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報告:實體書店逐步回暖 書店已成一種生活方式

2021-01-19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近日發布的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實體書店逐步回暖

  當書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實體書店不僅是出版物的賣場,還提供了複合式的精神文化體驗空間。 韓墨/圖

  今日頭條近日發布實體書店大數據分析報告,認為實體書店整體回暖。報告不僅顯示實體書店銷量提升,還對與實體書店相關的實體書店名、出版社、年齡群體、地域、手機用戶品牌、文化名人、熱門書籍等關鍵詞對實體書店基本情況進行數據分析,刻畫出一幅大數據下的實體書店群像。

  曾幾何時,實體書店受到以數字閱讀為代表的各個方面的嚴峻挑戰,數量和銷量下滑嚴重,大約2013年到達谷底,2014年有所回暖,2015年全面反彈。這是包括美國等國際書業的共同現象。實體書店果真回暖?大數據下的實體書店生態如何?深圳商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相關人士。

  大數據下的實體書店群像

  記者從報告中看到了實體書店用戶群像。報告顯示,從年齡滲透率來看,中青年群體用戶對實體書店的閱讀數佔頭位,該年齡段用戶產生的總閱讀數的比重最大,其中,最高的是24-30歲的用戶群體,佔比達3.2‰;其次是31-40歲用戶滲透率達3.1‰;41-45歲用戶滲透率為2.2‰。其中,女性的實體書店滲透率略高於男性,兩者基本持平,分別是0.20%、0.18%。而從地域上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地用戶的實體書店閱讀滲透率高於其他城市,上榜的其他城市基本保持在0.2%左右的城市滲透率。

  報告顯示,紙質閱讀近年越發受到讀者歡迎,與實體書店相關的關鍵詞儼然成為實體書店的「熱搜榜」。記者從報告中看到,從用戶最關注的實體特色書店數據來看,主要為品牌書店。其中,最為關注的是三聯書店,其次是誠品書店,第三是言幾又書店。此外,用戶偏好文學、小說類的書,最受歡迎的書是《追風箏的人》,其次是《三體》,《解憂雜貨鋪》和《白夜行》也十分受歡迎。在關注實體書店的用戶其他興趣領域中,娛樂、文化與社會三個領域位居前三。

  中信出版社是與實體書店相關的出版社的NO1,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與實體書店的相關度也很高。與實體書店的相關的出版公司TOP10中,理想國、讀庫、磨鐵圖書佔據前三,甲骨文、時代華語雖在前10,但相關度並不高。

  值得注意的是,書籍、餐飲、讀書、服裝、咖啡等業態是與實體書店相關度最高的相關業態,一些新型書店的多種業態都在報告中得到體現。記者看到,文創產品、手作、展覽、親子、照相、輕食等業態也都有較高的關注度。在與實體書店相關的活動類型中,親子閱讀、讀書沙龍、籤售等活動具有較高的相關度。

  書店成為現代生活空間

  跳出這份數據回看,近兩年各地實體書店確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書業上遊出版社開辦書店,非書業也積極介入,這些實體書店已成為有創意設計美感和情景式體驗感的現代生活空間,開書店已然成為一股熱潮。鍾書閣、言幾又、簡閱書吧等書店,以高顏值頻頻刷爆朋友圈。種種跡象似乎說明,目前書店已經成為一門顯學。

  實體書店為何得以回暖?深圳出版發行集團副總經理曹宇在開展閱讀文化活動,以及網上書店、電商團購、數字閱讀、數字出版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他認為實體書店已經打破傳統的賣場認知,更多發揮出原有的媒介屬性,具有戰略性資源而得以回暖。

  在曹宇看來,實體書店回暖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實體書店提供的不僅是出版物的賣場,還提供了複合式的精神文化體驗空間,是城市的文化生活中心,以滿足多樣化的閱讀文化消費,與文化名人相遇,參與文化活動,這種場所感本身就是其他行業尤其是線上無法相比的;二是實體書店具有媒介的屬性,甚至可以認為它本身就是媒介,線下活動作為傳播學上的信息源,向不特定的受眾傳播豐富內容。此外,圍繞著書店形成了特定的盈利模式,即出版物的銷售和各類活動的舉辦帶來人氣,實體書店通過轉移這些人流給所出租的物業而實現收益,這與傳統傳媒的二次銷售理論相同。

  曹宇表示,實體書店已經不是簡單的媒介,它提供了實體性、體驗性、精神性、綜合性的消費,以營造的主題場景,提供的現場感等各種複合方式打造了一種現代時尚的新的生活方式。這也和現代人的更高文化需求緊緊相扣,因此實體書店應該得到更好更大的發展。

  此外,曹宇分析稱,實體書店已從純物理空間,從產業鏈下遊的概念、渠道型資源,成為戰略性的企業資產。這點從中信出版集團在機場布局打造系列高端書店可看出。作為發行單位來說,要對這些資產進行布局,這是戰略需求。應該抓住目前實體書店發展的大環境。

  民營書店需依靠自身造血能力

  大環境下實體書店的發展似乎振奮人心。然而,這是否能帶動所有實體書店的發展?作為深圳首家眾籌書店,微微書吧創始人阿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一批國有書店在這股實體書店的回暖潮中呈現方興未艾之勢,民營書店的發展更多還是需要依靠自身創新的運營能力。

  在阿渡看來,實體書店的回暖得益於政策和地產紅利。國家推動閱讀走向全社會,相關政策推動實體書店發展。此外,地產商將實體書店視為戰略配套資源,紛紛引進書店。而一旦政策收緊,實體書店的數量非但不會增加,還有減少的可能。

  雖然從報告中看到,深圳用戶的實體書店閱讀滲透率排在全國第四位;在與實體書店相關的城市中,深圳被杭州趕超位居第五(前三名依然為北京、上海、廣州);此外,在「2017中國城市實體書店數量排行榜」中,深圳數量為945家,位居第15名,前14名數量均突破1000。阿渡還向記者透露,就民營書店而言,北京數量約為2000家,成都為800-1000家,而深圳民營書店數量或不到100家。作為全球全民閱讀典範城市,民營書店的發展應得到更多重視。

  誠然,2018年被視為實體書店發展年,這點從2018北京圖書訂貨會可見一斑。阿渡表示,大環境下做書店,不僅要依靠回暖的東風謀求更大發展,同時還要依靠自身的創新運營。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邵希煒 )

相關焦點

  • 當下實體書店轉型的趨勢分析
    書店作為商業實體,追逐利潤,在網際網路時代找到棲身之所和繼續生存下去的方式, 在時代巨變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聯手合作的夥伴,長出贏利的爪牙,對當下的實體書店來說,不僅不會被指責變味,反倒變為城中潮地,吸引了各種潮人到訪。
  • 實體書店的春天在哪裡
    即將迎來15歲生日的單向空間書店,2月份收入較往年下滑80%,「眾籌」成了她15歲生日的「生日願望」。2020年2月25日,浙江海鹽的烏託邦書店在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將在5月1日結業的公告。書店老闆小童在公告裡說:「曾經在無數次想像過結業的樣子,唯獨沒有想到這一種。」這是一家因為「疫情」要退出書業的書店。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原標題: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
  • 誠品再見,實體書店還好嗎?
    時間已至小暑,可實體書店似乎還沒有踏出寒冬。  7月3日下午,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會在今年的12月31日結束營業。  5月31日,「言幾又」全國第一店成都凱德天府店關閉,6月25日,方所重慶店終止營業,6月30日,物外書店漢口店宣布關門歇業……從目前的行情來看,這還是一份未完待續的名單。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他們在開頭直言「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 緊接著給出一組數據,「截止到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我們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
  • 「報復性」逛書店來了嗎?
    日前,開卷公布了《2020前三季度圖書零售市場報告》,數據顯示圖書市場逐漸回暖,實體店渠道降幅收窄。尤其在進入第三季度後,實體店渠道復甦回暖明顯。 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經歷了今年疫情的考驗,許多人開始思考:實體書店的未來是什麼?那些吸引許多人前來打卡的「網紅書店」,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單向街的慶祝方式,就是在官方公眾號上發布眾籌求助計劃,打出了「走出孤島,保衛書店」的煽情口號。15年至少求救過三次單向街創立於2005年,業主在2009年續約時加租,單向街開始了第一次求救。求救的結局是,另外一個商業地產項目願意引入網紅書店。單向街和新業主的合作條件是,免收租金,但按照收入進行分成。
  • 疫情還點燃了在線閱讀,實體書店將死於實體?
    在近日的《走出孤島 保衛書店|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一文中,單向空間表示,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其名下的四家實體書店僅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業,北京東風店、杭州店、秦皇島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當年在幾個「新青年」的一時興起之下成立的「單向街」,幾經風雨之後似乎也難逃整個行業持續低迷的怪圈,面臨倒閉風險。
  • 圖書外賣、書店直播、短視頻……實體書店的自救與變革
    無論何時何地,閱讀都是人們無法取代的文化生活方式。而作為閱讀與文化空間的實體書店,面臨較大生存挑戰。在此特殊時期,實體書店抓住機遇,進行了「外賣點書」、直播宣傳等新嘗試。這些探索能否成為長期商業模式,還有待時間檢驗。歸根結底,實體書店想維持生存,商業營銷不可或缺,而文化價值是核心。如何維持文化與商業的平衡,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實體書店的探索,正在路上。
  • 實體書店漸成大商場「標配」 複合型經營模式將是趨勢
    不少新開的書店以「書店+」的複合型模式開進商場、大型購物中心,通過售書、喝咖啡、辦展覽、籤售會、讀書會等模式打造一個個閱讀空間、美學空間、生活空間、體驗空間。今時今日,人們走進書店不光為買書,更是體驗消費、休閒的新方式。在廣州,逛書店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觀察|堅守與突圍:疫情之下實體書店加速轉型重生
    書店,一個城市必不可少的場所,但主營品種形式單一、商品庫存所佔空間大、利潤率低等因素,註定讓實體書店在此次疫情大考中的生存更加艱難。2月25日發布的相關調研報告顯示: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90.7%。而且有43.7%的書店表示上半年營業收入將下降50%以上。
  • 實體書店創新發展之路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探索跨界混合型業態,多樣化的嘗試延展著經營和服務的邊界。在升級轉型中,許多書店進軍文創領域,開闢文創生活美學空間、引進或自主開發文創產品,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多樣需求。品類繁多的圖書與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交相輝映,咖啡的香氣與翰墨書香彼此滲透,今天的書店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售書場所,而更像是集成了閱讀需求和生活美學的空間。在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的大潮中,多元化經營已成主流,其中文創產品所佔比重逐漸增加。
  • 春天,讓書店「暖」起來(書裡書外)
    北京市擬拿出1億元扶持資金,上海市聯合相關銀行機構提供貸款支持,協調場地減免租金等等,以解實體書店燃眉之急。集眾人之力,實體書店眼下困境有望緩解。近些年,我國實體書店面對網際網路電商衝擊,已經通過不斷調整逐漸迎來回暖趨勢。實體書店自身不斷摸索,開啟「圖書 」的多元發展模式。雖然經營方式有所區別,但實體書店積極借鑑網際網路電商「流量」思維,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單向空間合伙人、作家許知遠在求助信中說道,「15年前我們創辦單向街時,就希望它不僅是一家書店,更希望它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這樣的價值需要被保護……這是一份求助,也是一份邀請……成為我們共同體的一員,以及捍衛我們篤信的價值。」
  • 疫情後的實體書店何去何從?誠品書店創辦人給出深度解讀
    當然疫情帶來的不僅是出行的不便,廖美立很快就發現,人們的生活習慣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變得更加依賴線上,直播也好、在線學習也好,疫情下,商業模式在發生轉移。而如果只是依賴實體經營,大部分店家的日子今年都不大好過。人們可以在直播間買到食物和衣服,也一樣可以買到書,而當出版社自己邁進直播間賣書時,對於實體書店來說,對他們的銷量衝擊就不僅僅是電商低價了。
  • 單向街再次求救遇冷:實體書店直面市場的口子被撕開
    正如日本代官山的「全球最美書店」的蔦屋書店(TSUTAYA BOOKS),憑藉著獨特的品味和設計感,為讀者呈現了理想書店的模樣,其業務不僅包括音像製品租賃和賣書,還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書籍+咖啡」的書店模式。此番成功的實踐讓創始人增田宗昭意識到,書店不一定只能賣書,書籍其實承載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可以通過書籍帶動周邊商品的方式來提升毛利率。
  • 數量不降反增,實體書店還有機會嗎?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 上官雲)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這些年,人們記憶中的書店不斷展示出新的面貌,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變得更加有文化味兒。  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這次疫情對於線下實體業務的打擊都非常大,慶幸的是「單向空間」可以仰賴一直以來的品牌影響力發起眾籌,而其他書店或許就沒有這麼好運。在這樣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中,線下實體書店又該如何突圍呢?單向空間最大IP——「擰巴」的許知遠許知遠與單向空間品牌牢牢綁定。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廣西師大出版社在交通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或許從未想過在剛剛過去的寒冬出門散步竟成了一種奢侈的幸福還好,我們還有書籍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行動受限讓我們的生活受限也讓全國的實體書店受限過去數月我們眼見著一家家書店奔走呼號緊急求救甚至陷入倒閉危機在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也有這樣一家書店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實體書店「困獸猶鬥」,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告急?
    他在早年給FT中文網的專欄裡曾撰文道:「單向空間不再是一家書店,它要變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定義者。」2014年,單向空間所屬公司北京單讀科技有限公司在接受摯信資本的投資後,也開啟了其商業化的運作之路。也有消息稱,自此單向空間突破了連續9年的虧損,開始實現了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