Immigrant)中寫過一段託印童年時的經歷:10歲那年,託印代表學校以黑人球員為主的足球隊參加了一場和白人小孩的比賽,在託印絆倒對方隊員之後,場下瞬間暴動。「罰黑鬼下場!」觀眾席上許多家長高聲呼喊。最終託印的(白人)教練出於安全考慮,帶她離場。
然而另一方面,出生在奈及利亞,成長在美國的經歷也會讓黑人群體指責她不是「真正的黑人」。在整個社會中,不斷認識與反思自己的黑人身份是託印掙扎和奮鬥的根源。對她來說,關於自己膚色的提問似乎早已成為常態。
Lazy Sunday
Representatives of State
A Grand Inheritance
泰耶·塞拉西是一位黑人作家,同時也是藝術家託印的好友。面對託印的反思與追問,泰耶·塞拉西感同身受:「任何而立之年的非裔美國人,但凡談起在美國的成長經歷,都會歷數缺乏歸屬感的辛酸苦楚。他們的意識分化包括三個層面,年輕的非洲移民要同時應對黑白人種之間的分化,黑色人種內部本土與外來人口的分化,以及非裔與美裔間的分化。」如同美國學者託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在《美國種族簡史》一書中所說:「膚色在決定美國人的命運方面,顯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在託印最早的作品中,那些具有魔力光感的黑色肌膚作為她畫面的核心,卻絕不僅僅代表皮膚的顏色。託印說:「你仔細觀察便知,黑色外表之下,內涵何其豐富。絕不能一『黑』以蔽之。我想找到一種方法來直觀地反映出皮膚的感覺。」託印將黑色皮膚與水進行比較,稱其為「水銀表面與山形地貌……被豐饒且積極的能量充盈著」。
Industry (Husband and Wife)
Winter Dispatch
託印在她於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的最新展覽《抗衡理論》中再一次強化了「黑色皮膚」的流動性,像是隨時變化的鑽石切面,也像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託印說:「當我想到皮膚表面時,我想到的是多媒體藝術家羅尼·霍恩(Roni Horn)的作品。水是一個模稜兩可和不斷變化的表面。皮膚也是如此,就像是一個山形地貌,一個被投射意義和畫面的景觀。它有自己的歷史,它包含了很多東西。」
Early Embodiment
Semblance of Certainty
展覽《抗衡理論》中,40幅不同尺寸的,閃著光的黑白繪畫被放置於灰色背景上,講述戀人阿坎克和阿爾多的故事像連環畫一樣漸次鋪開。託印編寫了一個神話腳本,一個發源於奈及利亞的母系社會,一個古老的文明,他們世界的生態系統依賴於一種壓迫性的系統,這種系統需要一個永久的下層階級——這與當代社會沒有什麼不同。而託印說:「我僅僅是想描繪 『身而為黑人的人類』。」
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JNN)的記者雅克·帕倫博(Jacqui Palumbo)對託印的採訪中,雅克問了託印一個有關美國黑人青年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問題:「弗洛伊德被捕窒息身亡之後,媒體對美國黑人的描繪,對這件事的圖文傳播以至於黑人創傷等等不同主題進行了很多討論,您會如何看待藝術在此時的作用?」託印說:「在我們所參與的每個社會中,我們的文化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不是偶然。因此,我們不應該總是認為自己來自一片匱乏的土地,又或者我們對很多事無能為力。我並不是說這些不是現實,可這也絕不是事實。」
文/霍雨佳
圖/Barbican Center
原文刊載於《藝術與設計》雜誌11月刊
編輯/彌生
睦野課程
睦野同學
睦野環境
睦野生活
睦野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