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到三十歲,仿佛就是一個坎,是單身未婚還是已婚已育,都有各自的煩惱。
已婚已育的總是離不開家庭孩子老公,每天被婚姻生活裡的一地雞毛折磨得不成形,大齡未婚的每天被各種催婚,好像過得也並不快樂。
正如錢鍾書先生說的一樣,婚姻是座圍城,裡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
難道人的一生,除了結婚生子,就沒有別的意義了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活在別人的評價認知裡,為什麼就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呢。
這是《三十而已》王漫妮的困惑,也是許多大齡單身女青年的困惑。
在上海打拼八年,被男人欺騙傷害,丟了工作的漫妮選擇回鄉,她以為自己可以接受小城的安穩與悠閒,找一個合適的人過一生。
以前在上海漂泊不定沒有安全感,漫妮以為回家了陪在父母身邊就好了,可是她發現並非如此。
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流浪。
漫妮如此。
她走進於伯的理髮店裡,坐下來跟於伯談到漂泊的話題,談到結婚生子的問題,一席話讓她茅塞頓開。
於伯是一個活得通透的人啊,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子,只做一件事,就是理髮,來來往往,他幫很多人理過頭髮,也聽過許多人的故事,人人都以為他好相處,都願意跟他嘮上幾句,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他的出場雖然不多,但他說過的話卻能讓人感同身受,醍醐灌頂。
對於漂泊,他說:「所有選擇漂泊的人,在走出家門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後,你就是你自己的家了,在撐起你自己的天。
要是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趁早別出去,爸媽嘴裡說的故鄉是後路,聽聽也就算了。」
感同身受,對於在異鄉漂泊的我們來說確實如此,哪裡都不是家,哪裡又都是家,遇見事都只有自己扛,逃不了也逃不掉。
所以,必須去面對,無論前方有多困難只要有一口氣在,你都必須努力向前,向著你自己的方向。
對於婚姻,結還是不結,在人不在事,自個兒看明白就好。
於伯一輩子都沒有結過婚,漫妮問他:「你後悔嗎?」
「沒結婚就後悔,誰能保證結了婚就不後悔呢」
於伯這一反問,讓我有點驚訝,是啊,誰又能保證結了婚就不後悔呢。溫格朱利在《幸福婚姻法則》一書中寫「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會有200次離婚的念頭和50次掐死對方的想法。」
雖然這話並非就是真理,但也道出了婚姻的不易,所以結不結婚,後不後悔,都不在事本身而是在人。
三十而已,顧佳和鍾曉芹都已結婚,你如果問她們後悔結婚嗎,答案可能不盡相同。
我覺得人生的選擇項不是結不結婚,而是跟誰在一起,無論跟誰結婚一定不要跟一個懂你的不騙你的人在一起。
鍾曉芹跟陳嶼離婚不是因為背叛,而是因為他不懂她,一個喜歡養貓,一個喜歡養魚,三觀步調都不一致,長此以往,心累。
顧佳跟許幻山離婚是因為不忠誠,顧佳勞心勞力為家庭付出,做他背後最得力的女人,他卻因為自己的大男子主義和自卑在外面偷吃。
顧佳痛心,她是那樣的愛他,卻換來他的背叛,出軌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顧佳不能容忍,結局只能是離婚,而且不會復婚那種。
王漫妮之所以回鄉是因為被梁正賢欺騙,原本以為是一場浪漫的愛情將自己身心交付,到頭來發現這是一場精心騙局,傷心,無處安放。
原本以為就此可以認了命,在小城找一個不討厭的人,順順噹噹談戀愛,然後結婚生子。
卻發現自己根本做不到,為什麼到了這個年紀所有人都要催你去結婚,生孩子,過日子。
「催你的人,自己恐怕都不明白為什麼,隨大流怕你剩下,尤其是在咱巴掌大點地方,誰也不想那麼顯眼遭人議論。」
於伯活得明白,看得通透「活到我這個年紀沒有老伴兒,也無兒無女,就一間理髮屋,我沒了它也就沒了。」
「好些人到老了都沒明白,是活給別人高興,還是活給自己高興。」
在大城市,大家都是自顧不暇,沒有人會關心你的人生怎麼樣,你的人生去哪裡,可是在小鎮,只圖自己高興就要接受別人的指點議論。
這點,漫妮明白,於伯也明白。
於伯一輩子知道自己是一個不好相處的人,索性自己就一個人自由自在,過一生。
「反正我是不後悔,但我也不鼓勵你學我,你是一個女孩子,好些事就更難了。」
於伯說這麼多,無非是要漫妮了解自己的心,跟著自己的心走,比起獲得幸福,能夠感知幸福更重要。
餘華說:「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所以,你是單身,或是結婚,跟隨自己的心就好了。
End.
今日話題:
「你被於伯說的話打動了嗎?
歡迎點讚、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