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宋志平會長說,國企民企是共和國一對「孿生兄弟」,兄弟聯手,融合發展。國企的實力和民企的活力融合在一起,可形成「雜交優勢」。「國企民企一家親,試看天下誰能敵」。
日前,「大變局時代的企業協同發展——2020上海國資高峰論壇」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原董事長宋志平出席論壇,並發表題為「國民共進與混合所有制」的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白書記、各位領導、各位企業家同仁、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興來參加上海國資高峰論壇,首先我代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祝賀高峰論壇的召開,也祝賀上海國資智庫的揭牌!這次論壇的主題非常好,講的是企業的協同融合,尤其是國企、民企如何融合。
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進入市場經濟時,我們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在宏觀層面上,國有經濟怎麼和市場接軌?第二個問題,在微觀層面上,國有經濟怎麼和民營經濟結合?一個關於「國民共進」,一個關於混合所有制;一個是談宏觀上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的關係,一個是在微觀領域裡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深度融合和制度創新。我想圍繞這兩個方面跟大家交流。
第一點,國民共進是我國經濟的一大特色。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我們不同於一些西方國家,很多西方國家搞過國有化運動,又搞過私有化運動,但是我國的經濟體制決定了在我國不可能搞清一色的國有經濟,也不可能都做私有化。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中國的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並不是此消彼長,而是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我們要看到這一成就。
記得在九十年代末曾經有一場辯論,當時因為國企抓大放小,把不少的中小企業放到市場進行改制,有一種爭論認為那是「民進國退」。到2005、2006年,產業進行新一輪整合,國企起到了平臺作用,這時又有一種議論叫「國進民退」。2005年我在清華大學的一個論壇上提出,其實我們既不是民進國退,也不是國進民退,而是「國民共進」,後來我還出了一本《國民共進》的書,厲以寧老師親自做的序。從實踐中也看到,我們確確實實在國民共進,這是我們整個制度的一大特色和優勢。
第二點,從現實中來看,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確實是互相支持、互相補充、互相融合、互相協同的。根據國家對國有資本的布局安排,現在我們的國有企業主要從事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公益保障、大型平臺企業類的工作。做個比喻,國企和民企之間是大河和小河的關係,大河的水由小河匯集而成,大河又供應了很多下遊小河的水,「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幹」。也就是說,國有企業主要承擔的是大產業,要發揮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上的引領作用,帶動民營企業、上下遊各類企業共渡難關。大家知道,前兩年在「去槓桿」的時候,不少民營企業、民企上市公司遇到了困難,其實在那個時刻,我們的國有企業、各地方的國資委、中央企業,為民營企業解難紓困做了大量的工作,這也是中國特色。
中國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有沒有競爭?我覺得有,但是那種競爭是在市場上所發生的客觀競爭,並不是所有制的競爭。國企和民企之間主要是配合和協同,為什麼?國企都是大企業,民企都是中小企業,國企可以做大項目的整體規劃,民企在它的組織引領下,共同來做服務,就像中國建材,有上千個民營企業給它做外包服務。在創新上也是如此,現在民企中有不少是高科技企業。過去中國建材做碳纖維就是和連雲港一家民營的科技公司合作,合作了12年,現在公司可以產出T700、T800、T1000等高端碳纖維,201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解決了美日在高端碳纖維技術上對我們的「卡脖子」難題。這也是國企和民企互相結合的實際體現。
所以在中國我們要這樣來看國企和民企:他們是一對孿生的兄弟,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在這麼多年的實踐中,我還沒有發現在市場競爭中國企和民企打得不可開交、頭破血流的事情。如果真正去看產業鏈和供應鏈之間的關係,就會發現國企和民企緊緊結合在一起,這也是我們經濟的一大特色,是我們多年來的實踐和現狀。
第三點,「國企民企一家親,試看天下誰能敵。」這是我去年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峰會上說的一個觀點。如果國企和民企能夠團結一家親,我們就能成功。我們不能去斷章取義誘發國企和民企的矛盾,不能去撕裂國企和民企的關係,大家都應該積極正面地去鼓勵國企和民企的融合。
國有經濟和市場到底怎麼接軌?這真的是一個世界難題。我們比較早地提出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四句話十六個字: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在這十六個字裡,最難的是「政企分開」。實際上用混合所有制的方法,就可以成功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這麼多年來,國企第一輪改革採取了上市改造的混合所有制方法。今天我們去看央企,上市公司的資產佔整個央企資產的68%,上市公司的利潤佔整個央企的86%,也就是說我們的央企進行了大規模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和市場高度融合。我們把市場的機制引入國企,使國企成功進行了市場化改革,這真的是一個制度創新。
民營企業最大的短板是什麼?就是規範治理。一些民營企業、家族企業等往往在公司的規範治理上有問題,但是可以通過混合所有制解決。為什麼說混合所有制是個好東西?它其實是可以解決國企的政企不分和民企的治理不規範這兩大難題。現在混合所有制展現了很大的優勢。我插隊時做過農業技術員,學過雜交育種技術,兩種物種雜交之後產生的新品種會發揮原來兩者的優勢,叫雜交優勢。我覺得混合所有制企業有相似之處,發揮了國企的規範和民企的市場活力,這就是優勢結合。
我提出過一個國企和民企的混合公式:國企實力+民企活力=企業競爭力。在混合所有制裡,資本的混合、產業鏈的結合等等,當然都是應有之義。但我覺得它最大的貢獻在於,這種制度創新給企業帶來了活力。國企為什麼去混合?國企不是因為缺錢,而是缺市場化的機制,而恰恰是混合之後可以實現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建立。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可以實施員工持股等激勵計劃,弘揚企業家精神。混合所有制是我們改革裡面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第四點,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這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八大任務裡的一點,裡面有幾大關鍵詞。一是「積極」,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去推動它,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不應再去懷疑它了。二是「穩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該怎麼混就怎麼混,不設時間表,不搞一刀切。三是「深化」,混改不是一混就靈、一混了之,關鍵在於通過不斷深化,把「合」做到位,把「改」改到位。
關於國企改革中的「三宜」:
一是宜獨則獨。在大量的公益保障類行業裡,有一些是國家財政補貼的,比如公共運輸。這些行業我們沒有必要去搞混合所有制,因為它的任務主要是提高質量、做好服務、減少浪費。德國的國企在九十年代一股腦都私有化了,但後來發現鐵路、電網、自來水這些領域搞私有化不行,現在還是收歸國有了。所以像這些都是宜獨則獨的範疇。
二是宜控則控。比如中國建材和國藥,在混合所有制下作為平臺來整合和重組民營企業。大家知道建材和國藥都是央企,是央企裡發展得比較快的兩家企業,在充分競爭領域裡為什麼去搞混合呢?因為無論水泥行業還是醫藥分銷,都是高度分散的行業,需要整合。誰來整合呢?就由央企出面,利用資源整合和資本混合的方式,跟民營企業進行大量混合。中國建材這些年混合了上千家水泥企業,在重組的企業裡,中國建材股份佔股70%,民營企業佔股30%;但中國建材股份通過上市本身又有非公資本參與,其中中國建材集團佔股40%,市場資本佔股60%;整體來看,在中國建材的所有者權益中,國家權益佔25%,非公資本佔75%。所以這家公司,它既是一個央企,它也是一個高度市場化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2013年,我參加在成都舉行的《財富》全球論壇,其中有一場對話,主題為「國企和私企」,主持人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他上來就問,「宋先生,怎麼理解國有企業是充分競爭市場中的一員?我想問問您,中國的國企現在做得不錯,還很有活力,是不是得益於20年前那場上市改造?」我說:「羅奇先生,您的問題就是答案。中國的國企是經過市場化改革的國企,是經過上市改造了的國企,是混合了的國企,不是你們西方人理解的國企,也不是我們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我們今天看到的國企應該叫新型國企,「新」在它的產權制度的創新上,混合所有制佔比相當高,央企中70%是混合所有制企業。
三是宜參則參。國企和民企的混合,有控的也有參的,實際上大家在裡面都是一個股東,應該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按照股權出資人來考慮。控的企業是股東,參的企業也是股東,按《公司法》裡的規定行使職權就可以。
宜參裡面也有做得非常好的。一個是上海綠地。前陣子廣西國資委讓我給大家做一場改革報告。就在前一天,綠地重組了廣西建工,最初方案是股本結構50%對50%;後來廣西領導人很有魄力,說50%對50%沒有解決機制的問題,乾脆讓綠地控股;最後是綠地持股51%,員工持股15%,廣西國資委34%。我跟他們說,「你們的改革做得好,做了很好的探索」。綠地這家公司,不光在上海國資系統裡是一個混合所有制的代表,而且在全國範圍也參與了一些企業的混改,用的是宜參則參的方式,國企是參股者,引進市場化機制,做出這些實踐很了不起。
另一個是萬科。大家都知道萬科是做房地產的,但萬科到底是什麼性質的公司呢?很多人說是民營企業,王石是民營企業家。其實不是,萬科是國有股佔第一大股東(過去是華潤,現在是深圳地鐵),持股約29%,是無實際控制人的參股混合所有制企業,但它又完全市場化。我曾跟萬科的董事長鬱亮說「你選了兩個『婆婆』,都很開明」。國資在萬科的持股比例並不少,但它們作為參股去做,讓企業擁有了市場的活力,這個做法也非常好。這類企業也不少,平安、聯想都屬於這一類。我們還得研究參股的混合所有制,國有股如何去參,如何把宜參的改革做好。
在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裡,我們還有很多課題要做。國企不可能都用控股的方式,把民企統統混進來攤大餅,沒有那個必要;同時國企的二三級企業,要瘦身健體,要更有市場競爭力;我們也可以採用和民營企業高度融合的參股方式,讓他們獲得市場的活力。這些是我們現在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見解,跟大家進行交流。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嘉賓簡介:
宋志平,管理工程博士,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世界水泥協會主席。他曾擔任中國建材集團、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榮獲「中國優秀企業家金球獎」「袁寶華企業管理金獎」「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財富》CEO終生成就獎」等多項殊榮。
宋志平是我國著名的企業家、企業改革家和企業思想家,他深耕企業40年,始終奮戰在企業改革的最前沿,創造了大量鮮活的企業管理和改革經驗。他在同時出任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董事長期間,帶領兩家企業雙雙躋身世界500強。他在推動國企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宋志平在清華、北大等多所大學的商學院任教,先後出版《問道改革》《改革心路》《經營方略》《企業迷思》等十幾部著作,他的遠見卓識得到企業界廣泛認可和尊重。
本文來源:陸家嘴金融網
文字:朱一卉
統籌:張宏妹、陳奕屹
微信編輯:李雨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