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Roca Gallery樂家藝術廊
一座城市
應當包容所有柔軟的身軀和渴望溫暖的心靈
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約有500萬人無家可歸,在街道上流浪,無家可歸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我們的城市中無家可歸者是一種隱形的存在,他們對城市索取的東西也很少,人們對其知之甚少,他們席地而睡、只要一方遮風避雨的屋簷。
對待邊緣人群的態度,能夠反應出一座城市的真正品質。一座寬容而溫暖的城市,其建築和公共場所,有必要解決無家可歸者簡單的睡覺問題。
01
Padre Rubinos社會慈善機構
親和地擁抱需要溫暖的人們
一個世紀以前,庇護社會苦難人士的 Padre Rubinos社會慈善機構在拉科魯尼亞誕生,經過不斷的發展,現在甚至包含幼兒園和老人院功能。對於該機構的新總部,Elsa Urquijo Arquitectos認為應該是從安靜中而來,超越世俗,擁有寧靜,低調和謙和的空間。為此他們用水平線主導建築造型與空間序列,創造平和與讓人放鬆的空間,以人性化與謙和的姿態,親和地擁抱前來所需要幫助和溫暖的人們。
▲ Padre Rubinos社會慈善機構
合成正方形的門廊定義出面向城市的開放入口。天井穿插在平展開且適應地形變化的建築群中,定義內與外的不同空間,帶來光明和不間斷的室外風景。
無家可歸者收容所分為了三個區域:住宿,餐飲,可持續培訓發展中心,這三個功能都放在一樓,此外還有對無家可歸者的臨時客房,安排在二樓。訪問無家可歸者收容所要經過一個開放的柱廊空間,該空間給人人性化和庇護的感受。
該慈善機構還設有小教堂和禮堂,它們的鐘樓聳立在入口區作為標示。
02
Bud Clark
為不同的人群敞開入口
Bud Clark是一個向城市無家可歸的人提供服務的綜合體項目,這個項目被這條街上的人看成是一個充滿希望,尊重,積極變革的場所。僅開放後的半年,就有超過300人在這裡長期或者永久居住。Mayer/Reed期望這個項目能激發其他城市展開類似針對無家可歸人口的計劃和服務。
▲ Bud Clark
一棟8層高,面積106,000英尺的建築,為他們提供130個單元的公寓,同時為身體極不健康和精神不穩定的男性流浪漢提供了90張臨時看護床位。最後,在這裡安排了日常的資源(淋浴,電話)和培訓服務(針對酗酒的輔導,專業技能的培訓)。
在這個綜合功能的項目中,有一個聯繫入口和建築的公共庭院。這個庭院旨在服務各種各樣的人群,與周圍的老城相協調,並與周圍的輕軌站、公交站等交通站點保持良好的可達性關係。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難以向別人求助,因此設計師希望設計一個具有象徵意義,能夠吸引這些人到達的入口。這個入口要讓他們感受到歡迎,安全,尊嚴,信任,平靜。
03
Hope on Alvarado
安全經濟的模塊化住房
由KTGY 建築事務所設計的Hope on Alvarado是Hope On開發系列中的第一個模塊化住房項目,旨在為洛杉磯的長期無家可歸者尋找住房解決方案。
▲ Hope on Alvarado
這些模塊具有基本的設計和快速的安裝時間,可在現場進行製造,然後通過卡車運輸到活動場地,然後將它們堆疊在單個建築物中。
該項目共五層,提供共84套開放式公寓和一居室公寓。每個公寓均由幾個模塊組成,這些模塊專門針對該項目進行了修改。該項目按照LEED標準設計,圍繞一個中央庭院,既滿足隱私、安全的需求,又營造社區感。
04
救濟院大樓
賓至如歸的氛圍營造
救濟院大樓的地段位於Golovec山旁邊的交通繁忙的Hradeckega道路。新大樓坐落在球場的邊緣,其擋牆和露臺靠在山坡。立面的設計是通過用輕型和深色陶瓷平方和均勻分布,欄杆與一樓的入口天篷一起,延伸到街上。
▲ 救濟院大樓
建築師Dans Arhitekti想傳達的是安全賓至如歸的感覺架構,用熟悉的材料,溫暖的色調和理解的形式。這所房子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氛圍,並作為背景的生活,並與周圍環境和自然連接。
建築物的布局是幾乎是正方形,具有核心筒。一個樓梯在各個樓層連接的公共區域盤旋圍繞中央核心。一樓保留給管理和培訓,並有房的一樓和二樓。酒店的客房和浴室都按照標準為殘疾人安裝。
樓梯的路徑圍繞著核心並打開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光線。電梯和服務間位於建築的核心筒,而更重要的場所,如房間的居民被安排在周邊。
所有客房均設有大,全長度的觀景窗。為了確保安全性和親密的感覺,整個落地窗都印有一個傳統的裝飾玻璃圍欄。它的形狀和材質都讓人聯想到傳統的鄉村木爐。
05
Jankowice 庇護所
療愈的流浪者之家
Jankowice 庇護所是一棟不尋常的建築,建築專為生活貧乏、在護理系統中沒有位置的無家可歸者設計,這些人因為太健康而不能住在社會福利院,又因為太「不健康」而不能使用宿舍。
▲ Jankowice 庇護所
Chmielewska 修女決定為他們建造一個「家」:一幢帶有波浪形屋頂的大型單層建築,與周圍的田野和山丘融為一體。該建築藏在以前學校操場周圍的老樹後面,在路上看不到它。而所有的內部窗戶都可以看到美麗的田園風光。
這座建築被磚牆分隔成三個主要區域。在入口區域,有一個公共區域,包括:小教堂、辦公室、康復室、公共室和食堂。提供19個配有工作室和浴室的房間,浴室可供不同殘疾程度的人使用。最後,為那些照顧無家可歸者的志願者和護工們準備了三間帶廚房的小公寓。
Jankowice是一個離城市很遠的小村莊。我們試圖為護理人員設計一個私密的、屬於他們的空間,與周圍的現實暫時隔絕。配有公用浴室的雙人房,房間很小,只可用作睡覺,這是為了鼓勵居住者在白天離開,促進其重新社會化。
該建築對於殘疾人士而言是無障礙的。其設計目標是生態的、自給自足的,並且運營成本低廉。
06
Hex House
可持續的、低成本的庇護所單元
在災難的背後,卻永遠都有一個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的問題:如何安置無家可歸的倖存者。目前的臨時難民庇護所,利用僅存的大型建築來安置。在重建完成之前,流離失所者往往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不舒適、不衛生甚至不人道的條件下。
▲ Hex House
2016 年,AFS 建築師協會(Architects for Society)推出了 Hex House 項目。這是他們為因災民提供的,長期、有尊嚴並且可以融入城市規劃的,臨時住房解決方案。
AFS 是一家全球性非盈利設計機構,一群來自美國、加拿大、歐洲和中東的建築師,希望通過創新的建築和設計,改善弱勢社區的建築環境。Hex House 在設想中,是可持續的、能快速部署、低成本的庇護所單元,必須讓一個沒有專業基礎的家庭也能自主組裝。
它的基礎是一個住宅單元。40平方米的獨立單元是一個緊湊的兩居室,所有的設施都是為小型家庭準備的。根據家庭需要,可以個性化安排單元內部的空間。每個邊角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大家可以通過中央的圓圈區域穿梭到其他空間。
07
尊嚴博物館
傾聽流浪者的故事
尊嚴博物館是美國第一家專門解決無家可歸問題的貨櫃博物館。很多人認為無家可歸只是一個本地化問題,與少數人在大都市閒逛相關,但這其實是一個比人們所周知的更嚴重的問題。
▲ 尊嚴博物館
這是一個非傳統的博物館,它被安置在一個經過翻新的貨櫃內。這背後的想法是將一個隱喻信息帶走:每個貨物都有一個故事並且是短暫的,每個貨櫃都有價值和並帶有有價值的東西。
博物館創始人Terence Lester希望讓我們的觀眾摘掉他們的有色眼鏡,並從他們可能路遇的人的角度去實際地看待生活。他甚至為無家可歸者創造了一個空間,用於處理他們寫的標語,如果他們想要乞討錢幣洗衣服,或者籌集資金購買藥物。
08
懸掛式豆莢小屋
城市外牆上的溫暖小窩
來自英國倫敦的設計師 James Furzer, 為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設計了一些豆莢小屋,這些由三合板和鋼骨架搭成的小屋,將會被掛在城市中的「宿主」建築上行人頭頂上方的位置。
▲ 懸掛式豆莢小屋
這些臨時的安置所可以供流浪漢在不論夜晚還是白天短暫休息或者過夜,為流浪漢們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小屋依附於城市中的「宿主」建築,掛在行人頭頂上方的位置,可通過梯子進入。內部由一張墊有床墊的床和小型生活空間構成,牆體隔熱,未來設計師有想法為它們添加太陽能電池板,用以供電。
一座城市,應當包容所有柔軟的身軀和渴望溫暖的心靈。建築設計也應為社會上的所有人服務,這些細心溫暖的設計中,不僅能為使用者給以尊重和庇護,還能給城市帶來溫暖人心的力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end-
除特別註明外,資料來源於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今晚直播 / 院長講堂 第講
直播間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