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國內上映。
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看見哈利,男孩揚著滿是純稚期待的面龐,踏上通往未知的蒸汽火車。
2011年,最後的戰役塵埃落定,哈利和朋友們戰勝了黑巫師,獲得自由的同時也失去摯愛之人。
大多中國孩子們陪伴著那個住在女貞路4號樓下碗櫃的戴眼鏡男孩一起長大;
元寶將這一部電影刷過一遍又一遍,那些細節和精彩的劇情都爛熟於心。至今仍然能將最拗口的魔咒記得比課文還熟,甚至每年都幻想著能收到貓頭鷹送來的霍格沃茨入學通知書…
如今,小魔法師和一直看著他們故事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了。
除了當年吸引你愛上魔法世界的難忘記憶,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羅琳想要在故事中講述的那些人生中十分重要的做人道理。
NO.1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金錢買不到的
韋斯萊一家,顯然是魔法世界的工薪家庭,卻是哈利最嚮往的避風港。
他們的家算得上「陋居」,看起來搖搖欲墜,屋內也沒有奢侈冰冷的金器,只有韋斯萊先生收集的各式各樣的麻瓜(不會魔法的人)用品。
但是當你一進門,就能看到:施了魔法的刷子自動刷洗鍋碗瓢盆和竹籤在空中織毛衣,最神奇的是他家的掛鍾,這個掛鐘的每個根針上都刻著韋斯萊家每一個人的名字,指向每位家庭成員可能會出現的地方,包括學校、家、失蹤…
家裝顯然與奢華毫不沾邊卻絕對舒適溫馨,充滿生活的氣息,就像羅恩對陋居的介紹:不是很大,但總是個家。
家人、朋友帶來的幸福感及精神上的滿足比物質上的富裕更加使人快樂。韋斯萊一家的快樂生活便是最有說服力的,試問誰看了《哈利波特》不會選擇去韋斯萊家的陋居生活呢?
NO.2
死亡並不是終點
《哈利波特》的故事從開始到結束處處充斥著死亡,且從來就是大大方方,絕不迴避。
在《哈利波特》中死亡是沒有定式的,莉莉(哈利媽媽)的死很慘烈,小天狼星(哈利的教父)的死很突然,斯內普的死很揪心,最後哈利獨自走向伏地魔決定受死的瞬間也那麼毅然決然。
這些瞬間並沒有意味著故事的結束,就像鄧布利多說的:死亡是另一場偉大冒險的開始。
NO.3
世上不只有好人和食死徒
第一眼,元寶就覺得他絕對是個反派。大家都曾經超級討厭斯內普。
討厭他深深的眼袋、大大的鼻子、一頭中分長發十幾年不洗油光可鑑,那身拍了8集都沒換過的黑袍子。
他兇神惡煞,處處對哈利和羅恩趕盡殺絕;
他刻薄寡恩,納威最大的恐懼就是斯內普;
他曾經是食死徒,臭名昭著。
是他,親手殺死了鄧布利多。
斯內普的確是個「反派」, 他壞事做盡、忘恩負義,卻順理成章當上校長。 當哈利咆哮「你有什麼資格站在鄧布利多的位置」,當麥格教授將他掃地出門時,全校歡呼,大快人心。
他咬著牙照做:千夫所指,眾叛親離,所有的罪名我一個人受。他背負著一生罵名,甘願與世界為敵。為了什麼?
哈利入學的第一天,所有人都關注他額頭的傷疤,唯獨斯內普盯著他的眼睛。從第一眼,到每一眼。只因為哈利有一雙和他母親莉莉一樣的眼睛。莉莉用愛守護了哈利的生命,他決定用生命去守護莉莉唯一的愛。
雖然這個偉大的冒險故事已經劃上了句號,但是它教會我們的一些道理會一直留在我們童年的回憶裡,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J·K羅琳在疫情期間捐贈了一百萬英鎊,她說:「像以往一樣,在這類危機中,最貧窮和最脆弱的人受到的打擊最大,因此為了紀念『霍格沃茨之戰』,我將捐贈100萬英鎊,其中一半捐給危機組織,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幫助那些無家可歸者;
另一半捐給避難所組織,不幸的是,因為我們了解到家庭暴力在封鎖期間增加了很多。」
元寶希望能夠讓大家想起《哈利波特》裡同樣教會我們的一些道理,或許它也同樣是J·K羅琳獻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
四月天 | 文字
詩人 | 編輯