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中的倫敦,一個男人被倒吊在樓頂。幾句毫無餘地的對話後,另一個男人把他點燃。火舌咬斷繩子,著火的男人飛墜倫敦大地。點火的男人回過頭,是《浴血黑幫》(Peaky Blinders)的喬·科爾(飾演約翰·謝爾比)。著火的男人(幾乎是個孩子)乃無名小卒,充當了宣戰的炮灰。
《倫敦黑幫》(Gangs of London)講了一個古老的故事,關於家族、黑金和復仇。老王費恩·華萊士(科爾姆·米尼飾)遇刺身亡,在他強力掌控下相安無事地華萊士集團各股視力立即蠢蠢欲動。小王肖恩(喬·科爾飾)立狠誓報父仇,在母親瑪麗安(米歇爾·費爾利飾)的支持下宣布未抓到兇手前,停止所有黑道交易。從小與費恩·華萊士同穿褲頭的老搭檔艾德·杜馬尼(盧西安·姆瑟馬蒂飾)反對,擔心各位大佬的不滿令集團分崩離析。但兩家親密如一家,艾德和其子艾利克斯(帕帕·厄希度飾)仍決定擁戴新登位的肖恩,開展血腥追蹤及殺戮。
肖恩哈姆雷特式的病態激情推動暴力的齒輪,前五集中密集而足量的動作戲是這部劇獲得高分的主要籌碼。第一集,臥底艾略特(索佩·迪瑞蘇飾)在一間街角的老式酒吧大殺四方。行雲流水的暴力衝破磨砂玻璃流向冷僻街角,成為鎖定收視的第一發猛彈。
第二集,肖恩率眾血洗吉普賽營地。抵抗讓殺戮更慘烈,不斷著火的營地照亮一個又一個拼死反抗的身影,吉普賽首領逃脫。第三集,打鬥場景轉至老舊大廈的內部空間,導演之一加雷斯·埃文斯拿出拿手的東南亞動作片招數,紅光吞吐出變態殺手和艾略特的貼身搏鬥,後來的冷光空間改為白刃肉搏。第四集是巷戰,紅外線瞄準器在小巷中冷峻地切割空間,凌亂的奔跑和準確爆頭在夜色中綻放血之花。鏡頭給了很多肖恩茫然慘白面孔的特寫,臉上沾滿他人爆濺的血漿。此役象徵他的「純潔」終結,但瘋狂還將繼續。
第五集裡的戰役被很多人奉為極致高潮——丹麥特種部隊大戰荒原上的軍火製造者家族。兩方的對陣因為一方的弱勢和毫無防備而顯得極為慘烈。特種部隊的作戰方案雖有很多「超現實」之處,但好在整部劇集亦致力營造稍許超現實的「倫敦哥譚市」,因此包圍戰中特種部隊的種種有悖常識處能夠被原諒,軍火家族的脆弱狠狠刺到觀眾的心。這場大戰也並非像很多人詬病的那樣毫無意義。作為第一季的重要轉折點,此戰之後費恩的復仇告一段落,霧氣般的絕望浸入空氣。
吉普賽首領和兒子戴倫(刺殺費恩的少年兇手)在躲避結局的路上如此費勁周折,老首領的強悍如此地有如神助(那匹突然出現的神奇白馬),都不過像螻蟻之生被隨便踐踏。「無論你做什麼,最後都會白費。」當黑幫的神話被幾近悲壯的暴力染上宿命色彩,情節比較老套的《倫敦黑幫》也仿佛升華了。
不過到了後半季,不知是否因為預算緊張的關係,再也沒有出現前五集中主題鮮明,在類型中做到極致的動作場面。配角們光輝的宿命黯淡了,凸顯出主要角色的平庸和誇張情節的難以立足。
「哈姆雷特」肖恩似乎缺乏智慧,臥底艾略特不出意外地與華萊士家族產生羈絆。艾德和艾利克斯父子的背叛順理成章,從親密戰友到敵人的演變不止少了一點張力。
失去暴力美學和宿命的魅力之後,立意廣闊、線索紛雜的敘事也隨之失去控制力。雖然《倫敦黑幫》的世界超越現實,整座城市似完全由黑幫統治,但仍需一個微妙的平衡點。處在平衡點的臨界時,火拼雖無法無天,亦在「江湖」的隱蔽版圖中。而一旦突破臨界點,角色捅出明顯有悖世界運行規則的窟窿,「江湖」氣息便蕩然無存,只剩下牛皮吹破的胡編亂造感。
軍火家族之戰後,後半季的主題轉為對自我和家族血脈的拷問。父仇得報,華萊士和杜馬尼兩家久違地聚餐慶祝,慶祝「我們之為我們」,在聯盟搖搖欲墜時欲加深對自我存在的確認。但他們並不牢固的聯合無力阻止聯盟走向崩潰,小王本人也對自小崇拜的老王產生疑問。
「我們」到底是什麼?洗黑錢造高樓的無敵帝國,為何如此不堪一擊?庫德遊擊隊女首領拉蕾(娜格斯·拉什迪飾)挑戰肖恩,問他所做的一切是否都是虛空。有堅定信仰的拉蕾,把所有犯罪收入用於支持家鄉的遊擊隊活動。
在黑幫片中引入虛無主義是一件容易吃力不討好的事。為什麼犯罪?因為貧窮、欲望和暴力的本能。義氣和冒險是存在的光榮,魔鬼的鍍金。這些就夠了,當拉蕾用自己的「高尚」動機質問肖恩的虛無,強行拔高時,就顯得非常不自然。
強行注入的「黑幫的意義」稀釋了用濃稠血漿、無畏犧牲和無常宿命積澱的悲劇意味,粉飾了暴力的本質,也無法有力地作為肖恩推翻父親威權的覺醒點。
另一條主線上,艾略特和父親之間也完成了理解-崇敬-挑戰的代際輪迴。「卒子至少可以自由」,這是艾略特一直謹記的父親的教誨。「卒子也可以稱王」,越來越接近黑金權力核心的艾略特在本季的末尾吐露雄心。武力值爆表但文戲薄弱的臥底同學埋下反轉的伏筆,只是不知能否成功豐滿角色。
這一季留下很多和死亡有關的懸念,指向更加水深浪急的黑金世界,原本的黑幫-臥底格局被打破,待重組。往往,對類型片來說,格局越大、人物的對「意義」的追尋越強烈,就越容易力有不逮,虛弱無聊。希望《倫敦黑幫》不要走進這條歧途。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