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日發布的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實體書店逐步回暖
當書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實體書店不僅是出版物的賣場,還提供了複合式的精神文化體驗空間。 韓墨/圖
今日頭條近日發布實體書店大數據分析報告,認為實體書店整體回暖。報告不僅顯示實體書店銷量提升,還對與實體書店相關的實體書店名、出版社、年齡群體、地域、手機用戶品牌、文化名人、熱門書籍等關鍵詞對實體書店基本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刻畫出一幅大數據下的實體書店群像。
曾幾何時,實體書店受到以數字閱讀為代表的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數量和銷量下滑嚴重,大約2013年到達谷底,2014年有所回暖,2015年全面反彈。這是包括美國等國際書業的共同現象。實體書店果真回暖?大數據下的實體書店生態如何?深圳商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相關人士。
大數據下的實體書店群像
記者從報告中看到了實體書店用戶群像。報告顯示,從年齡滲透率來看,中青年群體用戶對實體書店的閱讀數佔頭位,該年齡段用戶產生的總閱讀數的比重最大,其中,最高的是24-30歲的用戶群體,佔比達3.2‰;其次是31-40歲用戶滲透率達3.1‰;41-45歲用戶滲透率為2.2‰。其中,女性的實體書店滲透率略高於男性,兩者基本持平,分別是0.20%、0.18%。而從地域上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用戶的實體書店閱讀滲透率高於其他城市,上榜的其他城市基本保持在0.2%左右的城市滲透率。
報告顯示,紙質閱讀近年越發受到讀者歡迎,與實體書店相關的關鍵詞儼然成為實體書店的「熱搜榜」。記者從報告中看到,從用戶最關注的實體特色書店數據來看,主要為品牌書店。其中,最為關注的是三聯書店,其次是誠品書店,第三是言幾又書店。此外,用戶偏好文學、小說類的書,最受歡迎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其次是《三體》,《解憂雜貨鋪》和《白夜行》也十分受歡迎。在關注實體書店的用戶其他興趣領域中,娛樂、文化與社會三個領域位居前三。
中信出版社是與實體書店相關的出版社的NO1,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與實體書店的相關度也很高。與實體書店的相關的出版公司TOP10中,理想國、讀庫、磨鐵圖書佔據前三,甲骨文、時代華語雖在前10,但相關度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書籍、餐飲、讀書、服裝、咖啡等業態是與實體書店相關度最高的相關業態,一些新型書店的多種業態都在報告中得到體現。記者看到,文創產品、手作、展覽、親子、照相、輕食等業態也都有較高的關注度。在與實體書店相關的活動類型中,親子閱讀、讀書沙龍、籤售等活動具有較高的相關度。
書店成為現代生活空間
跳出這份數據回看,近兩年各地實體書店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書業上遊出版社開辦書店,非書業也積極介入,這些實體書店已成為有創意設計美感和情景式體驗感的現代生活空間,開書店已然成為一股熱潮。鍾書閣、言幾又、簡閱書吧等書店,以高顏值頻頻刷爆朋友圈。種種跡象似乎說明,目前書店已經成為一門顯學。
實體書店為何得以回暖?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曹宇在開展閱讀文化活動,以及網上書店、電商團購、數字閱讀、數字出版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他認為實體書店已經打破傳統的賣場認知,更多發揮出原有的媒介屬性,具有戰略性資源而得以回暖。
在曹宇看來,實體書店回暖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實體書店提供的不僅是出版物的賣場,還提供了複合式的精神文化體驗空間,是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心,以滿足多樣化的閱讀文化消費,與文化名人相遇,參與文化活動,這種場所感本身就是其他行業尤其是線上無法相比的;二是實體書店具有媒介的屬性,甚至可以認為它本身就是媒介,線下活動作為傳播學上的信息源,向不特定的受眾傳播豐富內容。此外,圍繞著書店形成了特定的盈利模式,即出版物的銷售和各類活動的舉辦帶來人氣,實體書店通過轉移這些人流給所出租的物業而實現收益,這與傳統傳媒的二次銷售理論相同。
曹宇表示,實體書店已經不是簡單的媒介,它提供了實體性、體驗性、精神性、綜合性的消費,以營造的主題場景,提供的現場感等各種複合方式打造了一種現代時尚的新的生活方式。這也和現代人的更高文化需求緊緊相扣,因此實體書店應該得到更好更大的發展。
此外,曹宇分析稱,實體書店已從純物理空間,從產業鏈下遊的概念、渠道型資源,成為戰略性的企業資產。這點從中信出版集團在機場布局打造系列高端書店可看出。作為發行單位來說,要對這些資產進行布局,這是戰略需求。應該抓住目前實體書店發展的大環境。
民營書店需依靠自身造血能力
大環境下實體書店的發展似乎振奮人心。然而,這是否能帶動所有實體書店的發展?作為深圳首家眾籌書店,微微書吧創始人阿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一批國有書店在這股實體書店的回暖潮中呈現方興未艾之勢,民營書店的發展更多還是需要依靠自身創新的運營能力。
在阿渡看來,實體書店的回暖得益於政策和地產紅利。國家推動閱讀走向全社會,相關政策推動實體書店發展。此外,地產商將實體書店視為戰略配套資源,紛紛引進書店。而一旦政策收緊,實體書店的數量非但不會增加,還有減少的可能。
雖然從報告中看到,深圳用戶的實體書店閱讀滲透率排在全國第四位;在與實體書店相關的城市中,深圳被杭州趕超位居第五(前三名依然為北京、上海、廣州);此外,在「2017中國城市實體書店數量排行榜」中,深圳數量為945家,位居第15名,前14名數量均突破1000。阿渡還向記者透露,就民營書店而言,北京數量約為2000家,成都為800-1000家,而深圳民營書店數量或不到100家。作為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民營書店的發展應得到更多重視。
誠然,2018年被視為實體書店發展年,這點從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可見一斑。阿渡表示,大環境下做書店,不僅要依靠回暖的東風謀求更大發展,同時還要依靠自身的創新運營。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